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五)“奶瓶”首领
收费章节(20点)
(三百九十五)“奶瓶”首领
对于强占了原来俄国的大片土地和屠杀了大量布尔什维克党人(俄国人和中国人都有)的中国,苏联的领导者们一直恨得咬牙切齿,但按照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的逻辑资本主义国家全是敌人,只是威胁程度不同。(.,%书海阁).”表面上看,日益没落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似乎要比咄咄逼人的中国更不容易相处。因此精明的斯大林一直在努力避免和中国发生直接冲突,并且尽可能的寻求和中国进行合作,以避免中国和英法等国一起威胁苏维埃政权。于是,诡异的一幕便出现了:在双方的边界线上,一方面是神经高度紧张剑拔弩张有时甚至于会擦枪走火的军队,双方的侦察人员和飞机会经常出现在国境的另一端;另一方面,在由双方控制的西伯利亚铁路及一些公路上,装满各种货物的火车和汽车甚至马队来往不断,商民贸易时无比亲密。在莫斯科的郊外能看到由中国人投资开办的工厂,城里的商店最多的商品是“中国制造”,而大量苏联的矿产被通过铁路输送到了中国内地,在北京,张家口等地,也能见到苏联出产的鱼子酱和伏特加,甚至在遥远的海参崴,还能看到大量插着红旗的“红色商店”。[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虽然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多次去过中国装甲教导师位于西伯利亚草原的训练基地的东方白,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中国陆军在进入20年代,完成了“军队国家化”的整编,成立了统一的“中华民国国防军”之后,为了将军队更加现代化和总结之前战争当中的经验,中国陆军将一些认为有发展前途的技术装备,集合成高级战术单位,在各个训练基地做假想敌战术训练。象在贝加尔湖畔的上乌金斯克,中国陆军将装甲部队这支在欧战和对日作战当中表现优异的部队,精选全军优秀成员和战术装备,集结为一支团级规模的陆军装甲样板部队,以实验各种相关的装甲部队战术和新装备,这支部队便构成了中国陆军装甲教导师的原型。
在中国国防军陆军的作战序列当中,装甲教导师是不折不扣的“新嫩”,以至于很多老资格的步兵师长官,戏谑似的称呼这支部队为“奶瓶”,而装甲教导师的将领们象是有意要以此激励部队,在这支部队的臂章上也一直保留着奶瓶和摇篮的图案。
自装甲教导师的前身陆军装甲教导大队成立(加强团编制),这支部队就一直是中国陆军的装甲战术和军官训练的主要基地。随着中国陆军高层对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重要性认识日趋提升,装甲教导师的编制也在不断的扩大。在20世纪30年代,草原基地训练总队(北方战区装甲训练基地时期)的编制为基地作战训练处指挥和警卫部队300人,拥有一个坦克团,编为三个装甲营,每营675人,装备“摩羯19”(简称m19)甲3型中型坦克30辆,m18乙型轻型坦克84辆,团直属队86人;师属机械化步兵团编为两个机械化步兵营,全营980人,装备70辆装甲运兵车,82毫米车载迫击炮32辆,团属m1型105毫米自行火炮18辆,团直属队260人;师属重型坦克营的编制为m23重型坦克48辆,重型拖车60辆,特种抢修车26辆,全营1388人;自行火炮营装备26门“雷霆3”(简称lt-3)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弹药车64辆,履带式抢修车26辆,“霹雳1”(简称pl-1)型45毫米双联装自行高炮12辆,全营编制890人;装甲侦察连则装备m18侦察型轻型坦克18辆,装甲侦察车22辆,越野吉普14辆,全连225人;保障大队则为一个无线电通讯连204人,一个战场抢修
机械师大队268人,舟桥
战斗工兵营660人;此外陆军侦察
联络飞行小队装备有4架校射
联络机,机械师20人,飞行员10人,总计30人;全师总编制8296人,一线战斗兵力3266人。
对于这支部队,年轻的东方白可以说倾注了全部的才智和心血。
他现在的“闭关”,当然也和这支部队有关。
东方白重新回到桌前,他先是审视了一下地图。他的目光停留在了苏联的国土处,在思考了几分钟之后,他打开了那份报告,看了起来。
很快,在读完了报告之后,东方白打开了笔记本,记下了这样的文字。
“……从我军和苏军的几次冲突,可以了解苏军坦克部队进攻的一些特点。”
“俄国这块地方,自古就是进去容易出来难。如果我军对苏全面开战,在进攻的的最初几星期内,我军看来似乎可以取得全面的胜利。因为苏军的空军在技术上居于劣势,将被我国空军所压倒,装甲师则长驱直入地闯进俄国境内。如果把攻打莫斯科始终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突击目标来看待,也许会取得决定性的战果。但现在的莫斯科已经不是一个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国家的首都,而是斯大林的国家机器的纽带,是重要的工业区,更重要的,它是俄国欧洲部分的铁路枢纽。然而,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即虽然我军在质量上占很大优势,而且握有制空权,但也有许多不利条件。我们进军俄国,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俄国的公路网是很不发达的。如果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起象西方国家所具有的那样的公路网,也许俄国很快就被打败了。由于道路条件不好,我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将可能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我军部队的机动最好不要主要依靠轮式车辆,应该以依靠履带式车辆为主。因为在那些泥泞的道路上,坦克可以照常前进,而轮式车辆则会陷入泥沼。虽然俄国的道路不好,但如果坦克部队配以履带式运输车辆,我们就可能在秋季到来之前占领俄国的重要中心。”
“我们另一个有利的因素是,我国的坦克质量高于苏军。我们现有的m19型中型坦克的装甲厚有50毫米,装有75毫米高速火炮,行驶速度很高,而且通行能力很好。我们的边防部队已经在边境线同苏军的冲突中使用过这种坦克,它们在保卫边境的作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彭庆中将军曾谈到,他的第24坦克大队于1934年10月12日曾遭到苏军坦克猛烈的攻击,但他们反击并打败了敌人,他着重指出:‘新式的m19坦克参加了战斗,使苏军坦克遭到很大损失。’他建议采取了一些措施加速生产m19的改进型坦克,同时加厚现有的这些坦克的装甲。”
“……应该强调机动作战的重要性,坦克的发动机是跟火炮一样重要的武器。”
“在进攻中,我们的坦克部队应该拥有优势的空中支援。航空兵对坦克战的胜败起着很大的作用。坦克集团军是夺取胜利的主要力量,但在俄国的辽阔平原上,航空兵支援有可能只在局部地区和有限的内得到保证,这将限制坦克集团军的作用。……经过多次演练,一些经验表明,坦克部队得到的空中支援越广泛,得到的补给越多,他们的机动性就发挥得越好,取胜的机会也就越多。”
“前线关于苏军炮兵的情况谈得不多,我认为,在高度机动和情况多变的作战行动中,苏军炮兵不一定能及时到来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夜间,苏军炮兵常常可以用来以集火射击袭击我军的宿营地。但这种战术的效果究竟有多大,也很难说。据称苏军官兵为了逃避冬日的严寒,常常躲在村庄里,可以设想这种炮击的效果不会太好。”
“前线的战士们这样描述对于苏军战术的印象:苏军每次发起进攻以前,先进行广泛的渗透活动,由一些分队和小组‘渗入’到防御阵地中来。在掌握这种作战方法方面,还没有人能赶上俄国人。虽然外围地域都在监视之下,俄国人却会突然间就在我们的一些阵地当中出现,谁也没看见他们来,谁也不他们是时候来的。甚至在那些通行特别困难的地方,他们都可能成群地出现,而且很快就挖了掩体。对他们来说,单个士兵渗入是没有困难的,因为防守的地域过于辽阔,我们的一些阵地只有薄弱的兵力防守,支撑点中间的间隔也很大。有的师的防御正面太宽。尽管整个夜晚部队官兵都在注视着,机警地张大眼睛望着,但第二天早晨准还是会有整分队的苏军士跑到我们的防御阵地里来,并带来了全部武器和弹药,而且还挖了掩体。这种渗透的技巧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没有声音,一枪不发。这种渗透战术,苏军使用了多次,令我军防不胜防。对付这种行动的办法,我认为应该加强守备力量,让那些值勤的机警士兵作纵深配置,并不断地进行巡逻,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足够的预备队随时作好准备,一有情况立即出动,赶走侵入的敌人。”
“苏军另一个行动特点是,不论在地方,不管,都要建立登陆场,以作为尔后进攻的基地。苏军控制的登陆场的确是很大的威胁。忽略这些登陆场,或者不及时清除这些登陆场,都是很误的。苏军的登陆场,初建时可能很小,而且几乎没有危害,但是短内,他们就可以把它变成危害很大的阵地,不久就会成为难以克服的据点。晚间苏军一个连占领的登陆场,第二天早晨兵力至少要扩大到一个团,再一个夜晚就会变成一个装备了重武器的坚固据点,它可以具备所需要的一切,使它达到几乎坚不可摧的程度。苏军头天夜里建立了登陆场,用再猛烈、再集中的炮兵火力也不能把它赶走。苏军‘到处建立登陆场’的原则会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这是不能低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经周密组织的进攻。这里唯一可靠的,必须成为一条原则的办法是:若苏军正在建立登陆场,或者正在建立前进阵地,就向它发起冲击,而且立即冲击,猛烈地冲击,犹豫不决注定要失败。迟缓一个小时,冲击就可能受到挫折,迟缓两个小时就定然受挫折,迟缓一天就要召来大灾难。甚至是只有一个步兵排,只有一辆坦克,就要发起冲击要在苏军立足未稳的时候,要在它刚被,好对付的时候,在它还没有组织防御的时候,要在它的重武器还没运到的时候,就对它发起冲击。推迟几个小时就太晚了。迟缓意味着失败;果断而及时的行动就会成功。”
“苏军的战术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尽管他们精于渗透行动,并特别善于构筑野战工事,但苏军进攻行动的刻板程度令人震惊。他们习惯于愚蠢地对某一点反复地冲击,炮兵火力组织的公式化,以及不善于选择进攻的地形,都表现出在执行任务时缺乏创造性和思想上的僵化。我们的无线电侦听队曾多次听到这样急躁的提问:‘现在我们干?’只有少数的下级指挥官在遇到情况变化时,能表示个人的看法。在许多情况下,本来是一次成功的冲击、突破或是已经完成了的合围,但却没有及时扩大战果,就是因为上级没有关照该办。尽管在指挥上是刻板的,但是苏军却善于迅速而频繁地调换前线的部队。一旦一支部队受了重创,一夜之间它就能撤到后方,几天以后再在另一个地方出现。”
“关于防御战的问题,主要是后方地域和交通线以及组织问题。乌兰乌德等重要交通枢纽的交通阻塞情况严重,在其它一些较小的城镇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糟糕的是所有前线部队的后勤单位都集中在道路枢纽上。如果苏军发动进攻,那些非战斗人员都挤在这些地方,成堆的车辆也疏散不出去。如果苏军突破,数以千百计的车辆都要丢掉或焚毁。而且,事关紧要的坦克也将寸步难行,陷入人群和车辆的泥潭。造成这种麻烦的原因是,城镇里生活方便而舒适。这一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关于在战时迫不得已进行的有组织的退却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现在的西伯利亚,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荒原,而是人口聚集的工业重地。一旦实施退却,事先必须进行非常周密的准备工作。道路、桥梁、行进路线和河流渡口都要进行修补和加强;部队的集结地域选好后需要进行伪装;决定要运走装备和器材,需要多少运输车辆,都必须经过详细的计算。设备必须全部撤除(这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各级指挥所和观察所在退却行动开始以前要开设在后方,根据每一道抵抗线阻滞行动的计划,作好爆破、设制路障和布雷等计划,以便更好地配合阻滞行动。”
“最复杂的问题是撤出居民,因为必须要把所有居民都一起撤走,不管是老少强弱,也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为此需要临时采取专门的措施。这里主要的事情是协调整个行动,要组织好居民的转移,防止他们妨碍军队的退却。工程兵分队要派出去修桥补路,以使大队人马能按规定的线路行进。还应该组织补给品和给养的供应站、卫生站和医疗站等。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组织好交通指挥勤务。因为这样庞杂的队伍必须严密加以控制。离开前线不远时,要组织夜间行动,如必须在白天行动,就要让队伍采取隐蔽措施,特别要教育难民,避免挤成一团,要分散行进,以防苏军飞机袭击。他们的飞机对任何活动目标都要攻击,不管是平民,还是军队。”
“西伯利亚广阔的原野和大片的森林,对于大规模撤迁居民其实是非常有利的。但无论如何,组织退却是相当复杂和冒险的行动。在现代战争中,要撤迁居民,必须安排好长距离行动计划,并作好周密的准备工作,否则,军队的行动就会受到阻碍。”
“除了交通指挥勤务以外,苏军空军的飞机可能会专门袭击难民。这是很成问题的。只要他们把炸弹乱丢下来,想在到处瓦砾、充斥着狂喊乱叫丧魂落魄的难民的道路上给军队打开一条通路是非常困难的。这些情况我们必须都要事先考虑到。因为在现代战争中,没有单纯的军事撤退,平民的转移也要列入退却计划之内。”
(三百九十五)“奶瓶”首领
(三百九十五)“奶瓶”首领
(三百九十五)“奶瓶”首领
对于强占了原来俄国的大片土地和屠杀了大量布尔什维克党人(俄国人和中国人都有)的中国,苏联的领导者们一直恨得咬牙切齿,但按照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的逻辑资本主义国家全是敌人,只是威胁程度不同。(.,%书海阁).”表面上看,日益没落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似乎要比咄咄逼人的中国更不容易相处。因此精明的斯大林一直在努力避免和中国发生直接冲突,并且尽可能的寻求和中国进行合作,以避免中国和英法等国一起威胁苏维埃政权。于是,诡异的一幕便出现了:在双方的边界线上,一方面是神经高度紧张剑拔弩张有时甚至于会擦枪走火的军队,双方的侦察人员和飞机会经常出现在国境的另一端;另一方面,在由双方控制的西伯利亚铁路及一些公路上,装满各种货物的火车和汽车甚至马队来往不断,商民贸易时无比亲密。在莫斯科的郊外能看到由中国人投资开办的工厂,城里的商店最多的商品是“中国制造”,而大量苏联的矿产被通过铁路输送到了中国内地,在北京,张家口等地,也能见到苏联出产的鱼子酱和伏特加,甚至在遥远的海参崴,还能看到大量插着红旗的“红色商店”。[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虽然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多次去过中国装甲教导师位于西伯利亚草原的训练基地的东方白,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中国陆军在进入20年代,完成了“军队国家化”的整编,成立了统一的“中华民国国防军”之后,为了将军队更加现代化和总结之前战争当中的经验,中国陆军将一些认为有发展前途的技术装备,集合成高级战术单位,在各个训练基地做假想敌战术训练。象在贝加尔湖畔的上乌金斯克,中国陆军将装甲部队这支在欧战和对日作战当中表现优异的部队,精选全军优秀成员和战术装备,集结为一支团级规模的陆军装甲样板部队,以实验各种相关的装甲部队战术和新装备,这支部队便构成了中国陆军装甲教导师的原型。
在中国国防军陆军的作战序列当中,装甲教导师是不折不扣的“新嫩”,以至于很多老资格的步兵师长官,戏谑似的称呼这支部队为“奶瓶”,而装甲教导师的将领们象是有意要以此激励部队,在这支部队的臂章上也一直保留着奶瓶和摇篮的图案。
自装甲教导师的前身陆军装甲教导大队成立(加强团编制),这支部队就一直是中国陆军的装甲战术和军官训练的主要基地。随着中国陆军高层对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重要性认识日趋提升,装甲教导师的编制也在不断的扩大。在20世纪30年代,草原基地训练总队(北方战区装甲训练基地时期)的编制为基地作战训练处指挥和警卫部队300人,拥有一个坦克团,编为三个装甲营,每营675人,装备“摩羯19”(简称m19)甲3型中型坦克30辆,m18乙型轻型坦克84辆,团直属队86人;师属机械化步兵团编为两个机械化步兵营,全营980人,装备70辆装甲运兵车,82毫米车载迫击炮32辆,团属m1型105毫米自行火炮18辆,团直属队260人;师属重型坦克营的编制为m23重型坦克48辆,重型拖车60辆,特种抢修车26辆,全营1388人;自行火炮营装备26门“雷霆3”(简称lt-3)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弹药车64辆,履带式抢修车26辆,“霹雳1”(简称pl-1)型45毫米双联装自行高炮12辆,全营编制890人;装甲侦察连则装备m18侦察型轻型坦克18辆,装甲侦察车22辆,越野吉普14辆,全连225人;保障大队则为一个无线电通讯连204人,一个战场抢修
机械师大队268人,舟桥
战斗工兵营660人;此外陆军侦察
联络飞行小队装备有4架校射
联络机,机械师20人,飞行员10人,总计30人;全师总编制8296人,一线战斗兵力3266人。
对于这支部队,年轻的东方白可以说倾注了全部的才智和心血。
他现在的“闭关”,当然也和这支部队有关。
东方白重新回到桌前,他先是审视了一下地图。他的目光停留在了苏联的国土处,在思考了几分钟之后,他打开了那份报告,看了起来。
很快,在读完了报告之后,东方白打开了笔记本,记下了这样的文字。
“……从我军和苏军的几次冲突,可以了解苏军坦克部队进攻的一些特点。”
“俄国这块地方,自古就是进去容易出来难。如果我军对苏全面开战,在进攻的的最初几星期内,我军看来似乎可以取得全面的胜利。因为苏军的空军在技术上居于劣势,将被我国空军所压倒,装甲师则长驱直入地闯进俄国境内。如果把攻打莫斯科始终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突击目标来看待,也许会取得决定性的战果。但现在的莫斯科已经不是一个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国家的首都,而是斯大林的国家机器的纽带,是重要的工业区,更重要的,它是俄国欧洲部分的铁路枢纽。然而,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即虽然我军在质量上占很大优势,而且握有制空权,但也有许多不利条件。我们进军俄国,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俄国的公路网是很不发达的。如果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起象西方国家所具有的那样的公路网,也许俄国很快就被打败了。由于道路条件不好,我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将可能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我军部队的机动最好不要主要依靠轮式车辆,应该以依靠履带式车辆为主。因为在那些泥泞的道路上,坦克可以照常前进,而轮式车辆则会陷入泥沼。虽然俄国的道路不好,但如果坦克部队配以履带式运输车辆,我们就可能在秋季到来之前占领俄国的重要中心。”
“我们另一个有利的因素是,我国的坦克质量高于苏军。我们现有的m19型中型坦克的装甲厚有50毫米,装有75毫米高速火炮,行驶速度很高,而且通行能力很好。我们的边防部队已经在边境线同苏军的冲突中使用过这种坦克,它们在保卫边境的作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彭庆中将军曾谈到,他的第24坦克大队于1934年10月12日曾遭到苏军坦克猛烈的攻击,但他们反击并打败了敌人,他着重指出:‘新式的m19坦克参加了战斗,使苏军坦克遭到很大损失。’他建议采取了一些措施加速生产m19的改进型坦克,同时加厚现有的这些坦克的装甲。”
“……应该强调机动作战的重要性,坦克的发动机是跟火炮一样重要的武器。”
“在进攻中,我们的坦克部队应该拥有优势的空中支援。航空兵对坦克战的胜败起着很大的作用。坦克集团军是夺取胜利的主要力量,但在俄国的辽阔平原上,航空兵支援有可能只在局部地区和有限的内得到保证,这将限制坦克集团军的作用。……经过多次演练,一些经验表明,坦克部队得到的空中支援越广泛,得到的补给越多,他们的机动性就发挥得越好,取胜的机会也就越多。”
“前线关于苏军炮兵的情况谈得不多,我认为,在高度机动和情况多变的作战行动中,苏军炮兵不一定能及时到来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夜间,苏军炮兵常常可以用来以集火射击袭击我军的宿营地。但这种战术的效果究竟有多大,也很难说。据称苏军官兵为了逃避冬日的严寒,常常躲在村庄里,可以设想这种炮击的效果不会太好。”
“前线的战士们这样描述对于苏军战术的印象:苏军每次发起进攻以前,先进行广泛的渗透活动,由一些分队和小组‘渗入’到防御阵地中来。在掌握这种作战方法方面,还没有人能赶上俄国人。虽然外围地域都在监视之下,俄国人却会突然间就在我们的一些阵地当中出现,谁也没看见他们来,谁也不他们是时候来的。甚至在那些通行特别困难的地方,他们都可能成群地出现,而且很快就挖了掩体。对他们来说,单个士兵渗入是没有困难的,因为防守的地域过于辽阔,我们的一些阵地只有薄弱的兵力防守,支撑点中间的间隔也很大。有的师的防御正面太宽。尽管整个夜晚部队官兵都在注视着,机警地张大眼睛望着,但第二天早晨准还是会有整分队的苏军士跑到我们的防御阵地里来,并带来了全部武器和弹药,而且还挖了掩体。这种渗透的技巧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没有声音,一枪不发。这种渗透战术,苏军使用了多次,令我军防不胜防。对付这种行动的办法,我认为应该加强守备力量,让那些值勤的机警士兵作纵深配置,并不断地进行巡逻,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足够的预备队随时作好准备,一有情况立即出动,赶走侵入的敌人。”
“苏军另一个行动特点是,不论在地方,不管,都要建立登陆场,以作为尔后进攻的基地。苏军控制的登陆场的确是很大的威胁。忽略这些登陆场,或者不及时清除这些登陆场,都是很误的。苏军的登陆场,初建时可能很小,而且几乎没有危害,但是短内,他们就可以把它变成危害很大的阵地,不久就会成为难以克服的据点。晚间苏军一个连占领的登陆场,第二天早晨兵力至少要扩大到一个团,再一个夜晚就会变成一个装备了重武器的坚固据点,它可以具备所需要的一切,使它达到几乎坚不可摧的程度。苏军头天夜里建立了登陆场,用再猛烈、再集中的炮兵火力也不能把它赶走。苏军‘到处建立登陆场’的原则会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这是不能低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经周密组织的进攻。这里唯一可靠的,必须成为一条原则的办法是:若苏军正在建立登陆场,或者正在建立前进阵地,就向它发起冲击,而且立即冲击,猛烈地冲击,犹豫不决注定要失败。迟缓一个小时,冲击就可能受到挫折,迟缓两个小时就定然受挫折,迟缓一天就要召来大灾难。甚至是只有一个步兵排,只有一辆坦克,就要发起冲击要在苏军立足未稳的时候,要在它刚被,好对付的时候,在它还没有组织防御的时候,要在它的重武器还没运到的时候,就对它发起冲击。推迟几个小时就太晚了。迟缓意味着失败;果断而及时的行动就会成功。”
“苏军的战术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尽管他们精于渗透行动,并特别善于构筑野战工事,但苏军进攻行动的刻板程度令人震惊。他们习惯于愚蠢地对某一点反复地冲击,炮兵火力组织的公式化,以及不善于选择进攻的地形,都表现出在执行任务时缺乏创造性和思想上的僵化。我们的无线电侦听队曾多次听到这样急躁的提问:‘现在我们干?’只有少数的下级指挥官在遇到情况变化时,能表示个人的看法。在许多情况下,本来是一次成功的冲击、突破或是已经完成了的合围,但却没有及时扩大战果,就是因为上级没有关照该办。尽管在指挥上是刻板的,但是苏军却善于迅速而频繁地调换前线的部队。一旦一支部队受了重创,一夜之间它就能撤到后方,几天以后再在另一个地方出现。”
“关于防御战的问题,主要是后方地域和交通线以及组织问题。乌兰乌德等重要交通枢纽的交通阻塞情况严重,在其它一些较小的城镇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糟糕的是所有前线部队的后勤单位都集中在道路枢纽上。如果苏军发动进攻,那些非战斗人员都挤在这些地方,成堆的车辆也疏散不出去。如果苏军突破,数以千百计的车辆都要丢掉或焚毁。而且,事关紧要的坦克也将寸步难行,陷入人群和车辆的泥潭。造成这种麻烦的原因是,城镇里生活方便而舒适。这一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关于在战时迫不得已进行的有组织的退却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现在的西伯利亚,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荒原,而是人口聚集的工业重地。一旦实施退却,事先必须进行非常周密的准备工作。道路、桥梁、行进路线和河流渡口都要进行修补和加强;部队的集结地域选好后需要进行伪装;决定要运走装备和器材,需要多少运输车辆,都必须经过详细的计算。设备必须全部撤除(这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各级指挥所和观察所在退却行动开始以前要开设在后方,根据每一道抵抗线阻滞行动的计划,作好爆破、设制路障和布雷等计划,以便更好地配合阻滞行动。”
“最复杂的问题是撤出居民,因为必须要把所有居民都一起撤走,不管是老少强弱,也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为此需要临时采取专门的措施。这里主要的事情是协调整个行动,要组织好居民的转移,防止他们妨碍军队的退却。工程兵分队要派出去修桥补路,以使大队人马能按规定的线路行进。还应该组织补给品和给养的供应站、卫生站和医疗站等。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组织好交通指挥勤务。因为这样庞杂的队伍必须严密加以控制。离开前线不远时,要组织夜间行动,如必须在白天行动,就要让队伍采取隐蔽措施,特别要教育难民,避免挤成一团,要分散行进,以防苏军飞机袭击。他们的飞机对任何活动目标都要攻击,不管是平民,还是军队。”
“西伯利亚广阔的原野和大片的森林,对于大规模撤迁居民其实是非常有利的。但无论如何,组织退却是相当复杂和冒险的行动。在现代战争中,要撤迁居民,必须安排好长距离行动计划,并作好周密的准备工作,否则,军队的行动就会受到阻碍。”
“除了交通指挥勤务以外,苏军空军的飞机可能会专门袭击难民。这是很成问题的。只要他们把炸弹乱丢下来,想在到处瓦砾、充斥着狂喊乱叫丧魂落魄的难民的道路上给军队打开一条通路是非常困难的。这些情况我们必须都要事先考虑到。因为在现代战争中,没有单纯的军事撤退,平民的转移也要列入退却计划之内。”
(三百九十五)“奶瓶”首领
(三百九十五)“奶瓶”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