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58、浊淖开新渠

    何瑭与曹凤有旧,而且他们一伙到了南京,徐祯卿把唐寅给拉了过来,一圈人谈得投机,品评天下英才,偶然间就谈到了曹凤。

    唐寅也拜托何瑭想办法帮曹凤进言,还写了封信给朱厚照,大意是让他卖身没名没份的干活可以,把曹凤的事给解决了,当作投名状。

    哪能反向收投名状的,但想到这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的典型作派,再加上一直嘴馋烧鸡翅,朱厚照忍了。

    何瑭一提朱厚照就想起来,曹凤还会因为恶了刘瑾被扔到漕运衙门当总督,并被设计陷害,诬蔑曹凤贪赎,在任上含恨吐血病死。

    对上了啊,正好可以拉过来分担张敷华的担子。

    鹤是高傲的,会独处,但也可以群居,给张敷华找个帮手吧。

    戴铣的临机决断让朱厚照学了个乖,现下的交通不发达,虽然可以将驿递和漕运弄成一个公司管理,但大宗物流和快件还是要分开处理。

    不然消息传递过慢,会耽误大事的。

    调曹凤过来,接手驿递的事务,能分担掉张敷华的重担。

    也不能全都拿掉,忙惯了的人让他一下子轻松下来,什么病都来了。

    保持身心愉悦才是最要紧的,最能让张敷华高兴的事莫过于一举将淮河两岸的老大难解决。

    开新渠吧,清理出来的沉泥还能改造田地,马上就有沃土千里。

    当着何瑭和张敷华的面,写就了圣旨,着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曹凤巡抚两淮,兼驿递事。

    还给唐伯虎回了信:成交,得加价,进献烤鸡翅一顿,待朕亲临南京时兑现。

    至于现在,一事不烦二主,戴铣先帮没到埠的曹凤担事吧,反正事情也是他挑起的。

    然后朱厚照才从张敷华那里拿到了李东阳的奏疏,让他当场尬了,什么不提为何偏偏提书法,朱厚照瞄了一眼刚刚写好的一旨一信,假装没看到,手一滑,李东阳的信就掉进了火盘子里。

    “哎呀,李阁老的信写得情真意切,朕颇为感动,一时意动就掉了。”

    李东阳也不学好了,没有走传统渠道上疏,而是走了张敷华的私人途径。

    估计张敷华离京后也常常给李东阳写信吧,这老头,当起了两面谍。

    朱厚照都这样了,张敷华也不好意思啰嗦,而是拉来了湛若水,一起研究怎以将治河、开渠、复盐场弄到一起来。

    那就得有水泥。

    讲个笑话,后世的宇宙第一水泥供应商海螺的老巢没水泥。

    海螺就是在现在的南直隶后世的安徽、江苏发展起来的。

    可放在大明正德年间就难。

    工人倒是不缺,去年淮南刚刚大灾,有一大堆逃难的流民就在淮安周边,让李良去拉来就行。

    难点在于没有技术工员,开封的水泥厂刚开始建窑,气宗那几根单薄的“秧苗”既要筹措日月堂河南分舵,又要给工人们当技术指导,实在是抽不出人来了。

    王瓒又去了大西北,朱厚照手里没有人了。

    朱厚照只能又补了一份圣旨,让王瓒搞定西北的水泥厂赶紧回来,就让曹凤顺道拖着他走,不然杨一清估计不放人。

    可眼前怎么办,等?

    等不了了,湛若水咣当一下膝盖就敲到了地板上:“请老师开坛授法,广大门庭。”

    这这?朱厚照犹豫不决。

    湛若水早就准备好了方案:“开封设了日月堂,淮安亦可设日月堂,可请赋闲家中的德辉先生带领一批南京国子监未进举的监生前来,以德辉先生的厚望当可成事。”

    原来要跟王守仁别苗头,还把王守仁的老爹给算计上了。

    不过王华又背了一锅,倒是自请致仕了,眼下也确实是闲着。

    朱厚照望了一眼张敷华的白头发,心里感慨,又多了只白头鹤呀。

    同时他觉得有趣,历史不变的话湛若水以后会是南京国子监祭酒,想不到他早早地就将主意打到那里去了。

    现在的南京国子监荒废了,早就没有了明初监生过万的盛景。

    除了一批捐钱混监生资格想通过贡生出头的科举败者,其余的都是些在科举上天份不足之辈。

    如果由王华出面来拉人,估计确实能拉出一批。

    这些人考进士或者不行,但毅力可嘉,也通文墨,改条路,没准人一挪就活了。

    可以是可以,可朱厚照还是向不避事硬挤在一旁的吴落雁抛了个眼色,朕可是昏君,哪能当教书先生呢!

    吴大丫不救他,谁让照哥没有满足人家的心愿呢,活该,陪学生睡去吧!

    湛若水逼得很紧:“陛下只需坐镇中枢,教材已经整理完毕,现在需要的是陛下的名望,陛下在这里,有志于此的生员必然望者景从,毕竟是天子门生,那些家境贪寒的监生还是愿意搏一搏的。”

    朱厚照感觉怪怪的,自己变成了那架摩托车。

    那也不好搞,当吉祥物也得摆POSE不是,不自在啊。

    吴落雁也叛变了:“臣妾给皇后和满儿捎了口信,她们很快就会到淮安来,而且拿下了开封,济宁的调度作用也不大了,不如移至淮安来。”

    这么说四美很快又会凑齐阵容,好像,似乎,也许……

    朱厚照终于找到了昏庸的借口,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但有条件:“朕不上课,顶多是课业优秀的朕给他们解解惑划划重点什么。”

    那就不得了,何瑭都有些心动了,要不专精医学的同时也涉猎一些?

    张敷华也心动了,一同致仕的杨守随没留京,回了鄞州老家。

    张敷华想着杨守随才干也有,只是为人有些迂拙,只要解除其对朱厚照的误会,出来做点事发挥余热也不错。

    于是张敷华就替杨守随求情了。

    朱厚照无所谓,翻了翻史书,发现杨守随风评还不错,而且杨家的家境比较好,属于那种家里有钱不需要贪的,便也允了。

    可这样就牵扯到了杨守随的从兄杨守阯。

    杨守阯是曾经的南京吏部待郎,南京御使案之后他上疏请致仕,不等批复直接挂冠归去。

    他的女婿陆偁有一个好友杨贵,也是杨家人,曾经跟着张缙做吏属,应该了解内幕。

    此人本应被人暗害削首,却因为张缙更早事发而躲过去。

    朱厚照不小心接触到了江南的一张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