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景泰太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9章:殿试出题这件事

    会试的结果还没有出来,天象也不见好转的迹象,朱见济便一直不去上朝。但是朝中重要的奏章他还是会过目的,不上朝并不意味着主动放弃权力,这是不可能的。

    从根本上来说,通过不上朝的手段,证明自己权力的超然性,凌驾于一切制度之上,也凌驾于一切官员之上。官员为了请求天子还朝,甚至会主动作出一系列让步。

    别的不说,朱见济已经为天下祈福祈了这么久的时间,这段时间清心寡欲,滴酒不沾,素食终日,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够做到的全部。

    若是还把天灾发生的缘由怪罪在朱见济身上,是不是有些不合理。到时候若是还有哪个不长眼的官员借机生事,朱见济就有足够的借口来贬谪流放他们。

    在不上朝的这些日子里,通过自身实践,朱见济算是明白了明朝中后期嘉靖皇帝等一干皇帝怠政的原因了。而且,与嘉靖皇帝他们相比,朱见济主动权还要更高一些,因为武将集团的势力这些年恢复得很快,文官集团的势力还没有强大到让人绝望的地步。

    整体来说,朱见济这一步走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也要面对偌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不来自于臣子,也不来自于百姓,而是来自于天象。

    你身为天子,在社稷坛内乞求风调雨顺都求了一个月了,结果还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臣民心里绝对是有些想法的。

    这是朱见济目前唯一不能够控制的,甚至都无法施加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影响。

    这个时候,学习前人的智慧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景泰四年的时候,朱祁玉面临的天灾远比朱见济现在严重,而且当时还是也先实力处于巅峰的时期,一统草原,自称为大汗,大明朝内有天灾,外有敌情。

    很巧的是,景泰四年的时候正是春闱年。春闱结束之后就是殿试,朱见济令彭时将朱祁玉当时出的题目取来,打算借鉴一二。

    那一年朱祁玉在奉天殿策会试举人,一共是三百四十九人,值得一提的是会元为彭华,江西吉安安福县人,是彭时的族弟(并非亲弟弟)。彭时为朱见济亲近之臣,彭华近水楼台,如今已经成为了经延讲官。

    彭华自身才能不低,在原本历史上还是孝宗的师傅,虽然最终成就没有彭时高(彭时当到了内阁首辅),但也是内阁大学士,望倾朝野。

    彭时是状元,这彭华是会元(彭元在殿试第几名不知道,史料没有写,但是应该也不会太差),两兄弟如今在朝中也算是自成一派,虽然不入内阁,不为尚书,但是依附的人也有不少。不过,与其说这些人依附彭时彭华兄弟,不如说他们依附的是朱见济,所以朱见济全不阻止。

    领命去取殿试考卷的彭时自然不会猜到朱见济心里想到这么多,找到卷子之后,他就交给朱见济参阅。

    朱见济收住杂念,卷宗崭新如初,只是封存多时,纸张之上略微有些灰尘,文字是苍劲饱满的馆阁体,和后世的印刷文字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具体内容略显晦涩。

    “朕以眇躬,祗膺天命,缵承祖宗大业,临御兆民。顾惟负荷之艰,莫究弛张之善,肆虚心于霄旰,冀资弼于忠良,固圣贤乐受尽言在尧舜,惟急先务何则。天下之术莫有外于家国兵民,朕欲闻其至计何先,切望何最。

    君心之发莫有着于礼乐教化,朕欲闻其损益何宜,隆替何系。制治贵于未乱,其方术何良。保邦贵于未危,其谋谟何远。以至为政之宽勐,何尚备边之筹策,何长人才之贤否,何由刑赏之缓急,何可与凡灾祥感召之机,何速夷狄向皆之故,何在皆朕之所欲闻者也。

    夫事贵乎师古,不稽诸古,固无足以为法,于今而施贵乎合宜,不宜于今又奚可以徒泥诸古。

    子大夫明先圣之道,来应宾兴贤能之诏,皆得于古而将以施于今者也,其悉参酌详着于篇,以俟朕之亲览。”

    好了,以上就是景泰四年(1453年)的殿试考卷,来破一下题。第一段(原文未分段,是作者自行分段,方便梳理)不看前面的废话,其实就是询问朝中最为紧要的事情是什么。第二段给出思路,以施行礼乐教化,制治保邦为主线,为政当如何,备边该如何,尚贤该如何,刑罚该如何。

    再之后给出具体要求,一方面要取法乎古人,借鉴古人的成败经验。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全然照搬古人的做法,因为需要考虑到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要符合时宜。

    最后也是废话,不看。

    古代的科举考试,特别是最后一级的殿试,绝对不是后世高考可比,可笑后世很多人将高考各省头名视为状元,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好吗?具体来说,古代的科举属于高考加公务员考试,高考充其量就是个乡试而已,可能还不是。进士出身外放可是个县官,相当于今天的处长,后世哪怕是选调也比不上。

    如此重要的考试,如果说考生还是一心苦读四书五经,只知道死记硬背,肯定要露馅,虽然殿试考得再差也有同进士出身。但是甲榜直入翰林院当清望之臣,你个同进士出身还要去吏部待缺,也不知道被分配到哪一个犄角旮旯里。所以比起会试来说,更是需要重视。

    具体到景泰四年的这一次考试,如果想要得高分,必须要结合时事,特别是去年朱祁玉废朱见深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皇太子,同时废汪皇后改立朱见济生母杭氏为皇后。这也是朱祁玉强调礼乐教化的缘故,当时朝中上下可没有几个人支持朱祁玉易储,但凡在文章里面触及这个忌讳,不说被黜落,被冷藏是必然的事情。

    看完了朱祁玉出的题目,朱见济全文只认同一句,就是“夫事贵乎师古,不稽诸古,固无足以为法;于今而施贵乎合宜,不宜于今又奚可以徒泥诸古”这句。

    朱祁玉的考题再好也是他的题目,朱见济需要考虑自己该出什么题目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