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小吏牵扯广
杨守随是带着杨贵一起来的,一来就要求单独面见朱厚照,说有大案要禀报。
致仕前杨守随就是大理寺丞,风格一点都没变。
终于见到了皇上,杨守随给了杨贵一个眼神,杨贵就跪伏于地,施出了喊冤大法。
朱厚照看着大好头颅还别在肩膀上的杨贵,脑海里有大量的史料翻过。
杨贵却不等朱厚照问话就放倒了竹筒。
“陛下,小吏杨贵,本是兴化县丞,因得罪了知县,被前漕运总督张大人征辟为属吏,随同张大人巡视淮北江南,因而接触了漕运钱粮账目,张大人实属冤屈,那些截留下来的漕粮都是给各地府库填堵亏空的。”
朱厚照大失所望,本以为杨贵会补上张缙与各方往来账目的缺,结果却是来翻案的。
当时迫于压力不得不干掉张缙堵众人的嘴,想着大不了从漕运的账目找线索,原计划是到了淮安再核计,可事赶事,加上黄河汛情一来,又将注意力转移了。
杨贵撞了上来,正好当作突破口。
朱厚照心念一转,便掐起了手,轮了几圈,便定在中指上,翻手往杨贵一指:“不对,张缙已经交待了,他家人也将价值一百八十万石的钱粮脏款上交了,你总不能说那是张缙的家财吧。”
杨贵脸色一愣,正想分辩,朱厚照却将下文说了出来,生生堵住了杨贵的嘴巴。
“朕知道你家是张世杰的后人改姓而来,还能跟张缙论上谱序,所以你会帮张缙说话,但那三百万石钱粮也是有账的,没冤屈他,朕唯一不清楚的是三百万石漕粮从哪来,太多了,一年截留不下那么多。”
杨贵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他本来是想将瓜分钱粮的人咬出来,给张缙一个交待,张缙身死,其它分了钱的人却屁事没有,杨贵不服。
可他却没想到朱厚照什么都算到了。
心念交闪,杨贵也只能如实招:“启禀皇上,三百万石是实数,其中有太半是往年因为漕运押解不及余存在淮仓的存粮,向上报的时候是以征稽不力没收上来为由,张大人当时向孝宗请旨,已经免除了这一笔账。”
朱厚照啥也不说,就问了一句:“百姓的粮免了,已经征上来的真能退回去吗?”
杨贵登时变成了被掐住脖子的鸬鹚。
朱厚照终于明白杨贵是怎么死的了,这不就是大明版的士绅如数返还,小民的三七分账嘛。
合起伙来一起骗孝宗,免掉的钱粮大部分进了士绅和官吏的腰包。
杨贵作为张缙的心腹吏属,所有的进出账目都经过了杨贵之手,当然知道所有人的底细。
孝宗一死,韩文也死了,张缙同样了了账,那这笔账就成了黑账。
参与了分脏的人以为这笔账清了,再加上刘瑾煎迫甚急,搞人人过关,官不潦生,反正也不差钱,干脆就来个消声匿迹。
怪不得杨守阯要挂冠呢,他的女婿陆偁从四品的福建按察副使也不干了,一跑了之,回家享福去。
可杨贵没法跑,他是小吏,没有官场上的体面掩护,所以就只能杀人灭口。
最终杨贵连头颅都不见了,只留下尸身,家人是另外给他做了个木质的头颅,刷上金漆来安葬。
这也导致了后来留传在鄞州杨家的黄金头颅之说。
而且杨贵还得了陆偁等三位官老爷撰写碑文墓志铭作祭,恐怕是不好意思,好处他们拿了,杨贵做了替死鬼,心有戚戚焉吧。
朱厚照翻找了一下杨贵的史料,找不出什么来,也就是他在做兴化县丞时协助海防救灾,不畏权贵,向上弹劾知县贪赎,当时的扬州知府王恩秉公办案,治了知县的罪。
杨贵也因此没法在扬州官场呆了,却因为救灾得力,被当时的南京工部尚书杨守阯推荐给了张缙。
又看了看王恩的资料,发现淮南饥荒时王恩曾挪用官府兑盐的预留款,用这笔资金救济百姓。
还取出了库房中留存待缴解京城的银钱采购粮食,按户口人头分发。
这事错不了,因为这是灾后王恩自己上疏弹劾自己时承认的,请求准予丰年补足。
这时又一个熟人露面了,刘大夏帮王恩挡了,向孝宗奏请免征,这笔账就清了。
朱厚照看到了出入,张缙已经截留了一趟,照道理王恩有粮给百姓赈灾,为什么会来第二道呢。
也问了,杨贵还是老实说:“退发给各府县的解粮漕运衙门都如数出仓交予押粮的巡检,剩下的小吏也……”
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没法说!
王恩这样的还算是有良心,至少没塞进自己的腰包,是真装实料发了,不然一查就穿帮。
可他照样得给一些人顶缸,不是想对百姓好就行的,士绅的一分都不能少。
至于其它人,那就是闷声发大财了,毕竟老百姓也不能查账,他们怎么会知道他们交了的钱粮被免了呢?
历史上刘大夏、韩文、杨守阯、张缙都被刘瑾追讨了,罚粟输边,应天府尹陆衍和南京户部尚书林瀚被勒令仕,扬州知府王恩还挨了廷杖。
不过刘瑾也不识数,算不出这盘账到底有多大,每人也就罚了数百至三千石不等,九牛一毛都不到。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贵丢了命。
朱厚照叫来了戴铣,指着杨贵:“你一直不肯说出来是谁鼓动你们上疏的,也不用说了,是杨尚书吧?”
戴铣是脸也红了,目也赤了,既是惭愧,也是愤慨,因为杨守随将刚才的问话全记下了,就这么摊开给戴铣看。
戴铣露脸,对杨守随的震动也大,他也有了种几十岁活到老狗身上去的想法。
可杨守阯就是他的从兄啊,就由着他检举出来,确实荒诞。
更荒诞的是朱厚照把杀御使的骂名背了,可戴铣还活蹦乱跳的,杨守随往地板上看了,想找地缝。
杨守随跟张敷华被勒令致仕,其实就是由南京御使案再带连着韩文的事牵累的。
当时他还跟张敷华私底下骂朱厚照来着,现在才发现人家根本就不昏,清醒得很,不清醒的是他自己,被当刀使了。
杨守随还有些埋怨张敷华,知道了也不说。
致仕前杨守随就是大理寺丞,风格一点都没变。
终于见到了皇上,杨守随给了杨贵一个眼神,杨贵就跪伏于地,施出了喊冤大法。
朱厚照看着大好头颅还别在肩膀上的杨贵,脑海里有大量的史料翻过。
杨贵却不等朱厚照问话就放倒了竹筒。
“陛下,小吏杨贵,本是兴化县丞,因得罪了知县,被前漕运总督张大人征辟为属吏,随同张大人巡视淮北江南,因而接触了漕运钱粮账目,张大人实属冤屈,那些截留下来的漕粮都是给各地府库填堵亏空的。”
朱厚照大失所望,本以为杨贵会补上张缙与各方往来账目的缺,结果却是来翻案的。
当时迫于压力不得不干掉张缙堵众人的嘴,想着大不了从漕运的账目找线索,原计划是到了淮安再核计,可事赶事,加上黄河汛情一来,又将注意力转移了。
杨贵撞了上来,正好当作突破口。
朱厚照心念一转,便掐起了手,轮了几圈,便定在中指上,翻手往杨贵一指:“不对,张缙已经交待了,他家人也将价值一百八十万石的钱粮脏款上交了,你总不能说那是张缙的家财吧。”
杨贵脸色一愣,正想分辩,朱厚照却将下文说了出来,生生堵住了杨贵的嘴巴。
“朕知道你家是张世杰的后人改姓而来,还能跟张缙论上谱序,所以你会帮张缙说话,但那三百万石钱粮也是有账的,没冤屈他,朕唯一不清楚的是三百万石漕粮从哪来,太多了,一年截留不下那么多。”
杨贵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他本来是想将瓜分钱粮的人咬出来,给张缙一个交待,张缙身死,其它分了钱的人却屁事没有,杨贵不服。
可他却没想到朱厚照什么都算到了。
心念交闪,杨贵也只能如实招:“启禀皇上,三百万石是实数,其中有太半是往年因为漕运押解不及余存在淮仓的存粮,向上报的时候是以征稽不力没收上来为由,张大人当时向孝宗请旨,已经免除了这一笔账。”
朱厚照啥也不说,就问了一句:“百姓的粮免了,已经征上来的真能退回去吗?”
杨贵登时变成了被掐住脖子的鸬鹚。
朱厚照终于明白杨贵是怎么死的了,这不就是大明版的士绅如数返还,小民的三七分账嘛。
合起伙来一起骗孝宗,免掉的钱粮大部分进了士绅和官吏的腰包。
杨贵作为张缙的心腹吏属,所有的进出账目都经过了杨贵之手,当然知道所有人的底细。
孝宗一死,韩文也死了,张缙同样了了账,那这笔账就成了黑账。
参与了分脏的人以为这笔账清了,再加上刘瑾煎迫甚急,搞人人过关,官不潦生,反正也不差钱,干脆就来个消声匿迹。
怪不得杨守阯要挂冠呢,他的女婿陆偁从四品的福建按察副使也不干了,一跑了之,回家享福去。
可杨贵没法跑,他是小吏,没有官场上的体面掩护,所以就只能杀人灭口。
最终杨贵连头颅都不见了,只留下尸身,家人是另外给他做了个木质的头颅,刷上金漆来安葬。
这也导致了后来留传在鄞州杨家的黄金头颅之说。
而且杨贵还得了陆偁等三位官老爷撰写碑文墓志铭作祭,恐怕是不好意思,好处他们拿了,杨贵做了替死鬼,心有戚戚焉吧。
朱厚照翻找了一下杨贵的史料,找不出什么来,也就是他在做兴化县丞时协助海防救灾,不畏权贵,向上弹劾知县贪赎,当时的扬州知府王恩秉公办案,治了知县的罪。
杨贵也因此没法在扬州官场呆了,却因为救灾得力,被当时的南京工部尚书杨守阯推荐给了张缙。
又看了看王恩的资料,发现淮南饥荒时王恩曾挪用官府兑盐的预留款,用这笔资金救济百姓。
还取出了库房中留存待缴解京城的银钱采购粮食,按户口人头分发。
这事错不了,因为这是灾后王恩自己上疏弹劾自己时承认的,请求准予丰年补足。
这时又一个熟人露面了,刘大夏帮王恩挡了,向孝宗奏请免征,这笔账就清了。
朱厚照看到了出入,张缙已经截留了一趟,照道理王恩有粮给百姓赈灾,为什么会来第二道呢。
也问了,杨贵还是老实说:“退发给各府县的解粮漕运衙门都如数出仓交予押粮的巡检,剩下的小吏也……”
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没法说!
王恩这样的还算是有良心,至少没塞进自己的腰包,是真装实料发了,不然一查就穿帮。
可他照样得给一些人顶缸,不是想对百姓好就行的,士绅的一分都不能少。
至于其它人,那就是闷声发大财了,毕竟老百姓也不能查账,他们怎么会知道他们交了的钱粮被免了呢?
历史上刘大夏、韩文、杨守阯、张缙都被刘瑾追讨了,罚粟输边,应天府尹陆衍和南京户部尚书林瀚被勒令仕,扬州知府王恩还挨了廷杖。
不过刘瑾也不识数,算不出这盘账到底有多大,每人也就罚了数百至三千石不等,九牛一毛都不到。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贵丢了命。
朱厚照叫来了戴铣,指着杨贵:“你一直不肯说出来是谁鼓动你们上疏的,也不用说了,是杨尚书吧?”
戴铣是脸也红了,目也赤了,既是惭愧,也是愤慨,因为杨守随将刚才的问话全记下了,就这么摊开给戴铣看。
戴铣露脸,对杨守随的震动也大,他也有了种几十岁活到老狗身上去的想法。
可杨守阯就是他的从兄啊,就由着他检举出来,确实荒诞。
更荒诞的是朱厚照把杀御使的骂名背了,可戴铣还活蹦乱跳的,杨守随往地板上看了,想找地缝。
杨守随跟张敷华被勒令致仕,其实就是由南京御使案再带连着韩文的事牵累的。
当时他还跟张敷华私底下骂朱厚照来着,现在才发现人家根本就不昏,清醒得很,不清醒的是他自己,被当刀使了。
杨守随还有些埋怨张敷华,知道了也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