(三百二十六)“永久黄集团”
(三百二十六)“永久黄集团”
“一只赢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我那时就是这样一种感觉。欲罢不能的疲劳使我永久感觉一种无可形容的重压。精神上政治上的倦怠,使我渴望‘甜蜜的’休息,以致于脑筋麻木,停止一切种种思想。”
“我明白啸白的心意,你确实是累了。”杨朔铭看着屈霜,点了点头,“其实啸白一直是想寻找解脱的。但这种解脱,可不应该是生命的消失啊。”
听到杨朔铭的话,屈霜有些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看了看杨朔铭,回头又看了看陈乾声,似乎明白了什么。
“啸白难道不想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出现吗?”杨朔铭说道。
“当然想,可新的中国,什么时候会出现啊。”屈霜叹息道。
“啸白和我走吧。”杨朔铭笑了笑,向前欠了欠身,伸出了手。
屈霜紧紧的盯着杨朔铭的眼睛,此时这双眼睛,红色竟然完全消失,他看到的,是真诚和自信的光芒。
屈霜情不自禁的伸出了自己的手,和杨朔铭用力的握在了一起。
天津,滨海新工业区,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想不到这么短的时间,咱们已经由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研究社了。”
站在山上的“永久黄集团”董事长范旭东看着位于塘沽的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不无欣慰之意的对身边的老友李烛尘说道。
“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李烛尘笑着说道,“当初对咱们来说,十万银元的本钱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哪想到那位财政部长大人肯出到十倍的资金。再弄不出点成绩来,怕是愧对这位部长大人了。”
“此人以前曾被称为‘高科技军阀’,因其重视科学技术,屡建奇功也。”范旭东说道,“但在我看来,能如此重视科学发展及民教医药卫生,又大力提倡‘科学、民主、自由’三原则的人,怕是和军阀贴不上边。”
“是啊”李烛尘笑了笑,说道,“其实自从咱们‘永久黄’一成立,他就一直在暗中资助咱们,只不过是咱们不知道而已。”
“永久黄集团”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诞生于1914年的“永久黄集团”,虽然只是一家企业,但在现在的中国,如同军事工业之于安庆、钢铁工业之于汉阳、煤炭工业之于唐山、纺织工业之于南通一样,化学工业对于天津滨海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塘沽城区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催化作用。“永久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同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永久黄集团”是简称,是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先导者”的范旭东在天津创办的“永利”和“久大”两个化工企业,以及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在20世纪中国工业史上曾经光华四射。范旭东小时进入湖南长沙时务学堂,1912年自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归国,两年后,他就在天津创办了第一家企业“久大”精盐公司,接着又历尽艰辛办起了“永利”制碱公司,重用年轻的留美化工博士侯德榜等人,成功地制造出自己的纯碱,而且进入国际市场。他深知,“中国今日若不重视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范旭东赤手空拳,以一片热忱,开创了“永久黄”工业集团。
“永久黄”下属的“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的精盐品质纯净,色泽洁白,一出厂就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获空前成功,但也受到一直垄断着中国传统盐业的盐商集团的极力阻碍,他们只许“久大”产品在天津东马路设店行销,不许越界。为此入股的杨度曾拿两瓶精盐送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尝过后赞赏不已,于是给了“久大”五个口岸的销售地,从此“久大”精盐才在长江流域的湘、鄂、皖、赣四省打开了销售局面。久大精盐的良好开局,为建永利制碱厂准备了初创的资金,并且集聚了中国的化工精英,意义十分重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导致中国进口的洋碱减少,国内用洋碱做原料的企业纷纷停工。范旭东决定在“久大”精盐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1915年6月7日,“久大”精盐厂破土动工,可以说拉开了塘沽城区近代化建设的序幕,对后来塘沽城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工实验室。后来闻名世界的“永久黄”化学工业企业集团至此初步形成。
范旭东之所以将厂址选在塘沽地区,是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是分不开的。首先,天津滨海属长芦盐区,盐田广布,质量优良,为发展盐碱工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其次,开滦的煤炭和石灰石都要经塘沽向外转运,这也为制碱工业提供了成本低廉的原材料和原燃料;第三,塘沽依河傍海,北枕铁路,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以上几个条件叠加在一起,塘沽就成了天赋的化学工业基地。
“永久黄”落户塘沽以后,塘沽城乡建设缓慢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企业发展吸引人口向塘沽集聚,各类配套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建设,相关商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并走向兴旺,原本分散的居民点很快连成一片,使塘沽城区雏形初步显现。
范旭东在塘沽的盐碱荒滩上创办近代化工企业,离不开大量的人才。从一开始,范旭东就采取科研成果和培养人才并重的方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19年,为从事化工研究准备创办“黄海”化工实验室,范旭东重金聘来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孙学悟。在孙博士的主持下,中国第一家民营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成立。实验室以“黄海”为名,因为它诞生于塘沽,塘沽面临渤海,而渤海汇合百川,朝宗于黄海,意寓十分深远。范旭东说:“我们把研究机构定名为‘黄海’,表明了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
范旭东处处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的生活福利和身心健康。在企业发展尚处艰难之际,他就为员工建起工人新村宿舍,为职工改善居住条件。和国内众多的民族工业企业不同,“永久黄”企业员工宿舍一开始就通水通电,生活十分方便,但房租却很便宜。范旭东为了解决职工看病问题,还专门建立了职工医院,并专设妇产科,为员工家属提供医疗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范旭东还在厂内开设小学,员工子女一律免收学费。职工在大食堂吃饭,厨师工资、煤水电等消耗均由公司支付,仅照米面菜肉购入价收取饭费。范旭东还设立职工俱乐部、图书馆、合作社等福利机构,均设专人指导,为员工服务。这在当时的天津地区,“永久黄”的企业员工的待遇和生活都堪称一流。
范旭东还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职工小学除传统文化教育外,还开设英语课(四年级起),并组织了“永久”戏剧团,由厂部出资购行头,在厂区的文娱演出活动从未间断。范旭东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分量的企业旬刊杂志《海王》,每期有十多个版面,给塘沽及天津地区带来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气息。“永久黄”的职工居住区还设有篮球场、网球场及多种体育设施,范旭东聘请篮球、网球、武术等专业教练指导职工从事各体育项目的锻炼,并经常与宁河、天津地区交流比赛。
在这样一个时代,范旭东在塘沽“永久黄”艰难创业历程中,就能够始终重视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并卓有成效,其科学民主的思想根基,以人为本为文化理念,求真务实的仁爱举措,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开一代之先河。
但想要维持企业这样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的注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短缺成了范旭东的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尽管范旭东成功的招来了很多社会名流和大商家入股,但资金仍然不够,这时,刚刚崛起于中国内地的“人和药业”向他伸出了援手。
对于国内以“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的生产而成功崛起的医药企业“人和药业”,范旭东并不算了解,他只知道这家企业的拥有者是一位“军阀”的夫人,其生产理念和经营方式也是西方化的。在“永久黄”成立后,曾有人建议和“人和药业”合作,但由于这家医药企业有“军阀”的背景,范旭东一直心存疑虑。但他没有想到,在“永久黄”的发展进入到了最困难的时期的时候,竟然是这家企业慷慨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不要求任何的回报。
事后范旭东才了解到,“人和药业”的所有者,是一位名叫黄韵芝的女子,而她,是名动天下的“高科技军阀”杨朔铭的夫人。
现在范旭东还记得,那位美丽得如同天使般的女子出现在“永久黄”的厂区,当面向他和李烛尘等人赠送股份时的情景。
为了能使范旭东、李烛尘和孙学悟等人安心的办好企业,黄韵芝向他们个人每人赠送了50000银元的股份,使他们成为“永久黄”的股东,对于她的义举(当然也是杨朔铭的主意),范旭东和李烛尘等人都存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在“永久黄集团”中,范旭东把“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看做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与“永”、“久”两大公司并立的独立化工学术研究机关。“永久黄”的内部刊物《海王》杂志上的调查报告、科学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在企业缺乏资金,实验室物资器材短缺的情况下,杨朔铭的大力资助使“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很快便升级成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作为一代实业家,范旭东知道“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凡事待人而兴”、“好在事在人为”都是他的口头禅。对于杨朔铭的资助,范旭东感激莫名,因此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大楼建成后,他将研究社的实验楼取名为“思源楼”,“思源”是为了纪念杨朔铭夫妇的义举。范旭东表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杨朔铭听说后亦为之感动。为了充实“永久黄”的企业文化,宏扬科学发展的理念,杨朔铭还和范旭东等人一起为“永久黄集团”订立了4项信条:
“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而正是凭着这样的信条,中国的化学工业终于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而在杨朔铭的倡议下,1920年,在未来著名于世的“盘古”生物研究所在范旭东等人的帮助下,也建立了起来。
“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要是再办不好这企业,连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李烛尘感叹道。
李烛尘生于湖南乡村,1912年有机会公费到日本留学时已将近30岁,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他读的是电气化学专业,与同乡范旭东一样怀有“实业救国”的理想。1918年他就是怀着这个梦想归国的,此时范旭东已在天津办起了第一家企业“久大”精盐公司,他应约而去。在“久大”企业,范旭东为总经理,他任厂长,以后又建立了“永利”碱厂,也是他为厂长。创立“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最初就是他的主意。范旭东说他们的底子其实是“书生事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知识分子。俗语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李烛尘致函在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上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能。在应对国内各种军阀势力、政治势力方面,因为他的机智无畏,对“永久黄”的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李烛尘在“永久黄”集团体服务数年,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他个人却没有私蓄,范旭东曾为了让他能参加董事会而大伤脑筋,而李烛尘正是得到了黄韵芝的50000银元赠股后,才顺利当选为董事。李烛尘当然明白,这位奇女子如此作为是因为谁。1922年9月17日,杨朔铭前往天津视察,并举办招待实业界代表人物的宴会,李烛尘应邀出席,杨朔铭在宴会上盛赞范旭东、李烛尘创办化学工业对中国发展的贡献,并邀请他入政府部门担任要职,虽然对杨朔铭夫妇的帮助心存感激,但李烛尘还是婉言谢绝了杨朔铭的邀请,打算一心从事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对此杨朔铭也表示理解,并没有强求,而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和范旭东。虽然李烛尘无意于官场,但他并不是对政治毫不关心,他对杨朔铭所一向倡导的“民主”理念和“手把手教民主”的实际行动赞佩不已。作为对杨朔铭知遇的回报,李烛尘参与发起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在中国国内“左右之争”和“红潮”席卷的情况下,坚持主张“不右袒,不左倾”,坚持中间立场。并以无党派社会贤达的身份代表实业界参加国会会议。他还向杨朔铭建议,中国“以农立国,政府首先应全力改善农业,工业则由民族工业界去搞。”李烛尘的建议得到了杨朔铭的首肯,而在此之后,杨朔铭经常大力出资帮助国内有希望的民族工业企业。
范旭东和李烛尘走下了山坡,进入了研究社区,来到了一间实验楼里,在这座楼内的一座座房间里,身着白大褂的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各种实验,而在他们当中,有很多青年男女的身影。
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范旭东和李烛尘相视一笑,似乎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而在这些研究人员当中,几名身材高大的外国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这几位应该是刚刚从德国来的专家。”李烛尘笑着对范旭东说道,“我们的部长大人,可是抄底的高手,这一次从德国划拉回来不少的人才呢。”
“我还以为是美国人呢。”范旭东笑着说道。
“德国如今经济萧条,通货严重膨胀,失业的人很多,一些专家连给孩子买牛奶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有不少让咱们给高薪聘请过来了。”李烛尘呵呵一笑,“要放在平时,这些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只赢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我那时就是这样一种感觉。欲罢不能的疲劳使我永久感觉一种无可形容的重压。精神上政治上的倦怠,使我渴望‘甜蜜的’休息,以致于脑筋麻木,停止一切种种思想。”
“我明白啸白的心意,你确实是累了。”杨朔铭看着屈霜,点了点头,“其实啸白一直是想寻找解脱的。但这种解脱,可不应该是生命的消失啊。”
听到杨朔铭的话,屈霜有些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看了看杨朔铭,回头又看了看陈乾声,似乎明白了什么。
“啸白难道不想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出现吗?”杨朔铭说道。
“当然想,可新的中国,什么时候会出现啊。”屈霜叹息道。
“啸白和我走吧。”杨朔铭笑了笑,向前欠了欠身,伸出了手。
屈霜紧紧的盯着杨朔铭的眼睛,此时这双眼睛,红色竟然完全消失,他看到的,是真诚和自信的光芒。
屈霜情不自禁的伸出了自己的手,和杨朔铭用力的握在了一起。
天津,滨海新工业区,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想不到这么短的时间,咱们已经由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研究社了。”
站在山上的“永久黄集团”董事长范旭东看着位于塘沽的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不无欣慰之意的对身边的老友李烛尘说道。
“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李烛尘笑着说道,“当初对咱们来说,十万银元的本钱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哪想到那位财政部长大人肯出到十倍的资金。再弄不出点成绩来,怕是愧对这位部长大人了。”
“此人以前曾被称为‘高科技军阀’,因其重视科学技术,屡建奇功也。”范旭东说道,“但在我看来,能如此重视科学发展及民教医药卫生,又大力提倡‘科学、民主、自由’三原则的人,怕是和军阀贴不上边。”
“是啊”李烛尘笑了笑,说道,“其实自从咱们‘永久黄’一成立,他就一直在暗中资助咱们,只不过是咱们不知道而已。”
“永久黄集团”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诞生于1914年的“永久黄集团”,虽然只是一家企业,但在现在的中国,如同军事工业之于安庆、钢铁工业之于汉阳、煤炭工业之于唐山、纺织工业之于南通一样,化学工业对于天津滨海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塘沽城区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催化作用。“永久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同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永久黄集团”是简称,是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先导者”的范旭东在天津创办的“永利”和“久大”两个化工企业,以及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在20世纪中国工业史上曾经光华四射。范旭东小时进入湖南长沙时务学堂,1912年自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归国,两年后,他就在天津创办了第一家企业“久大”精盐公司,接着又历尽艰辛办起了“永利”制碱公司,重用年轻的留美化工博士侯德榜等人,成功地制造出自己的纯碱,而且进入国际市场。他深知,“中国今日若不重视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范旭东赤手空拳,以一片热忱,开创了“永久黄”工业集团。
“永久黄”下属的“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的精盐品质纯净,色泽洁白,一出厂就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获空前成功,但也受到一直垄断着中国传统盐业的盐商集团的极力阻碍,他们只许“久大”产品在天津东马路设店行销,不许越界。为此入股的杨度曾拿两瓶精盐送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尝过后赞赏不已,于是给了“久大”五个口岸的销售地,从此“久大”精盐才在长江流域的湘、鄂、皖、赣四省打开了销售局面。久大精盐的良好开局,为建永利制碱厂准备了初创的资金,并且集聚了中国的化工精英,意义十分重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导致中国进口的洋碱减少,国内用洋碱做原料的企业纷纷停工。范旭东决定在“久大”精盐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1915年6月7日,“久大”精盐厂破土动工,可以说拉开了塘沽城区近代化建设的序幕,对后来塘沽城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工实验室。后来闻名世界的“永久黄”化学工业企业集团至此初步形成。
范旭东之所以将厂址选在塘沽地区,是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是分不开的。首先,天津滨海属长芦盐区,盐田广布,质量优良,为发展盐碱工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其次,开滦的煤炭和石灰石都要经塘沽向外转运,这也为制碱工业提供了成本低廉的原材料和原燃料;第三,塘沽依河傍海,北枕铁路,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以上几个条件叠加在一起,塘沽就成了天赋的化学工业基地。
“永久黄”落户塘沽以后,塘沽城乡建设缓慢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企业发展吸引人口向塘沽集聚,各类配套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建设,相关商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并走向兴旺,原本分散的居民点很快连成一片,使塘沽城区雏形初步显现。
范旭东在塘沽的盐碱荒滩上创办近代化工企业,离不开大量的人才。从一开始,范旭东就采取科研成果和培养人才并重的方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19年,为从事化工研究准备创办“黄海”化工实验室,范旭东重金聘来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孙学悟。在孙博士的主持下,中国第一家民营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成立。实验室以“黄海”为名,因为它诞生于塘沽,塘沽面临渤海,而渤海汇合百川,朝宗于黄海,意寓十分深远。范旭东说:“我们把研究机构定名为‘黄海’,表明了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
范旭东处处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的生活福利和身心健康。在企业发展尚处艰难之际,他就为员工建起工人新村宿舍,为职工改善居住条件。和国内众多的民族工业企业不同,“永久黄”企业员工宿舍一开始就通水通电,生活十分方便,但房租却很便宜。范旭东为了解决职工看病问题,还专门建立了职工医院,并专设妇产科,为员工家属提供医疗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范旭东还在厂内开设小学,员工子女一律免收学费。职工在大食堂吃饭,厨师工资、煤水电等消耗均由公司支付,仅照米面菜肉购入价收取饭费。范旭东还设立职工俱乐部、图书馆、合作社等福利机构,均设专人指导,为员工服务。这在当时的天津地区,“永久黄”的企业员工的待遇和生活都堪称一流。
范旭东还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职工小学除传统文化教育外,还开设英语课(四年级起),并组织了“永久”戏剧团,由厂部出资购行头,在厂区的文娱演出活动从未间断。范旭东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分量的企业旬刊杂志《海王》,每期有十多个版面,给塘沽及天津地区带来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气息。“永久黄”的职工居住区还设有篮球场、网球场及多种体育设施,范旭东聘请篮球、网球、武术等专业教练指导职工从事各体育项目的锻炼,并经常与宁河、天津地区交流比赛。
在这样一个时代,范旭东在塘沽“永久黄”艰难创业历程中,就能够始终重视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并卓有成效,其科学民主的思想根基,以人为本为文化理念,求真务实的仁爱举措,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开一代之先河。
但想要维持企业这样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的注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短缺成了范旭东的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尽管范旭东成功的招来了很多社会名流和大商家入股,但资金仍然不够,这时,刚刚崛起于中国内地的“人和药业”向他伸出了援手。
对于国内以“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的生产而成功崛起的医药企业“人和药业”,范旭东并不算了解,他只知道这家企业的拥有者是一位“军阀”的夫人,其生产理念和经营方式也是西方化的。在“永久黄”成立后,曾有人建议和“人和药业”合作,但由于这家医药企业有“军阀”的背景,范旭东一直心存疑虑。但他没有想到,在“永久黄”的发展进入到了最困难的时期的时候,竟然是这家企业慷慨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不要求任何的回报。
事后范旭东才了解到,“人和药业”的所有者,是一位名叫黄韵芝的女子,而她,是名动天下的“高科技军阀”杨朔铭的夫人。
现在范旭东还记得,那位美丽得如同天使般的女子出现在“永久黄”的厂区,当面向他和李烛尘等人赠送股份时的情景。
为了能使范旭东、李烛尘和孙学悟等人安心的办好企业,黄韵芝向他们个人每人赠送了50000银元的股份,使他们成为“永久黄”的股东,对于她的义举(当然也是杨朔铭的主意),范旭东和李烛尘等人都存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在“永久黄集团”中,范旭东把“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看做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与“永”、“久”两大公司并立的独立化工学术研究机关。“永久黄”的内部刊物《海王》杂志上的调查报告、科学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在企业缺乏资金,实验室物资器材短缺的情况下,杨朔铭的大力资助使“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很快便升级成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作为一代实业家,范旭东知道“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凡事待人而兴”、“好在事在人为”都是他的口头禅。对于杨朔铭的资助,范旭东感激莫名,因此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大楼建成后,他将研究社的实验楼取名为“思源楼”,“思源”是为了纪念杨朔铭夫妇的义举。范旭东表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杨朔铭听说后亦为之感动。为了充实“永久黄”的企业文化,宏扬科学发展的理念,杨朔铭还和范旭东等人一起为“永久黄集团”订立了4项信条:
“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而正是凭着这样的信条,中国的化学工业终于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而在杨朔铭的倡议下,1920年,在未来著名于世的“盘古”生物研究所在范旭东等人的帮助下,也建立了起来。
“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要是再办不好这企业,连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李烛尘感叹道。
李烛尘生于湖南乡村,1912年有机会公费到日本留学时已将近30岁,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他读的是电气化学专业,与同乡范旭东一样怀有“实业救国”的理想。1918年他就是怀着这个梦想归国的,此时范旭东已在天津办起了第一家企业“久大”精盐公司,他应约而去。在“久大”企业,范旭东为总经理,他任厂长,以后又建立了“永利”碱厂,也是他为厂长。创立“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最初就是他的主意。范旭东说他们的底子其实是“书生事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知识分子。俗语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李烛尘致函在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上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能。在应对国内各种军阀势力、政治势力方面,因为他的机智无畏,对“永久黄”的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李烛尘在“永久黄”集团体服务数年,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他个人却没有私蓄,范旭东曾为了让他能参加董事会而大伤脑筋,而李烛尘正是得到了黄韵芝的50000银元赠股后,才顺利当选为董事。李烛尘当然明白,这位奇女子如此作为是因为谁。1922年9月17日,杨朔铭前往天津视察,并举办招待实业界代表人物的宴会,李烛尘应邀出席,杨朔铭在宴会上盛赞范旭东、李烛尘创办化学工业对中国发展的贡献,并邀请他入政府部门担任要职,虽然对杨朔铭夫妇的帮助心存感激,但李烛尘还是婉言谢绝了杨朔铭的邀请,打算一心从事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对此杨朔铭也表示理解,并没有强求,而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和范旭东。虽然李烛尘无意于官场,但他并不是对政治毫不关心,他对杨朔铭所一向倡导的“民主”理念和“手把手教民主”的实际行动赞佩不已。作为对杨朔铭知遇的回报,李烛尘参与发起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在中国国内“左右之争”和“红潮”席卷的情况下,坚持主张“不右袒,不左倾”,坚持中间立场。并以无党派社会贤达的身份代表实业界参加国会会议。他还向杨朔铭建议,中国“以农立国,政府首先应全力改善农业,工业则由民族工业界去搞。”李烛尘的建议得到了杨朔铭的首肯,而在此之后,杨朔铭经常大力出资帮助国内有希望的民族工业企业。
范旭东和李烛尘走下了山坡,进入了研究社区,来到了一间实验楼里,在这座楼内的一座座房间里,身着白大褂的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各种实验,而在他们当中,有很多青年男女的身影。
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范旭东和李烛尘相视一笑,似乎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而在这些研究人员当中,几名身材高大的外国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这几位应该是刚刚从德国来的专家。”李烛尘笑着对范旭东说道,“我们的部长大人,可是抄底的高手,这一次从德国划拉回来不少的人才呢。”
“我还以为是美国人呢。”范旭东笑着说道。
“德国如今经济萧条,通货严重膨胀,失业的人很多,一些专家连给孩子买牛奶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有不少让咱们给高薪聘请过来了。”李烛尘呵呵一笑,“要放在平时,这些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