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已至深秋
“善。”两人相视一笑,周瑜又道:“若某所料不错,郭奉孝必引大军速攻安城,渭城,蔡县,取此三城,进可攻,退可守,如鲠在喉,袁术必会倾巢而击,而那时,便是我军挥兵南下之时。”
“待你我脱离了袁术,便是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天下虽大,又有何人能阻你我锋芒?”周瑜淡淡一笑,又补充一句,语气自信而淡然,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中一般。
“某料郭奉孝必是如此,公瑾所谋与策暗合。”孙策突然侧目又道:“大丈夫若不能快意恩仇,取江东又有何用?公瑾切莫在劝,某意已决,必战郭嘉!”
周瑜黯然,低头不语,他在言语之中一直在劝说孙策不要与郭嘉争锋,更不要在袁术面前显露出过硬的实力,毕竟就算灭了所有曹军,孙策依旧一无所有,白白降低自己的实力,损失麾下的精锐,却依旧一无所获,此举乃是莽夫所为。
但他同样清楚,孙策不是莽夫,而是宁愿损失麾下精锐,也要与郭嘉一战,原因无他,仅为替自己报这一箭之仇。
“罢了。”周瑜轻叹一声,又道:“伯符执意如此,某自当奉陪,何况某观袁术之流,难胜郭嘉,若袁术败,数年再无北上之力,而曹军则可趁势坐大,那时在挥兵南下,袁术必亡,若是如此,我等虽取江东,却要与曹军隔江相对,那时的天下大势对我军亦是不利,不妨助袁术已战郭嘉!”
周瑜所言正是几年后,乃至十年后的天下大势,难以想象,他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精深的见解与谋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所谋的一切竟无任何私欲,不是为了一己之仇而劝孙策与郭嘉死战,而是为了孙策军的大局。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周瑜与孙策便是如此,纯粹的友谊,不掺杂任何私心,所做的选择与决定皆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周瑜不停的劝说孙策放弃与曹军死战,而是借此良机攻占江东。
又如孙策为替周瑜报仇,不顾自身安危,单骑闯入渭水关下,和此刻的必战曹军而为周瑜报仇的决心,皆是如此。
这才是真正的友谊,或许这就是历史上孙策死后,周瑜手握兵权却未反叛的原因。
“善!”孙策听罢,朗声一笑,又道:“公瑾,我麾下八百精锐已忍忍数日,便在此刻,让郭嘉,让天下人皆知你我真正的实力!
若某所料不错,曹操大军最快应在三日后兵至渭水关,而袁术大军则需七天,曹军唯一的机会,便是在这四天内连破三城才能与袁术军隔河相望,而我军,便要破了郭嘉的战略大计!”
孙策所言正是此刻的战况,一语道破了曹军的战略意图与兵力布置,孙策可不只是一个骁将,可谓文武双全,尤其是统兵打仗,仿佛天生对打仗敏感一般。
“安城,渭城,蔡县。”周瑜淡淡一笑,道:“不怕郭嘉智高,更不怕曹军勇猛,就怕曹军据守不出,三日后曹军必出关破城,而那时,便是我军与郭嘉真正较量的开始。”
孙策朗声一笑,道:“三城内守军虽仅有六千,但却有你我在此,某到要看看,郭奉孝有何本事可再破三城!”孙策自信一笑,到不是他轻狂,而是他有绝对的信心守住这三座城池。
“已至深秋,快下雪了……”周瑜突然轻叹一句,但嘴角上却挂着淡淡的笑意。
“公瑾已有良策?”孙策见此,目光一喜,他与周瑜相处良久,自然知晓周瑜一切的习惯,如同此刻的表情,便是有妙计在胸。
……
……
三日后,汝南袁术官邸内。
袁术本准备点齐兵将前去猛攻陈留,而兵将未至,却传来了曹操已得兖州,郭嘉又挥兵六万,南下直取豫州的消息。
而在此刻,前方探抡于来报,郭嘉一日破三城,又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破渭水关!
袁术听后,怒不可及,当场便持剑斩杀了前线探马,口中囊着酒囊饭袋,一群废物,又手持剑连斩官邸内数名无辜的下人,如此泄怒,方令袁术愤怒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
“令众文武厅内议事!”袁术切齿低吼一句,此刻的他简直是被气炸了,两万五千将士,竟让曹军在不足三天的时间内全部斩杀击破。
更令袁术愤怒的是,南顿城那一万守军竟不战而降,可笑的是,即便投降,却依旧难逃一死,袁术都恨不得为郭嘉拍手称快,杀的好!
至于此刻曹军挥兵南下,已剑指汝南,若不是曹军不善水战,汝南腹地又有数万将士把守,袁术一点不怀疑曹军必会渡河而击,此刻的袁术可谓是让郭嘉拿剑顶在了脖颈处。
若不把曹军击退,袁术军无法做大不说,还要时刻防备曹军的偷袭,老巢尚且如此,袁术又岂有兵力与闲心偷袭陈留?
不多时,待袁术至大厅内,麾下文武已阵列两旁,袁术力排众议,什么议和,什么据守,都给我滚蛋,袁术心中比谁都清楚曹军所处的位置对袁术军的威胁有多大,果断下令,点齐兵马十万,袁术亲征,立刻北上已抗曹军!
渭水关上,郭嘉负手而立,远望关外白雪茫茫,此刻已至冬季,豫州也飘起了鹅毛大雪,雪深一尺,对双方兵马行军都是一个不小的阻力。
这场大雪对郭嘉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袁术军的行军速度也会减缓,而忧的便是后方粮草供给。
古往今来很少在冬天打仗,毕竟正处于春秋不接的时刻,还要留出粮草已度寒冬。
幸亏兖州今年并未大旱,所剩的粮草还可以支撑住南下之举,否者郭嘉也不会轻举妄动,虽是如此,但所剩的粮草亦是不多,郭嘉能做的,便是尽快的速战速决。
而且大雪封山,封路,曹军运送粮草的将士也会行军缓慢,对于郭嘉所率的前线大军自然有着一股莫名的压力。
“待你我脱离了袁术,便是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天下虽大,又有何人能阻你我锋芒?”周瑜淡淡一笑,又补充一句,语气自信而淡然,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中一般。
“某料郭奉孝必是如此,公瑾所谋与策暗合。”孙策突然侧目又道:“大丈夫若不能快意恩仇,取江东又有何用?公瑾切莫在劝,某意已决,必战郭嘉!”
周瑜黯然,低头不语,他在言语之中一直在劝说孙策不要与郭嘉争锋,更不要在袁术面前显露出过硬的实力,毕竟就算灭了所有曹军,孙策依旧一无所有,白白降低自己的实力,损失麾下的精锐,却依旧一无所获,此举乃是莽夫所为。
但他同样清楚,孙策不是莽夫,而是宁愿损失麾下精锐,也要与郭嘉一战,原因无他,仅为替自己报这一箭之仇。
“罢了。”周瑜轻叹一声,又道:“伯符执意如此,某自当奉陪,何况某观袁术之流,难胜郭嘉,若袁术败,数年再无北上之力,而曹军则可趁势坐大,那时在挥兵南下,袁术必亡,若是如此,我等虽取江东,却要与曹军隔江相对,那时的天下大势对我军亦是不利,不妨助袁术已战郭嘉!”
周瑜所言正是几年后,乃至十年后的天下大势,难以想象,他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精深的见解与谋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所谋的一切竟无任何私欲,不是为了一己之仇而劝孙策与郭嘉死战,而是为了孙策军的大局。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周瑜与孙策便是如此,纯粹的友谊,不掺杂任何私心,所做的选择与决定皆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周瑜不停的劝说孙策放弃与曹军死战,而是借此良机攻占江东。
又如孙策为替周瑜报仇,不顾自身安危,单骑闯入渭水关下,和此刻的必战曹军而为周瑜报仇的决心,皆是如此。
这才是真正的友谊,或许这就是历史上孙策死后,周瑜手握兵权却未反叛的原因。
“善!”孙策听罢,朗声一笑,又道:“公瑾,我麾下八百精锐已忍忍数日,便在此刻,让郭嘉,让天下人皆知你我真正的实力!
若某所料不错,曹操大军最快应在三日后兵至渭水关,而袁术大军则需七天,曹军唯一的机会,便是在这四天内连破三城才能与袁术军隔河相望,而我军,便要破了郭嘉的战略大计!”
孙策所言正是此刻的战况,一语道破了曹军的战略意图与兵力布置,孙策可不只是一个骁将,可谓文武双全,尤其是统兵打仗,仿佛天生对打仗敏感一般。
“安城,渭城,蔡县。”周瑜淡淡一笑,道:“不怕郭嘉智高,更不怕曹军勇猛,就怕曹军据守不出,三日后曹军必出关破城,而那时,便是我军与郭嘉真正较量的开始。”
孙策朗声一笑,道:“三城内守军虽仅有六千,但却有你我在此,某到要看看,郭奉孝有何本事可再破三城!”孙策自信一笑,到不是他轻狂,而是他有绝对的信心守住这三座城池。
“已至深秋,快下雪了……”周瑜突然轻叹一句,但嘴角上却挂着淡淡的笑意。
“公瑾已有良策?”孙策见此,目光一喜,他与周瑜相处良久,自然知晓周瑜一切的习惯,如同此刻的表情,便是有妙计在胸。
……
……
三日后,汝南袁术官邸内。
袁术本准备点齐兵将前去猛攻陈留,而兵将未至,却传来了曹操已得兖州,郭嘉又挥兵六万,南下直取豫州的消息。
而在此刻,前方探抡于来报,郭嘉一日破三城,又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破渭水关!
袁术听后,怒不可及,当场便持剑斩杀了前线探马,口中囊着酒囊饭袋,一群废物,又手持剑连斩官邸内数名无辜的下人,如此泄怒,方令袁术愤怒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
“令众文武厅内议事!”袁术切齿低吼一句,此刻的他简直是被气炸了,两万五千将士,竟让曹军在不足三天的时间内全部斩杀击破。
更令袁术愤怒的是,南顿城那一万守军竟不战而降,可笑的是,即便投降,却依旧难逃一死,袁术都恨不得为郭嘉拍手称快,杀的好!
至于此刻曹军挥兵南下,已剑指汝南,若不是曹军不善水战,汝南腹地又有数万将士把守,袁术一点不怀疑曹军必会渡河而击,此刻的袁术可谓是让郭嘉拿剑顶在了脖颈处。
若不把曹军击退,袁术军无法做大不说,还要时刻防备曹军的偷袭,老巢尚且如此,袁术又岂有兵力与闲心偷袭陈留?
不多时,待袁术至大厅内,麾下文武已阵列两旁,袁术力排众议,什么议和,什么据守,都给我滚蛋,袁术心中比谁都清楚曹军所处的位置对袁术军的威胁有多大,果断下令,点齐兵马十万,袁术亲征,立刻北上已抗曹军!
渭水关上,郭嘉负手而立,远望关外白雪茫茫,此刻已至冬季,豫州也飘起了鹅毛大雪,雪深一尺,对双方兵马行军都是一个不小的阻力。
这场大雪对郭嘉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袁术军的行军速度也会减缓,而忧的便是后方粮草供给。
古往今来很少在冬天打仗,毕竟正处于春秋不接的时刻,还要留出粮草已度寒冬。
幸亏兖州今年并未大旱,所剩的粮草还可以支撑住南下之举,否者郭嘉也不会轻举妄动,虽是如此,但所剩的粮草亦是不多,郭嘉能做的,便是尽快的速战速决。
而且大雪封山,封路,曹军运送粮草的将士也会行军缓慢,对于郭嘉所率的前线大军自然有着一股莫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