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万古帝皇(下)
不过,据说现代考古研究,徐福确实找到了仙山。令人喷饭的是,竟是日本。
郁闷啊。
更加郁闷的又来了,那个所谓的长生不死药,很有可能是野生猕猴桃!
秦始皇倾天下之力寻找的,就是它?!
鉴于秦始皇的老家,陕西秦岭一带就是野生猕猴桃的产地之一,这东西只怕皇上经常用它来开胃,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
所以,徐福的求药事件,很有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之后,历史上的很多皇帝,或者头目,都到过泰山封禅,意义重大。
姬庆记得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刘备给他的两个儿子起的名字分别为刘封和刘禅,意义很明显了,大耳朵也是个极有野心之人。
历史上能有成就的,没有一个是笨蛋,心里明镜的很。
志向远大,可惜,时运不济。
至于什么扶不起的阿斗,在胖子来看,则有些主观了。刘禅的乐不思蜀,很可能是自保,也是维护国家的统一。他与猪哥的不对付,并不一定是他脑袋不好。总之,历史这个东西,很复杂。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执行厉法。何谓厉法?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美国没有鞭刑,就指责英联邦国家新加坡鞭刑残酷;英联邦没有死刑,就会指责中国的死刑是残酷的;中国没有宗教法律,人们听说阿拉伯国家对小偷处以“用乱石砸死”的宗教法律,觉得阿拉伯国家执行酷刑。
当时帝国信奉的国家哲学——法家学说认为“严法以治乱世”,帝国则依据国家哲学制定了相对于六国严格的法律,法律向蛛网一样渗入社会每个角落,甚至每家每户拥有几把(军民两用的)刀具都作出严格规定,同时依靠保甲制度确立了原始的社区制度,并通过连坐法执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而保甲连坐制度更是确保社会犯罪事件的减少,每个帝国基本单元的稳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时的帝国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或街道办主任)刘邦,刘邦当年负责征召兵役,但在工作中因饮酒而醉,畏罪而信口“天降大任”哄骗民众造反。
由此可帝国当年对于官员工作中因醉酒误事的处罚相当严厉(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现在某县官员要办事必须喝酒)。可以这么说,帝国法律是严谨的,其执行也是严格的,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现在人们常常困惑于法律的不完善、司法**,一直提倡法律的公正严明,那我们又怎么能够指责中国第一位倡导用完善司法制度治理国家的、2000年前的帝王呢?在指责他的同时,我们是否应当汗颜呢?
秦始皇的重农抑商整场,也遭到过指责。
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强调“三农问题”。追溯历史,中国历代帝王也同样强调农业问题,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帝王祈祷农业昌盛的场所。秦帝国的元首当然也不例外。有人说秦帝国注重“耕、战”不对,这种指责简直可笑。古代的“耕”就是国家经济命脉,“战”则是国家稳定的军事保证,而且“耕”置于“战”前,足以说明帝国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视程度。
在经历数百年春秋战国的混战后,帝国对子民最大的保证就是人人有饭吃,这也是一种最基础人权的保证。但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选择“耕”而非选择“商”。
从社会结构看,“耕”更够让人民避免生存危机,能够安心生活;推崇“商”则是让人民为了或许的利益而冒险,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而从制度上看,“耕”是一种屯垦,它让民众守在自己的土地下,而不是像“商”一样四处奔波。秦帝国扬农抑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持帝国的稳定,保持社会的稳步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些学者对中国“土地情结”的批判,而脱离2000年前世纪社会情况批判秦帝国的经济政策。相反,我们应当感激帝国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才会逐步产生伟大的中华民族、产生辽阔的疆土、产生至今活力四溢的中华文化。
对秦帝国穷兵黩武最大的“罪证”就是武力统一、北伐匈奴、南征两广。然而这一切站的住脚吗?答案是否定的。
武力统一中国的选择是必然的,当时六国明确不愿意与秦合并,就像现在台湾当局一样拒绝和平统一,那么任何一个中华子民都会选择武力统一。北伐匈奴,在战国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是今天无法想象的,也许只有60年代苏联屯兵百万在中蒙边境局势可与相比。当时匈奴的实力范围已经达到黄河南岸,今天的内蒙、山西、宁夏、山西、河北均已是匈奴的势力范围。那么为了国家的安危帝国必然与匈奴开战。
帝国非常重视对匈奴的战争,委派帝国最杰出的军队统帅蒙恬和太子扶苏指挥对匈奴作战。战争结果是将匈奴实力赶至漠北,帝**队驻防长城防线。仅从战争结果看,就可以断言对匈奴战争并不是扩张战争,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否则怎么会在胜利之后、国内尚无功乱之际将30万雄师驻防长城防线呢?
至于南征两广的战争则是统一战争的延续。当年六国中以楚国最强,其势力范围兼括现在的豫、湘、鄂、川、闽、粤、赣、皖、苏、浙、贵等地区,楚亡后一部分军队指岭南顽抗,帝**队追击将其击溃后发现南越土著对于帝国的南疆威胁不亚于匈奴,于是帝国开展了对两广地区的统一战争。40万大军在灵渠完工后,迅速得到补给并战胜敌人。至此秦帝国版图完全成形,也为后世中国版图建立雏形。
泱泱帝国,大秦天下。也许有人要问,既然秦始皇如此明智,怎么会导致帝国迅速灭亡呢?
历史偶然机会导致帝国毁灭。如果秦始皇能再活几年,历史必将改写。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秦始皇之雄才大略古今无人相比,它不仅完成中国统一,而且从思想文化、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军事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改革。而军事统一与改革必然出动一些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其反弹势必发生。
秦始皇谋定而动,一方面对反动势力执行严厉打击,一方面促进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他也知道自己面对的巨大困难,甚至生命危险——六国遗族公子张良不久在博浪制造了“博浪锥”事件企图谋杀秦始皇么?
面对险恶的局势,秦始皇做出应变,安排太子扶苏参加对匈奴战争,增加扶苏在军队中的威望,并要求秦军精神领袖蒙恬以及蒙氏家族对扶苏效忠(这也是胡亥继位后秦军主力野战部队拒绝效忠帝国的原因);同时命令蒙恬、扶苏执行在对匈奴战争胜利后驻防长城不许追击转而威慑中原,机动支援关中的战略。
也许在秦始皇的谋略中,未来的帝国是一个法律严明、军力强大、国力昌盛、科学先进、吏治昌明的帝国。但是在他正在执行理想建设的时候,生命结束了。而秦始皇更没想到的是在赵高、李斯的阴谋下,胡亥继位,逼死扶苏、蒙恬,帝国大乱,军队拒绝效忠。呜呼,帝国大厦崩溃。
从上面一家之见看,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君主,相反却是一个英明神武、胸怀大志的伟大人物。现在的污名纯粹是后世某些别有用心的书生、政客之莫须有。
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太祖评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还认为秦始皇缺少文学才华。
更多到,地址
郁闷啊。
更加郁闷的又来了,那个所谓的长生不死药,很有可能是野生猕猴桃!
秦始皇倾天下之力寻找的,就是它?!
鉴于秦始皇的老家,陕西秦岭一带就是野生猕猴桃的产地之一,这东西只怕皇上经常用它来开胃,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
所以,徐福的求药事件,很有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之后,历史上的很多皇帝,或者头目,都到过泰山封禅,意义重大。
姬庆记得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刘备给他的两个儿子起的名字分别为刘封和刘禅,意义很明显了,大耳朵也是个极有野心之人。
历史上能有成就的,没有一个是笨蛋,心里明镜的很。
志向远大,可惜,时运不济。
至于什么扶不起的阿斗,在胖子来看,则有些主观了。刘禅的乐不思蜀,很可能是自保,也是维护国家的统一。他与猪哥的不对付,并不一定是他脑袋不好。总之,历史这个东西,很复杂。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执行厉法。何谓厉法?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美国没有鞭刑,就指责英联邦国家新加坡鞭刑残酷;英联邦没有死刑,就会指责中国的死刑是残酷的;中国没有宗教法律,人们听说阿拉伯国家对小偷处以“用乱石砸死”的宗教法律,觉得阿拉伯国家执行酷刑。
当时帝国信奉的国家哲学——法家学说认为“严法以治乱世”,帝国则依据国家哲学制定了相对于六国严格的法律,法律向蛛网一样渗入社会每个角落,甚至每家每户拥有几把(军民两用的)刀具都作出严格规定,同时依靠保甲制度确立了原始的社区制度,并通过连坐法执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而保甲连坐制度更是确保社会犯罪事件的减少,每个帝国基本单元的稳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时的帝国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或街道办主任)刘邦,刘邦当年负责征召兵役,但在工作中因饮酒而醉,畏罪而信口“天降大任”哄骗民众造反。
由此可帝国当年对于官员工作中因醉酒误事的处罚相当严厉(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现在某县官员要办事必须喝酒)。可以这么说,帝国法律是严谨的,其执行也是严格的,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现在人们常常困惑于法律的不完善、司法**,一直提倡法律的公正严明,那我们又怎么能够指责中国第一位倡导用完善司法制度治理国家的、2000年前的帝王呢?在指责他的同时,我们是否应当汗颜呢?
秦始皇的重农抑商整场,也遭到过指责。
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强调“三农问题”。追溯历史,中国历代帝王也同样强调农业问题,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帝王祈祷农业昌盛的场所。秦帝国的元首当然也不例外。有人说秦帝国注重“耕、战”不对,这种指责简直可笑。古代的“耕”就是国家经济命脉,“战”则是国家稳定的军事保证,而且“耕”置于“战”前,足以说明帝国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视程度。
在经历数百年春秋战国的混战后,帝国对子民最大的保证就是人人有饭吃,这也是一种最基础人权的保证。但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选择“耕”而非选择“商”。
从社会结构看,“耕”更够让人民避免生存危机,能够安心生活;推崇“商”则是让人民为了或许的利益而冒险,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而从制度上看,“耕”是一种屯垦,它让民众守在自己的土地下,而不是像“商”一样四处奔波。秦帝国扬农抑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持帝国的稳定,保持社会的稳步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些学者对中国“土地情结”的批判,而脱离2000年前世纪社会情况批判秦帝国的经济政策。相反,我们应当感激帝国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才会逐步产生伟大的中华民族、产生辽阔的疆土、产生至今活力四溢的中华文化。
对秦帝国穷兵黩武最大的“罪证”就是武力统一、北伐匈奴、南征两广。然而这一切站的住脚吗?答案是否定的。
武力统一中国的选择是必然的,当时六国明确不愿意与秦合并,就像现在台湾当局一样拒绝和平统一,那么任何一个中华子民都会选择武力统一。北伐匈奴,在战国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是今天无法想象的,也许只有60年代苏联屯兵百万在中蒙边境局势可与相比。当时匈奴的实力范围已经达到黄河南岸,今天的内蒙、山西、宁夏、山西、河北均已是匈奴的势力范围。那么为了国家的安危帝国必然与匈奴开战。
帝国非常重视对匈奴的战争,委派帝国最杰出的军队统帅蒙恬和太子扶苏指挥对匈奴作战。战争结果是将匈奴实力赶至漠北,帝**队驻防长城防线。仅从战争结果看,就可以断言对匈奴战争并不是扩张战争,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否则怎么会在胜利之后、国内尚无功乱之际将30万雄师驻防长城防线呢?
至于南征两广的战争则是统一战争的延续。当年六国中以楚国最强,其势力范围兼括现在的豫、湘、鄂、川、闽、粤、赣、皖、苏、浙、贵等地区,楚亡后一部分军队指岭南顽抗,帝**队追击将其击溃后发现南越土著对于帝国的南疆威胁不亚于匈奴,于是帝国开展了对两广地区的统一战争。40万大军在灵渠完工后,迅速得到补给并战胜敌人。至此秦帝国版图完全成形,也为后世中国版图建立雏形。
泱泱帝国,大秦天下。也许有人要问,既然秦始皇如此明智,怎么会导致帝国迅速灭亡呢?
历史偶然机会导致帝国毁灭。如果秦始皇能再活几年,历史必将改写。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秦始皇之雄才大略古今无人相比,它不仅完成中国统一,而且从思想文化、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军事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改革。而军事统一与改革必然出动一些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其反弹势必发生。
秦始皇谋定而动,一方面对反动势力执行严厉打击,一方面促进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他也知道自己面对的巨大困难,甚至生命危险——六国遗族公子张良不久在博浪制造了“博浪锥”事件企图谋杀秦始皇么?
面对险恶的局势,秦始皇做出应变,安排太子扶苏参加对匈奴战争,增加扶苏在军队中的威望,并要求秦军精神领袖蒙恬以及蒙氏家族对扶苏效忠(这也是胡亥继位后秦军主力野战部队拒绝效忠帝国的原因);同时命令蒙恬、扶苏执行在对匈奴战争胜利后驻防长城不许追击转而威慑中原,机动支援关中的战略。
也许在秦始皇的谋略中,未来的帝国是一个法律严明、军力强大、国力昌盛、科学先进、吏治昌明的帝国。但是在他正在执行理想建设的时候,生命结束了。而秦始皇更没想到的是在赵高、李斯的阴谋下,胡亥继位,逼死扶苏、蒙恬,帝国大乱,军队拒绝效忠。呜呼,帝国大厦崩溃。
从上面一家之见看,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君主,相反却是一个英明神武、胸怀大志的伟大人物。现在的污名纯粹是后世某些别有用心的书生、政客之莫须有。
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太祖评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还认为秦始皇缺少文学才华。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