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片糜烂的卫所
当然案子还是要办,而且要办的漂亮。
从吕震的口中他已经将郭文玉串通朱荣等人倒卖太仓官粮的事情查的清清楚楚。
都说天家无小事,更何况这种涉及到几十万担官粮的大事上。
可有些事也要区别对待。
就如同现在,涉及到了边军多位将领的事情。
这种事情就是属于那种不易闹大,不易昭告天下的那种。
无他,人家手里有兵而已。
从前遇到这种事,一般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黄严身在皇宫多年,早已经将这件事看得非常的透彻了。
而朝中的那些贪腐的官员。
这些人层出不穷,杀是永远杀不干净的。
对于李天来说,也只能是查到谁就惩治谁而已。
对黄严来说,近期皇帝陛下对钱财很热心,身为皇帝的他不方便自己出手敛财,反倒不如自己当一当这个黑脸。
只要到时候,给李天送上大笔搜刮来的钱财,讨得陛下欢心,自己留下少部分,估计陛下也不会有什么反感。
该知道的他已经知道,该要的分子,也已经到手,他也就失去了和吕震虚与委蛇的兴趣。
随即起身对吕震淡淡的道,
“呵呵,吕御使客气了,咱家也就是这点本事而已,比不得您手眼通天....”
吕震的笑容一僵,虽然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话,可也没真的翻脸。
此时此刻,还愿意帮他的人,可真是不多了,能少得罪一个,还是少一个吧。
“一切就全靠督主您了!”
吕震的态度是要多低有多低,谁让他现在的小命握在了黄严的手中呢。
黄严得意一笑,没有继续说什么,对身后做记录的小吏道,
“吕御使的供词可都写清楚了吗!”
那小吏小心的将整理好的供述吹干墨迹,躬身递给黄严。
“禀督主,一切都记录的清清楚楚,没有丝毫错漏。”
“那就好,走,咱们去看看郭侍郎吧!”
说着,他就哼着小曲,慢慢的向着另一边的牢房走去。
.......
黄严这边老谋深算,用各种方法敛财的事,李天还不知道。
深夜的御书房之中。
一大群人忙的脚不沾地。
每个人手里都是一叠叠一摞摞的档案文书。
王福和几个小太监负责整理,将汇总的信息送到李天的面前,虽然已经是深夜了,却依然满头大汗。
而李天则是,一份份的仔细审阅。
他不得不慎重。
他心中对这件事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若是此事查清楚,就能以点及面,弄清楚全国各地卫所的大概情况。
经过几个时辰的分析审阅之后。
李天终于是弄清楚了其中关窍。
看着上面眼前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他心头有些不寒而栗。
“大明这才建国多少年啊,满打满算几十年而已。”
“朱扒皮一手建立起来的卫所制度,竟然已经糜烂到了这种程度。”
仅仅大同一地,二十万卫所军户,逃的逃散的散,剩下的居然已经不足一半。
难怪朱荣这个皇亲贵胄,屡立战功的边关守将,居然会用贪墨官粮的方式来养兵。
不足半数的卫所军户,除去老弱恐怕还有力气耕种军田的人,恐怕已经不足五万。
这么点人耕种,怎么可能养活的了,边军几十万的大军啊。
这还只是自己查出来的,九边百万大军,若是皆是如此,可想而知,缺衣少粮的边军,还能有多少战力。
幸好穿越之前,便宜老子朱棣五征蒙古,将蒙古一举撵到西北荒漠之中。
若非如此,站端再起,自己手里岂不是连可用之兵都没了。
想到这里,李天一边暗恨朱荣的偷摸手段,一边鄙夷最终将大明葬送的卫所制度。
“大家都苦,这谁都知道,为什么偏偏你朱荣就敢铤而走险,冒着杀头的风险贪墨官粮。
你真当你自己往日的功绩,可以让你当成为所欲为的筹码吗!”
“混蛋!”
一声怒吼,顿时吓得一旁正在专心整理文档的小太监们一大跳。
一个个都默默的站了起来,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唯有王福颤颤惊惊的问道,“陛下可是查出了什么,要不要老奴去传召内阁各位大人。”
李天有些心累的瘫软在龙椅之上。
摆了摆手道,“不必了,此时不急一时,召他们来,也没什么用!”
看着忙了一晚上,都累的不行的小太监们。
他又吩咐道,“传旨御膳房,做点宵夜,你们吃过之后就都散了吧!”
王福连忙带头叩谢,
“谢陛下赏赐,老奴不累....”
瞧他满头大汗,一脸疲惫的样子,李天不由得苦笑道,
“让你们滚蛋,就赶紧的滚蛋,哪来那么多废话!”
王福连忙告罪,摆了摆手,小太监们一个个都赶紧起身,收拾好地上文档,迅速离去,但他自己却是留下了。
李天也没有多言,只是对王福的观感又稍稍提高了一点。
“果然是家生的奴才啊,还真是忠心耿耿。”
虽然弄清了事情的根本原因,但李天却对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以及后续的处理方案,并没有什么头绪。
眉头微微皱起。
大明的卫所制度,在洪武年间,确实效果卓著。
军民一体自给自足,战时为兵,闲时耕作,为大明省下了不少的军费。
可后期随着贪腐成风,卫所长官将军户当做私产,让他们耕作自己的私田,公器私用,搞得军户们苦不堪言。
加之军户们没有私产,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久而久之。
很多军户都不堪清苦,不是逃走去经商,就是逃进深山老林,化作黑户。
类似的情况,在清朝也发生过。
只不过八旗的老爷兵们,前期的待遇可是比这些出身贫苦的百姓们可是舒服的多了。
卫所制度之所以能持续到明末还未消失,说明还是有他的好处的。
但弊端也非常的明显,后世的那些所谓的明史学家,早就分析的十分透彻了。
不过,到底该怎么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件事,身为小白领,对历史也就一知半解的李天,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虽然,查明现今卫所实情,让他心有余悸。
可他也庆幸,自己及早发现了这些弊端,否则真到了战端到来的那天,自己对这些情况还一无所知,岂不是更糟糕。
从吕震的口中他已经将郭文玉串通朱荣等人倒卖太仓官粮的事情查的清清楚楚。
都说天家无小事,更何况这种涉及到几十万担官粮的大事上。
可有些事也要区别对待。
就如同现在,涉及到了边军多位将领的事情。
这种事情就是属于那种不易闹大,不易昭告天下的那种。
无他,人家手里有兵而已。
从前遇到这种事,一般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黄严身在皇宫多年,早已经将这件事看得非常的透彻了。
而朝中的那些贪腐的官员。
这些人层出不穷,杀是永远杀不干净的。
对于李天来说,也只能是查到谁就惩治谁而已。
对黄严来说,近期皇帝陛下对钱财很热心,身为皇帝的他不方便自己出手敛财,反倒不如自己当一当这个黑脸。
只要到时候,给李天送上大笔搜刮来的钱财,讨得陛下欢心,自己留下少部分,估计陛下也不会有什么反感。
该知道的他已经知道,该要的分子,也已经到手,他也就失去了和吕震虚与委蛇的兴趣。
随即起身对吕震淡淡的道,
“呵呵,吕御使客气了,咱家也就是这点本事而已,比不得您手眼通天....”
吕震的笑容一僵,虽然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话,可也没真的翻脸。
此时此刻,还愿意帮他的人,可真是不多了,能少得罪一个,还是少一个吧。
“一切就全靠督主您了!”
吕震的态度是要多低有多低,谁让他现在的小命握在了黄严的手中呢。
黄严得意一笑,没有继续说什么,对身后做记录的小吏道,
“吕御使的供词可都写清楚了吗!”
那小吏小心的将整理好的供述吹干墨迹,躬身递给黄严。
“禀督主,一切都记录的清清楚楚,没有丝毫错漏。”
“那就好,走,咱们去看看郭侍郎吧!”
说着,他就哼着小曲,慢慢的向着另一边的牢房走去。
.......
黄严这边老谋深算,用各种方法敛财的事,李天还不知道。
深夜的御书房之中。
一大群人忙的脚不沾地。
每个人手里都是一叠叠一摞摞的档案文书。
王福和几个小太监负责整理,将汇总的信息送到李天的面前,虽然已经是深夜了,却依然满头大汗。
而李天则是,一份份的仔细审阅。
他不得不慎重。
他心中对这件事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若是此事查清楚,就能以点及面,弄清楚全国各地卫所的大概情况。
经过几个时辰的分析审阅之后。
李天终于是弄清楚了其中关窍。
看着上面眼前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他心头有些不寒而栗。
“大明这才建国多少年啊,满打满算几十年而已。”
“朱扒皮一手建立起来的卫所制度,竟然已经糜烂到了这种程度。”
仅仅大同一地,二十万卫所军户,逃的逃散的散,剩下的居然已经不足一半。
难怪朱荣这个皇亲贵胄,屡立战功的边关守将,居然会用贪墨官粮的方式来养兵。
不足半数的卫所军户,除去老弱恐怕还有力气耕种军田的人,恐怕已经不足五万。
这么点人耕种,怎么可能养活的了,边军几十万的大军啊。
这还只是自己查出来的,九边百万大军,若是皆是如此,可想而知,缺衣少粮的边军,还能有多少战力。
幸好穿越之前,便宜老子朱棣五征蒙古,将蒙古一举撵到西北荒漠之中。
若非如此,站端再起,自己手里岂不是连可用之兵都没了。
想到这里,李天一边暗恨朱荣的偷摸手段,一边鄙夷最终将大明葬送的卫所制度。
“大家都苦,这谁都知道,为什么偏偏你朱荣就敢铤而走险,冒着杀头的风险贪墨官粮。
你真当你自己往日的功绩,可以让你当成为所欲为的筹码吗!”
“混蛋!”
一声怒吼,顿时吓得一旁正在专心整理文档的小太监们一大跳。
一个个都默默的站了起来,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唯有王福颤颤惊惊的问道,“陛下可是查出了什么,要不要老奴去传召内阁各位大人。”
李天有些心累的瘫软在龙椅之上。
摆了摆手道,“不必了,此时不急一时,召他们来,也没什么用!”
看着忙了一晚上,都累的不行的小太监们。
他又吩咐道,“传旨御膳房,做点宵夜,你们吃过之后就都散了吧!”
王福连忙带头叩谢,
“谢陛下赏赐,老奴不累....”
瞧他满头大汗,一脸疲惫的样子,李天不由得苦笑道,
“让你们滚蛋,就赶紧的滚蛋,哪来那么多废话!”
王福连忙告罪,摆了摆手,小太监们一个个都赶紧起身,收拾好地上文档,迅速离去,但他自己却是留下了。
李天也没有多言,只是对王福的观感又稍稍提高了一点。
“果然是家生的奴才啊,还真是忠心耿耿。”
虽然弄清了事情的根本原因,但李天却对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以及后续的处理方案,并没有什么头绪。
眉头微微皱起。
大明的卫所制度,在洪武年间,确实效果卓著。
军民一体自给自足,战时为兵,闲时耕作,为大明省下了不少的军费。
可后期随着贪腐成风,卫所长官将军户当做私产,让他们耕作自己的私田,公器私用,搞得军户们苦不堪言。
加之军户们没有私产,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久而久之。
很多军户都不堪清苦,不是逃走去经商,就是逃进深山老林,化作黑户。
类似的情况,在清朝也发生过。
只不过八旗的老爷兵们,前期的待遇可是比这些出身贫苦的百姓们可是舒服的多了。
卫所制度之所以能持续到明末还未消失,说明还是有他的好处的。
但弊端也非常的明显,后世的那些所谓的明史学家,早就分析的十分透彻了。
不过,到底该怎么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件事,身为小白领,对历史也就一知半解的李天,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虽然,查明现今卫所实情,让他心有余悸。
可他也庆幸,自己及早发现了这些弊端,否则真到了战端到来的那天,自己对这些情况还一无所知,岂不是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