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张瑄的预言
灵州。
李亨在张瑄的永宁王府纠集众臣,脸色无比的阴沉。
“启奏陛下,吐蕃人出尔反尔,再次率兵犯我边境,两宁州守军在积石山下大败,伤亡惨重,如今半数退守沙柳河,半数逃回河州!”
兵部尚书公孙良有些心惊胆战地汇报着战况,不敢正视李亨那愤怒的眼眸。
李光弼猛然一拍桌案,暴怒道,“怎么会这样?李光弼!”
“臣在!”李光弼的脸色非常难看,他出班跪拜在地。
“你倒是跟朕说一说,你麾下这数万大军不是号称与吐蕃作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吗?怎么会扛不住吐蕃残兵的进攻,一战就溃!你可有话要对朕说!”李亨怒视着李光弼。
李光弼心里那个憋屈和郁闷就不用提了。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吐蕃人会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进袭吐谷浑故地,而他手下的副将凌岚竟然挡不住吐蕃军马,不仅战败,还逃回了河州,将整个吐谷浑故地拱手让给了吐蕃人。
“陛下,臣不在两宁州,不知具体战况……还请陛下放心,臣这就赶赴河州,再次整军与吐蕃人一战,如果臣夺不回失地,必战死沙场回报陛下的皇恩浩荡!”
李光弼咬着牙关慨然道。
李亨神色一缓,刚要说什么,突然听杨国忠冷笑一声道,“陛下,平蕃郡王的四万兵马损失惨重,再次整军反攻吐蕃,以臣看来,取胜的可能性极低。”
“当务之急,还请陛下命杨涟率军镇守沙柳河和青海一线,保住青海不失。而剩余军马,镇守河州防止吐蕃人东进即可。”
李光弼对杨国忠的话大为不满,猛然抬头道,“杨相之言,光弼不敢苟同。难道,吐谷浑故地就放弃了不成?”
“丢都已经丢了,还嚷嚷什么?难道两宁州是本相丢的?”杨国忠有些不屑地扫了李光弼一眼,嘲讽道。
李光弼暴怒,但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来。
他涨红了脸,转头望着皇帝。
“陛下,臣以为杨相之言有理。当务之急,还是以守住边防为第一要务。至于吐谷浑故地,可徐徐图之。”公孙良斟酌着词句小声道。
“陛下,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已经率军五万绕过河东进攻灵州而来,此刻朝廷不能腹背受敌,吐蕃之事,只能暂时以防御为主了。”杨国忠抱拳大声道。
李亨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他本来以为灵州是最安全的大后方,却不料一夜之间,情势就扭转过来。吐蕃人犯边作乱,而叛军竟然绕过河东向灵州攻杀过来,这摆明了就是要活捉他这个大唐皇帝!
“河东守军何在?这些白食朝廷俸禄的酒囊饭袋,朕要统统杖毙了他们!”李亨愤怒地站起身来,挥舞着手臂。
“史思明的叛军现今何在?”李亨咆哮了半天,渐渐冷静下来。
“陛下,距离朔方百余里。看来,叛军是要先拿下夏州,然后再进犯灵州!”公孙良作为朝廷军事主官,不得不实话实说。
李亨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竟然快到朔方了,这么说来,若是叛军拿下夏州,再整军奔袭灵州,半月之内当可抵达!
灵州危险了。
李亨又想逃了。
他噗通一声坐在龙椅上,有些无力地颤声道,“速速命张瑄的大军回师勤王,回师勤王,阻挡叛军!”
杨国忠心里冷笑,嘴上却沉声道,“陛下,张瑄大军镇守潼关阻抗安禄山叛军主力,此刻怕是鞭长莫及了。”
杨国忠有句话还没好意思说出口来,“还是继续逃吧,现在看来,逃回长安,倒是安全一些。”
李亨无语。
公孙良这个时候犹豫了一下,又躬身施礼轻轻道,“陛下,最近臣听说,张瑄病体沉重主动上表陛下请求退隐,不知是真是假……”
公孙良这话一出口,杨国忠的脸色就变得很精彩。
张瑄被皇帝逼迫要辞官退隐撂挑子的事儿,早已传播得沸沸扬扬,但皇帝这里却还是莫名所以。
李亨愤怒地挥着手,“胡说八道!胡说八道!速速传诏张瑄,朕不管他是真病还是假病,都不得擅离职守。若是丢了潼关,朕要他的脑袋!”
李亨有些口不择言了,甚至爆了粗口,大失皇帝体面。
李亨霍然起身,大声道,“传朕的旨意,命杨涟率军死守陇朔边防,防御吐蕃,不得让吐蕃人进犯我疆土半步!同时号令陇朔各州军马,由张巡统率抗拒史思明叛军进犯!”
“朕明日便与满朝文武南下回师长安……就这么定了,不必再议了!”
李亨拂袖而去。
他身边的掌令太监赶紧呼喝了一嗓子——“陛下退朝!”
************************************
潼关。
一直静静在府中养病的张瑄,终于还是在诸将的拜求下升堂议事了。
听闻吐蕃攻陷吐谷浑故地,唐军惨败昔日辉煌的战果化为泡影,张瑄忍不住拍案而起,当众骂出声来。
这个时候,已经是至德元年的年末,呼啸的西北风掠过潼关的关墙,发出巨大的声响。气温极低,严寒无比,而堂上尽管有两个火盆,但还是让人觉得站不住腿脚冰冷。
封常清和郭子仪等大将的脸色都不好看。
占领吐谷浑故地曾经是陇朔大军最大的荣耀所在,可如今这份荣耀,竟然诡异地化为泡影,岂不令人嗟叹!
李光弼竟然守不住两宁州?封常清觉得无法理解。
要知道,两宁州和青海一线有李光弼和杨涟的八万兵马,竟然……
封常清等人并不知道,李光弼在吐蕃人犯边之前就被皇帝召到了灵州接受册封,远离了防卫驻地,而他手下的副将凌岚又骄傲轻敌,战术出现极大失误;而另一方面,刚刚战胜吐蕃攻占吐蕃王庭的李光弼部,心气很盛,所谓骄兵必败,大抵也不算意外。
“大帅,吐蕃犯边,吐谷浑故地大半失陷,令人嗟叹。如今朝廷命杨涟死守青海一线,而安禄山叛军大将史思明又率军奔袭灵州——末将得到军报,陛下已经从灵州启程,回师长安了。”
郭子仪出班大声道。
“陛下又回长安了?”张瑄忍不住嘴角浮起一抹古怪的笑容来,声音里蕴藏着的某种嘲讽让李豫和李倓无比的难堪。
“陛下回长安也好。”张瑄轻轻一笑,“吐蕃人进犯不必放在心上,赤柱目前没有余力犯我疆域,顶多是夺回吐谷浑故地罢了。而至于史思明,他或许能拿下夏州和朔方,但要拿下灵州,几乎不太可能!”
“本帅早就防备史思明绕过河东进犯灵州了。”张瑄挥了挥手,“两个月前,本帅就传书回纥可汗,请回纥可汗率军驻守灵州外围,若是史思明叛军奔袭灵州,回纥军马必出兵助战。”
“灵州有张巡在,本帅放心。”
张瑄这话一出口,郭子仪等人才暗暗松了一口气。
灵州不仅是陇朔的中心城池,藩镇治所,还是他们这些将领的家眷聚集地。若是灵州失陷,他们的家眷和家财必然难保。
“大帅英明,末将等佩服!”郭子仪抱拳朗声高呼。
“史思明不足为惧。”张瑄微微一笑,“我军的大敌还是安禄山。不过,安禄山也嚣张不了多久了。如果本帅所料不差,两个月内,安禄山必死无疑!”
众将吃了一惊,对张瑄的话,他们都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安禄山目前才四十多岁,正当盛年,此人正在洛阳当大燕国皇帝,远离战阵,怎么可能突然死去?
众将都将疑惑的目光投射在张瑄身上。
张瑄微笑不语。
安禄山的下场是注定的。历史上,他死于其子安庆绪、军师严庄和宦官李猪儿之手,在洛阳。
虽然因为张瑄这个穿越者的存在,历史的轨迹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和调整,比如安禄山反叛的时间提前,一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改变。
但历史的大方向是没有变的,安禄山叛乱还是应运而生。据此,张瑄相信,安禄山的结局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安禄山必死,安庆绪必弑父篡位。
而事实上,张瑄一直在关注洛阳的局势。从密探报回来的消息分析,安禄山叛军阵营的内讧已经开始。
所以,张瑄一直率军镇守潼关,以休整军马的名义没有主动出战。他其实就是在等待着安禄山的死去。只要安禄山一死,叛军内讧到达高潮,张瑄定率军火速出击,一举收复河南之地和东都洛阳。
“安禄山必死无疑,死于其子安庆绪之手。”张瑄缓缓起身,“传令下去,全军备战,待安禄山归天之时,我军即刻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河南!”
张瑄说完,大步行去。
……
……
沙柳河。
杨涟几次三番都想出战,进攻两宁州的赤柱兵马,但犹豫再三还是固守沙柳河,防备吐蕃军马得陇望蜀,越过青海进入陇朔。
至于李光弼,则没有被皇帝派去河州,而是率退守河州的残兵不足两万护卫皇帝和朝廷南下回师长安。
不过,对于李光弼来说,缠绕在他头顶上的无上光环,早已消散一空。
李亨在张瑄的永宁王府纠集众臣,脸色无比的阴沉。
“启奏陛下,吐蕃人出尔反尔,再次率兵犯我边境,两宁州守军在积石山下大败,伤亡惨重,如今半数退守沙柳河,半数逃回河州!”
兵部尚书公孙良有些心惊胆战地汇报着战况,不敢正视李亨那愤怒的眼眸。
李光弼猛然一拍桌案,暴怒道,“怎么会这样?李光弼!”
“臣在!”李光弼的脸色非常难看,他出班跪拜在地。
“你倒是跟朕说一说,你麾下这数万大军不是号称与吐蕃作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吗?怎么会扛不住吐蕃残兵的进攻,一战就溃!你可有话要对朕说!”李亨怒视着李光弼。
李光弼心里那个憋屈和郁闷就不用提了。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吐蕃人会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进袭吐谷浑故地,而他手下的副将凌岚竟然挡不住吐蕃军马,不仅战败,还逃回了河州,将整个吐谷浑故地拱手让给了吐蕃人。
“陛下,臣不在两宁州,不知具体战况……还请陛下放心,臣这就赶赴河州,再次整军与吐蕃人一战,如果臣夺不回失地,必战死沙场回报陛下的皇恩浩荡!”
李光弼咬着牙关慨然道。
李亨神色一缓,刚要说什么,突然听杨国忠冷笑一声道,“陛下,平蕃郡王的四万兵马损失惨重,再次整军反攻吐蕃,以臣看来,取胜的可能性极低。”
“当务之急,还请陛下命杨涟率军镇守沙柳河和青海一线,保住青海不失。而剩余军马,镇守河州防止吐蕃人东进即可。”
李光弼对杨国忠的话大为不满,猛然抬头道,“杨相之言,光弼不敢苟同。难道,吐谷浑故地就放弃了不成?”
“丢都已经丢了,还嚷嚷什么?难道两宁州是本相丢的?”杨国忠有些不屑地扫了李光弼一眼,嘲讽道。
李光弼暴怒,但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来。
他涨红了脸,转头望着皇帝。
“陛下,臣以为杨相之言有理。当务之急,还是以守住边防为第一要务。至于吐谷浑故地,可徐徐图之。”公孙良斟酌着词句小声道。
“陛下,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已经率军五万绕过河东进攻灵州而来,此刻朝廷不能腹背受敌,吐蕃之事,只能暂时以防御为主了。”杨国忠抱拳大声道。
李亨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他本来以为灵州是最安全的大后方,却不料一夜之间,情势就扭转过来。吐蕃人犯边作乱,而叛军竟然绕过河东向灵州攻杀过来,这摆明了就是要活捉他这个大唐皇帝!
“河东守军何在?这些白食朝廷俸禄的酒囊饭袋,朕要统统杖毙了他们!”李亨愤怒地站起身来,挥舞着手臂。
“史思明的叛军现今何在?”李亨咆哮了半天,渐渐冷静下来。
“陛下,距离朔方百余里。看来,叛军是要先拿下夏州,然后再进犯灵州!”公孙良作为朝廷军事主官,不得不实话实说。
李亨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竟然快到朔方了,这么说来,若是叛军拿下夏州,再整军奔袭灵州,半月之内当可抵达!
灵州危险了。
李亨又想逃了。
他噗通一声坐在龙椅上,有些无力地颤声道,“速速命张瑄的大军回师勤王,回师勤王,阻挡叛军!”
杨国忠心里冷笑,嘴上却沉声道,“陛下,张瑄大军镇守潼关阻抗安禄山叛军主力,此刻怕是鞭长莫及了。”
杨国忠有句话还没好意思说出口来,“还是继续逃吧,现在看来,逃回长安,倒是安全一些。”
李亨无语。
公孙良这个时候犹豫了一下,又躬身施礼轻轻道,“陛下,最近臣听说,张瑄病体沉重主动上表陛下请求退隐,不知是真是假……”
公孙良这话一出口,杨国忠的脸色就变得很精彩。
张瑄被皇帝逼迫要辞官退隐撂挑子的事儿,早已传播得沸沸扬扬,但皇帝这里却还是莫名所以。
李亨愤怒地挥着手,“胡说八道!胡说八道!速速传诏张瑄,朕不管他是真病还是假病,都不得擅离职守。若是丢了潼关,朕要他的脑袋!”
李亨有些口不择言了,甚至爆了粗口,大失皇帝体面。
李亨霍然起身,大声道,“传朕的旨意,命杨涟率军死守陇朔边防,防御吐蕃,不得让吐蕃人进犯我疆土半步!同时号令陇朔各州军马,由张巡统率抗拒史思明叛军进犯!”
“朕明日便与满朝文武南下回师长安……就这么定了,不必再议了!”
李亨拂袖而去。
他身边的掌令太监赶紧呼喝了一嗓子——“陛下退朝!”
************************************
潼关。
一直静静在府中养病的张瑄,终于还是在诸将的拜求下升堂议事了。
听闻吐蕃攻陷吐谷浑故地,唐军惨败昔日辉煌的战果化为泡影,张瑄忍不住拍案而起,当众骂出声来。
这个时候,已经是至德元年的年末,呼啸的西北风掠过潼关的关墙,发出巨大的声响。气温极低,严寒无比,而堂上尽管有两个火盆,但还是让人觉得站不住腿脚冰冷。
封常清和郭子仪等大将的脸色都不好看。
占领吐谷浑故地曾经是陇朔大军最大的荣耀所在,可如今这份荣耀,竟然诡异地化为泡影,岂不令人嗟叹!
李光弼竟然守不住两宁州?封常清觉得无法理解。
要知道,两宁州和青海一线有李光弼和杨涟的八万兵马,竟然……
封常清等人并不知道,李光弼在吐蕃人犯边之前就被皇帝召到了灵州接受册封,远离了防卫驻地,而他手下的副将凌岚又骄傲轻敌,战术出现极大失误;而另一方面,刚刚战胜吐蕃攻占吐蕃王庭的李光弼部,心气很盛,所谓骄兵必败,大抵也不算意外。
“大帅,吐蕃犯边,吐谷浑故地大半失陷,令人嗟叹。如今朝廷命杨涟死守青海一线,而安禄山叛军大将史思明又率军奔袭灵州——末将得到军报,陛下已经从灵州启程,回师长安了。”
郭子仪出班大声道。
“陛下又回长安了?”张瑄忍不住嘴角浮起一抹古怪的笑容来,声音里蕴藏着的某种嘲讽让李豫和李倓无比的难堪。
“陛下回长安也好。”张瑄轻轻一笑,“吐蕃人进犯不必放在心上,赤柱目前没有余力犯我疆域,顶多是夺回吐谷浑故地罢了。而至于史思明,他或许能拿下夏州和朔方,但要拿下灵州,几乎不太可能!”
“本帅早就防备史思明绕过河东进犯灵州了。”张瑄挥了挥手,“两个月前,本帅就传书回纥可汗,请回纥可汗率军驻守灵州外围,若是史思明叛军奔袭灵州,回纥军马必出兵助战。”
“灵州有张巡在,本帅放心。”
张瑄这话一出口,郭子仪等人才暗暗松了一口气。
灵州不仅是陇朔的中心城池,藩镇治所,还是他们这些将领的家眷聚集地。若是灵州失陷,他们的家眷和家财必然难保。
“大帅英明,末将等佩服!”郭子仪抱拳朗声高呼。
“史思明不足为惧。”张瑄微微一笑,“我军的大敌还是安禄山。不过,安禄山也嚣张不了多久了。如果本帅所料不差,两个月内,安禄山必死无疑!”
众将吃了一惊,对张瑄的话,他们都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安禄山目前才四十多岁,正当盛年,此人正在洛阳当大燕国皇帝,远离战阵,怎么可能突然死去?
众将都将疑惑的目光投射在张瑄身上。
张瑄微笑不语。
安禄山的下场是注定的。历史上,他死于其子安庆绪、军师严庄和宦官李猪儿之手,在洛阳。
虽然因为张瑄这个穿越者的存在,历史的轨迹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和调整,比如安禄山反叛的时间提前,一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改变。
但历史的大方向是没有变的,安禄山叛乱还是应运而生。据此,张瑄相信,安禄山的结局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安禄山必死,安庆绪必弑父篡位。
而事实上,张瑄一直在关注洛阳的局势。从密探报回来的消息分析,安禄山叛军阵营的内讧已经开始。
所以,张瑄一直率军镇守潼关,以休整军马的名义没有主动出战。他其实就是在等待着安禄山的死去。只要安禄山一死,叛军内讧到达高潮,张瑄定率军火速出击,一举收复河南之地和东都洛阳。
“安禄山必死无疑,死于其子安庆绪之手。”张瑄缓缓起身,“传令下去,全军备战,待安禄山归天之时,我军即刻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河南!”
张瑄说完,大步行去。
……
……
沙柳河。
杨涟几次三番都想出战,进攻两宁州的赤柱兵马,但犹豫再三还是固守沙柳河,防备吐蕃军马得陇望蜀,越过青海进入陇朔。
至于李光弼,则没有被皇帝派去河州,而是率退守河州的残兵不足两万护卫皇帝和朝廷南下回师长安。
不过,对于李光弼来说,缠绕在他头顶上的无上光环,早已消散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