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施行论文制度
科举考试作为抡才大典,直接关系到大明日后数十年的治理水平,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这也是眼下最好的窗口,以此展现朱见济的执政方针。很多话平时上朝的时候不好说,可以放在考卷里面。
自己想要实现怎样的目的呢?集权收权?抵御边患?还是赈济灾害?
朱见济深思良久,自己身为后世之人,有着后世的记忆,又怎可一律泥古,还是需要作出一些改变的。
明朝科举考试,不可否认选拔出来了很多的人才。但是也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在朱见济眼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考生多年寒窗苦读,不事生产,哪怕是高中进士,想要上手处理地方政务,也需要磨炼许久。
而且绝大多数的进士知道自己有这个缺陷,并不愿意下到地方磨炼,避免在地方的操劳中露馅,而是希望一直在京城。他们的思路是先进入翰林院等清要衙门,编修书籍草拟诏书等。之后或是成为六科给事中,或是进入都察院成为御史,在朝廷取得名声之后外派地方。养望几年回归中央,顺势成为六部高官,最终入阁。
选择这条道路桉牍之事稀少,同时也是最迅速的,虽然可能会得罪权贵甚至是天子本人,但是言官本就是个得罪人的职位,不弹劾别人还要交辱台钱。
在明朝中后期,凡是阁臣基本上以此入阁,大差不差。
朱见济自各地遴选循吏为乾清宫行走,便是为了刹住这股风气,有一些用处,但是要说彻底根除也不现实。因为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或者说从皇帝制度出现以来,所有人都明白离皇帝越近的人升迁就越快,你在地方案牍劳形,牧民有道,又有谁知道呢?不如在皇帝面前多表现一下。
朱见济遴选乾清宫行走,何尝不是通过选拔亲近之臣的手段激励地方官爱民如子,让他们为政清廉宽和。本质上也没有突破这个风气。
朱见济想起了后世官员升迁必备的基层工作经历,难不成让所有新科进士都下到地方去磨炼吗?到时候恐怕又有一堆人站出来说如此非所以待文学清臣之道。
这殿试,朱见济是越想越头疼,一群没有社会经历的人,又能够指望他们对国家大事提出什么针对性的见解呢?还不是套路模板,科举大省里那些个大族甚至将之视为家传绝学,传男不传女,其实就那么回事。
“策论,策论,不经实地考察,游历四方,如何能够写出于国有用之言辞,还不是纸上谈兵,尽是空谈。”朱见济低语,正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忽然灵光乍现,“不若效彷后世,让举子写就论文,让朝中官员评定,遴选优劣。”
这个念头甫一出现,朱见济就好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只是商辂都快要将会试的卷子给评改完了,留给朱见济的时间不多。该如何具体实行论文制度,需知包括选题、字数、结构及重复率这些可复杂无比,需要不少的时间打磨。
朱见济将彭时传召而来,将自己的心思与彭时说了一遍。
彭时完全是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眉头自始至终就没有舒缓开来,“陛下可是出题有些难处,若是有难处微臣可以效劳!”
朱见济满心的激情被彭时泼了一盆冷水,道:“朕虽愚钝,这一篇策论题目如何写不出。”
彭时自知犯上,连忙请罪。朱见济怒气稍息,道:“朕并非在开玩笑,朕阅览历次殿试考卷,虽有一二足堪入目者,但绝大多数不谙政事,多是平浅迂腐之词,泛泛言之,不足为凭,自然也不足为用。尽数废话,不若不考。”
这话也就是朱见济这个天子来说,换做别人来说势必成为千夫所指。
彭时在缜密考虑过朱见济提出的所谓论文制度后,提出了最为关键的问题,“让举子下至地方,书写策论自无不可,举子也必然可因地制宜写出上好的策论来。只是富贵之家邀人代为书写,说不定遴选上来一批不学无术之辈,寒士苦求经史卷宗而不得,怕是难保公平。”
后世论文尚且有人代写,古代若是实行这个制度那就更是如此。而且,但凡经历过科研的人都知道,特别是理科,在很多时候高精尖机器的使用权就意味着论文的速度与质量,谁能够取得机器的使用权,谁就能够发出论文来。所以,后世不乏一些中小学生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与博士生研究同一个问题,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学阀压榨自己的徒弟为儿女铺路。
理科这个现象尤为严重,但是并不意味着文科没有这个现象。就历史学而言,你手头有多少史料,特别是一手史料,就意味着你的论文有多少价值。那种重大的考古工程,寻常学子想也知道,根本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最后自然也就是沉沦下去。学阀近亲繁殖,织就出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来,政商旋转门是没有出现,但是政学旋转门,商学旋转门可是不少。
更进一步说,若是真的实行论文制度,掌握论文评选权力的官员难保不会演变为东汉时期的士族。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度的初衷可不是放任士族扩张权力,也是为了遴选人才呀,而且还将士林清议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变相加强中央集权,谁知道最后会演变成那样。
彭时的话,重重地敲击在朱见济的心头,朱见济额头流出一丝冷汗来。
但是,朱见济并没有因为困难而选择放弃,而是迎难而上,无论如何论文制度也是时代的进步,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凡此论文,举子写就之后印发下去,供各省供学子品评。终身追究,凡是查出请人代写或是抄袭者,追夺一应出身并累及家族,不许三代以内子弟参与科举。”
彭时听到朱见济牙根迸出的最后一句,暗自生出一股寒气,这可真狠呐。不过他没有异议,历朝历代对于科举舞弊这事都是零容忍的,就好比后世高考舞弊的人下狱没有一个人会同情他。
“微臣遵旨。”
自己想要实现怎样的目的呢?集权收权?抵御边患?还是赈济灾害?
朱见济深思良久,自己身为后世之人,有着后世的记忆,又怎可一律泥古,还是需要作出一些改变的。
明朝科举考试,不可否认选拔出来了很多的人才。但是也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在朱见济眼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考生多年寒窗苦读,不事生产,哪怕是高中进士,想要上手处理地方政务,也需要磨炼许久。
而且绝大多数的进士知道自己有这个缺陷,并不愿意下到地方磨炼,避免在地方的操劳中露馅,而是希望一直在京城。他们的思路是先进入翰林院等清要衙门,编修书籍草拟诏书等。之后或是成为六科给事中,或是进入都察院成为御史,在朝廷取得名声之后外派地方。养望几年回归中央,顺势成为六部高官,最终入阁。
选择这条道路桉牍之事稀少,同时也是最迅速的,虽然可能会得罪权贵甚至是天子本人,但是言官本就是个得罪人的职位,不弹劾别人还要交辱台钱。
在明朝中后期,凡是阁臣基本上以此入阁,大差不差。
朱见济自各地遴选循吏为乾清宫行走,便是为了刹住这股风气,有一些用处,但是要说彻底根除也不现实。因为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或者说从皇帝制度出现以来,所有人都明白离皇帝越近的人升迁就越快,你在地方案牍劳形,牧民有道,又有谁知道呢?不如在皇帝面前多表现一下。
朱见济遴选乾清宫行走,何尝不是通过选拔亲近之臣的手段激励地方官爱民如子,让他们为政清廉宽和。本质上也没有突破这个风气。
朱见济想起了后世官员升迁必备的基层工作经历,难不成让所有新科进士都下到地方去磨炼吗?到时候恐怕又有一堆人站出来说如此非所以待文学清臣之道。
这殿试,朱见济是越想越头疼,一群没有社会经历的人,又能够指望他们对国家大事提出什么针对性的见解呢?还不是套路模板,科举大省里那些个大族甚至将之视为家传绝学,传男不传女,其实就那么回事。
“策论,策论,不经实地考察,游历四方,如何能够写出于国有用之言辞,还不是纸上谈兵,尽是空谈。”朱见济低语,正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忽然灵光乍现,“不若效彷后世,让举子写就论文,让朝中官员评定,遴选优劣。”
这个念头甫一出现,朱见济就好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只是商辂都快要将会试的卷子给评改完了,留给朱见济的时间不多。该如何具体实行论文制度,需知包括选题、字数、结构及重复率这些可复杂无比,需要不少的时间打磨。
朱见济将彭时传召而来,将自己的心思与彭时说了一遍。
彭时完全是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眉头自始至终就没有舒缓开来,“陛下可是出题有些难处,若是有难处微臣可以效劳!”
朱见济满心的激情被彭时泼了一盆冷水,道:“朕虽愚钝,这一篇策论题目如何写不出。”
彭时自知犯上,连忙请罪。朱见济怒气稍息,道:“朕并非在开玩笑,朕阅览历次殿试考卷,虽有一二足堪入目者,但绝大多数不谙政事,多是平浅迂腐之词,泛泛言之,不足为凭,自然也不足为用。尽数废话,不若不考。”
这话也就是朱见济这个天子来说,换做别人来说势必成为千夫所指。
彭时在缜密考虑过朱见济提出的所谓论文制度后,提出了最为关键的问题,“让举子下至地方,书写策论自无不可,举子也必然可因地制宜写出上好的策论来。只是富贵之家邀人代为书写,说不定遴选上来一批不学无术之辈,寒士苦求经史卷宗而不得,怕是难保公平。”
后世论文尚且有人代写,古代若是实行这个制度那就更是如此。而且,但凡经历过科研的人都知道,特别是理科,在很多时候高精尖机器的使用权就意味着论文的速度与质量,谁能够取得机器的使用权,谁就能够发出论文来。所以,后世不乏一些中小学生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与博士生研究同一个问题,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学阀压榨自己的徒弟为儿女铺路。
理科这个现象尤为严重,但是并不意味着文科没有这个现象。就历史学而言,你手头有多少史料,特别是一手史料,就意味着你的论文有多少价值。那种重大的考古工程,寻常学子想也知道,根本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最后自然也就是沉沦下去。学阀近亲繁殖,织就出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来,政商旋转门是没有出现,但是政学旋转门,商学旋转门可是不少。
更进一步说,若是真的实行论文制度,掌握论文评选权力的官员难保不会演变为东汉时期的士族。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度的初衷可不是放任士族扩张权力,也是为了遴选人才呀,而且还将士林清议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变相加强中央集权,谁知道最后会演变成那样。
彭时的话,重重地敲击在朱见济的心头,朱见济额头流出一丝冷汗来。
但是,朱见济并没有因为困难而选择放弃,而是迎难而上,无论如何论文制度也是时代的进步,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凡此论文,举子写就之后印发下去,供各省供学子品评。终身追究,凡是查出请人代写或是抄袭者,追夺一应出身并累及家族,不许三代以内子弟参与科举。”
彭时听到朱见济牙根迸出的最后一句,暗自生出一股寒气,这可真狠呐。不过他没有异议,历朝历代对于科举舞弊这事都是零容忍的,就好比后世高考舞弊的人下狱没有一个人会同情他。
“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