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崇祯想收编兴汉军
卢象升将孙什叫过来的时候,孙什见卢象升将话题不断的往他的婚事上扯的时候,脑袋有点蒙圈。
大佬,马上要和鞑子开战了,这个时候谈论自己下半身,哦下半生的事情是不是不太合适啊?孙什内心吐槽却又不敢表现出来。
对于孙什刚刚还卧床养伤,现在就可以飞奔过来参见的事情,大家都心里有数,就不要在意那些细节了。
“孙什,虽然我等为国征战不计生死,但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大事也不能不考虑啊。你母亲就没有为你安排个亲事吗?”卢象升似乎化身为八卦狗仔一般,打探着孙什的个人情况。
“回督师,家母倒是有安排一些女子,但是末将没有看上。而家母也不想末将找个不喜欢的,所以就一直拖到了现在。”孙什对于和卢象升讨论自己的婚姻问题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哦,兴汉军治下女子应该不少吧?你个人条件也不差,怎么就没有看得上的呢?难道是你要求太高了?”卢象升好奇的问道。
“末将也不是特别挑剔,只有因为没有中意的,不愿意将就罢了。”
孙什有些不好意思,可能是在兴汉军中呆的时间长了,又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孙什理想中的夫人应该是兴汉军女官那种外貌靓丽、处事干练、学识丰富的女子。只是自家老娘特别传统,私底下警告过他要找家世清白的,言下之意不能找兴汉军中那些青楼出身的女官。
也是孙什没有在女官中找到中意的,否则又是一番折腾。
这其实也是目前兴汉军女官们遇到的现实困境。
论身份、地位和权势,在兴汉军中这些女官甚至比男性还要强一些。虽然高层中女官的数量不是特别多,但是中下级官员中女官们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主要是这些女官的先发优势太明显了,鲁若麟起步的时候,行政体系几乎都是由这些女官参与建立起来的。
虽然鲁若麟一直在提高和维护女官们的地位,对于歧视女官们的行为也坚决进行打击。特别是前不久对于那些逼迫女官辞职的书生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至少在明面上已经没人敢歧视女官了。
在官府层面,因为鲁若麟的支持,加上女官们掌握着实权,所以工作上没有人感为难她们。
但是在生活中这种情况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除了极少数找到心仪对象,修成正果的女官,绝大多数女官还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兴汉军官员们,绝少有迎娶女官的。而身份和地位不够的,也没脸去追求女官,女官们也看不上。像宋怀仁和梅雅婷这样终成眷属的太稀少了,不具备普遍性。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下来,绝对不是鲁若麟几年的时间就可以改变的。别说是现在,哪怕是到了21世纪,思想开放的现代社会,风尘女子依然找不到好的归宿。
像孙什母亲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一种潜在的默契与规则,即使是鲁若麟也无力改变。
好在女官们对这种事情都看的很开,单身就单身吧,反正以前也是这样过过来的。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又有自己的事业,没有男人一样过。
女官当中有一类人却是例外,那就是没有黑历史的。不过这样的人太少,而且非常抢手。
虽然女官们在婚姻市场受到了冷遇,但这些女官们大大的改变了兴汉军男性的审美观。刨除令人忌讳的黑历史,女官这样的女性真的是完美的配偶人选。
美丽、自信、自强、聪慧,有能力、有才华、有权利,钱财也不缺,将传统的女性完全秒杀,哪个正常的男人不喜欢?
孙什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也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但是他找配偶的标准一直无限的在向女官模板看齐。
卢象升当然不会知道其中的缘由,他只是认为孙什的眼光太高了。
不过这样也好,德王家的女儿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样貌、素质,绝对在大明里面都是顶尖的一批,如果孙什连郡主这样的都看不中,卢象升都要怀疑他是不是想要做一辈子光棍了。
“孙什,本官就跟你直说吧,德王妃认为你人品上佳,心地纯良,实在是她家女儿的良配。不知你意下如何?”卢象升终于把话挑明了,结果就是让孙什目瞪口呆。
德王家的郡主昨天接回来的时候孙什只是大致的远远看了一眼,因为刚刚脱离牢笼,郡主们的状态也不太好,加上男女有别,黄济特意给她们带上了面纱,根本就不清楚是个什么模样。
而且孙什救德王妃她们完全是因为要报答德王妃昔日对自己的恩情,完全没有其他的想法啊?怎么就变成想要将女儿许配给自己了?
“末将救德王妃和郡主们是因为德王妃当日的善举,完全没有挟恩图报的意思,还请督师告诉德王和德王妃大可不必如此。”孙什以为德王妃将女儿嫁给自己是为了报答自己解救她们的恩情,所以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孙什,本官不排除德王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更多的还是认可你这个人。所以你完全可以把这个事情看做是德王觉得你人品好,又有前途,真心的想要将女儿嫁给你。”卢象升从与德王的交谈中看得出来,如果真要是报恩,德王有的是其他途径,完全没有必要嫁女儿,还真是看中孙什这个人了。
“末将现在还有点糊涂,末将是奉命来打仗的,婚姻的事情完全没有想过。而且末将的婚事还要家母同意才行,如果是和德王结亲,可能还要我家大都督点头才可以。”孙什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有点超出了自己的处置范围。
“恩,可以理解。那就先把仗打完了再说吧,只是这个事情你心里有个准备就行。”卢象升也知道这个时候确实不是谈这种事情的好时机,他今天主要是来探下孙什的口风,摸一下情况。
至少从孙什的语气来看,他不是很抗拒,主要是事情突然,而且超出了自己的处置能力,所以有点懵了。
卢象升将会谈的结果告诉了德王和德王妃,德王也知道自己有点孟浪了。现在是战时,自己等人还处在鞑子的保卫之中,确实不是谈婚论嫁的好时机,等到战事结束再谈也不迟。
孙什不用装伤之后,特意前去拜访了德王妃。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德王妃都算得上是孙什的长辈。年纪比孙什大的多,又有救命之恩,这样的人不算长辈哪谁算?
再次见面的二人完全没有提结亲的事情,似乎这个事情只是卢象升的一厢情愿一般。不过德王妃却特意将自家的几个女人叫出来给孙什行礼,一来表示两家的关系不一样,二来感谢孙什的救命之恩。
其实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让两边见个面,说不定就看对眼了呢?
要说德王家的女儿确实出挑,十几代人的优化之下,即使是老祖宗朱元璋再丑,现在的皇室宗亲子女,相貌上确实没得说。
加上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身份又尊贵,气质自然没得说。
都说三代出贵族,人家都十几代了,在贵这个字上确实已经到极致了。
孙什都不敢仔细打量,他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怎么可能有与未出嫁的郡主们碰面的机会。哪怕如今手握重兵,也算是一方人物了,骨子里还是有些自卑的。除了鲁若麟这样有来之后世的灵魂,又深受无产阶级的平等教育,世人对权贵的尊敬与服从那是深入骨髓的,仅凭鲁若麟几年的培养和教育还改变不了这种现实。
孙什离开的时候都有点魂不守舍,这让德王妃非常得意。自己的女儿自然是没得说的,配孙什这样的人绝对是足够了。
在李家庄这边战事即将一触即发的时候,卢象升的奏折也送到了京师。
对于卢象升提供的兴汉军已经攻占辽南的消息引起了朝廷的极大兴趣,立即派人去进行查证。因为北方港口冰冻,不利船只出行,所以要核实辽南的消息还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结合孙什援军南下增援卢象升的情况,兴汉军在这次鞑子入侵中站队大明却是实打实没有折扣的。这样一个有实力的潜在友善势力,朝廷终于起了收编的心思。
这就像一个大型的龙头企业,内有员工造反,外有另外一家上市企业冲击市场,即便如此对于兴汉军这样刚刚创业的小型企业也是不怎么看得上的。现在形势越来越危急,这个龙头企业终于起了收编小型企业的心思,否则还真看不上兴汉军。
不过大明是想收编兴汉军做自己的炮灰,而鲁若麟只是想成为大明这个企业的挂靠子公司,独立核算的那种。挂靠不过是想通过这种手段吸收大明的员工和市场,终极目的是取而代之。
崇祯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将内阁大员们召集起来商讨。
内阁首辅刘宇亮是临危受命的,这几年国事艰难,首辅这个以前权势滔天的隐形宰相也是走马换灯似的变个不停,有的连几个月都待不住,政治混乱可见一斑。
越是如此,国事越颓废,面对败坏的局势朝中大员们想的是如何推卸责任,保全自身,至于解决办法,没有。
大殿内几位阁老正襟危坐,等待崇祯发话。
“首辅,卢象升上言让朝廷收编兴汉军,内阁怎么看?”崇祯是个急性子,没有多客套,直接进入主体。
“回皇上,内阁经过商议,认为可行,但是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的。”历史上的刘宇亮已经没有几天好日子过了,崇祯对他并不是特别信任,崇祯真正看中的是内阁的另外一个成员杨嗣昌。
至于另外的几位内阁成员薛国观、程国祥、蔡国用、范复粹,存在感同样不高,只是资历摆在那里,得以进入内阁艰难维持帝国的运转。
不过如今因为卢象升的几次胜利,崇祯的颜面要好看的多,内阁的处境比历史上也要稍微好一些,崇祯的耐性多了那么一点点,暂时没有换掉首辅的意思。
崇祯没有接话,只是看着刘宇亮,继续听他的解释。
“鲁若麟此任臣也是了解过了的。本是我大明山东水师的军户,因为与上司起了冲突反叛而出,还带走了一艘船,鲁若麟正是凭借此船开始在海上谋生。不过此人还有些许坚持,没有行贼寇之事,做的都是些走私违禁物品的违法勾当。崇祯六年,鲁若麟突然崛起,占据了朝鲜的白翎岛,投靠了朝鲜人,并大肆制盐贩卖货物,积累了不少的钱财,其在海上的势力也愈发庞大。”
“此人占据白翎岛,贩卖南北货物,获利巨大,各方势力多有参与。而且此人在我大明趁着各地战乱,流民众多的机会大肆收拢流民运往外海,据传现在此人手下有汉民接近百万之众。”
“后来此人帮助朝鲜收复被倭寇占据的济州岛,将此岛据为己有,势力开始膨胀,渐有称雄我大明北方外海的架势。”
“十年的时候,鞑子入寇朝鲜,逼迫朝鲜将其定位逆贼,此人就此脱离朝鲜自立,自号为兴汉军,此人自称兴汉军大都督。”
“不过此人对我大明一向恭顺,十年鞑子入寇时就曾派兵在天津抵抗鞑奴,斩获颇丰。战后还留其部下黄济部在天津驻守,不过对外是打着天津总兵沈志祥的旗号。”
说到这里,崇祯点头表示自己知道。确实,黄济借着沈志祥的壳在天津操练兵马的事情他是知道的。
正是因为当初鲁若麟带兵在天津附近杀了三千多鞑子,让朝廷的脸面没有丢干净,崇祯才会允许黄济在天津留下来。否则仅凭天津离京师如此之近,朝廷也不会允许体系外的兵马驻扎。
当然更主要的是黄济一向表现的非常乖巧,从来不掺和其他事情,除了运一些流民就是卖东西,对朝廷下达的指令也没有违背,所以当黄济将兵马扩充到一万五千人的时候,朝廷也没有发难,当然,再多朝廷只怕也坐不住了。
更令朝廷满意的是这次鞑子入寇,黄济二话不说的就拉着队伍上了战场,而且一路上表现非常出色,是明军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为兴汉军加分不少。
这样的军队朝廷还是可以接受的。
大佬,马上要和鞑子开战了,这个时候谈论自己下半身,哦下半生的事情是不是不太合适啊?孙什内心吐槽却又不敢表现出来。
对于孙什刚刚还卧床养伤,现在就可以飞奔过来参见的事情,大家都心里有数,就不要在意那些细节了。
“孙什,虽然我等为国征战不计生死,但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大事也不能不考虑啊。你母亲就没有为你安排个亲事吗?”卢象升似乎化身为八卦狗仔一般,打探着孙什的个人情况。
“回督师,家母倒是有安排一些女子,但是末将没有看上。而家母也不想末将找个不喜欢的,所以就一直拖到了现在。”孙什对于和卢象升讨论自己的婚姻问题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哦,兴汉军治下女子应该不少吧?你个人条件也不差,怎么就没有看得上的呢?难道是你要求太高了?”卢象升好奇的问道。
“末将也不是特别挑剔,只有因为没有中意的,不愿意将就罢了。”
孙什有些不好意思,可能是在兴汉军中呆的时间长了,又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孙什理想中的夫人应该是兴汉军女官那种外貌靓丽、处事干练、学识丰富的女子。只是自家老娘特别传统,私底下警告过他要找家世清白的,言下之意不能找兴汉军中那些青楼出身的女官。
也是孙什没有在女官中找到中意的,否则又是一番折腾。
这其实也是目前兴汉军女官们遇到的现实困境。
论身份、地位和权势,在兴汉军中这些女官甚至比男性还要强一些。虽然高层中女官的数量不是特别多,但是中下级官员中女官们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主要是这些女官的先发优势太明显了,鲁若麟起步的时候,行政体系几乎都是由这些女官参与建立起来的。
虽然鲁若麟一直在提高和维护女官们的地位,对于歧视女官们的行为也坚决进行打击。特别是前不久对于那些逼迫女官辞职的书生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至少在明面上已经没人敢歧视女官了。
在官府层面,因为鲁若麟的支持,加上女官们掌握着实权,所以工作上没有人感为难她们。
但是在生活中这种情况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除了极少数找到心仪对象,修成正果的女官,绝大多数女官还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兴汉军官员们,绝少有迎娶女官的。而身份和地位不够的,也没脸去追求女官,女官们也看不上。像宋怀仁和梅雅婷这样终成眷属的太稀少了,不具备普遍性。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下来,绝对不是鲁若麟几年的时间就可以改变的。别说是现在,哪怕是到了21世纪,思想开放的现代社会,风尘女子依然找不到好的归宿。
像孙什母亲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一种潜在的默契与规则,即使是鲁若麟也无力改变。
好在女官们对这种事情都看的很开,单身就单身吧,反正以前也是这样过过来的。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又有自己的事业,没有男人一样过。
女官当中有一类人却是例外,那就是没有黑历史的。不过这样的人太少,而且非常抢手。
虽然女官们在婚姻市场受到了冷遇,但这些女官们大大的改变了兴汉军男性的审美观。刨除令人忌讳的黑历史,女官这样的女性真的是完美的配偶人选。
美丽、自信、自强、聪慧,有能力、有才华、有权利,钱财也不缺,将传统的女性完全秒杀,哪个正常的男人不喜欢?
孙什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也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但是他找配偶的标准一直无限的在向女官模板看齐。
卢象升当然不会知道其中的缘由,他只是认为孙什的眼光太高了。
不过这样也好,德王家的女儿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样貌、素质,绝对在大明里面都是顶尖的一批,如果孙什连郡主这样的都看不中,卢象升都要怀疑他是不是想要做一辈子光棍了。
“孙什,本官就跟你直说吧,德王妃认为你人品上佳,心地纯良,实在是她家女儿的良配。不知你意下如何?”卢象升终于把话挑明了,结果就是让孙什目瞪口呆。
德王家的郡主昨天接回来的时候孙什只是大致的远远看了一眼,因为刚刚脱离牢笼,郡主们的状态也不太好,加上男女有别,黄济特意给她们带上了面纱,根本就不清楚是个什么模样。
而且孙什救德王妃她们完全是因为要报答德王妃昔日对自己的恩情,完全没有其他的想法啊?怎么就变成想要将女儿许配给自己了?
“末将救德王妃和郡主们是因为德王妃当日的善举,完全没有挟恩图报的意思,还请督师告诉德王和德王妃大可不必如此。”孙什以为德王妃将女儿嫁给自己是为了报答自己解救她们的恩情,所以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孙什,本官不排除德王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更多的还是认可你这个人。所以你完全可以把这个事情看做是德王觉得你人品好,又有前途,真心的想要将女儿嫁给你。”卢象升从与德王的交谈中看得出来,如果真要是报恩,德王有的是其他途径,完全没有必要嫁女儿,还真是看中孙什这个人了。
“末将现在还有点糊涂,末将是奉命来打仗的,婚姻的事情完全没有想过。而且末将的婚事还要家母同意才行,如果是和德王结亲,可能还要我家大都督点头才可以。”孙什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有点超出了自己的处置范围。
“恩,可以理解。那就先把仗打完了再说吧,只是这个事情你心里有个准备就行。”卢象升也知道这个时候确实不是谈这种事情的好时机,他今天主要是来探下孙什的口风,摸一下情况。
至少从孙什的语气来看,他不是很抗拒,主要是事情突然,而且超出了自己的处置能力,所以有点懵了。
卢象升将会谈的结果告诉了德王和德王妃,德王也知道自己有点孟浪了。现在是战时,自己等人还处在鞑子的保卫之中,确实不是谈婚论嫁的好时机,等到战事结束再谈也不迟。
孙什不用装伤之后,特意前去拜访了德王妃。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德王妃都算得上是孙什的长辈。年纪比孙什大的多,又有救命之恩,这样的人不算长辈哪谁算?
再次见面的二人完全没有提结亲的事情,似乎这个事情只是卢象升的一厢情愿一般。不过德王妃却特意将自家的几个女人叫出来给孙什行礼,一来表示两家的关系不一样,二来感谢孙什的救命之恩。
其实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让两边见个面,说不定就看对眼了呢?
要说德王家的女儿确实出挑,十几代人的优化之下,即使是老祖宗朱元璋再丑,现在的皇室宗亲子女,相貌上确实没得说。
加上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身份又尊贵,气质自然没得说。
都说三代出贵族,人家都十几代了,在贵这个字上确实已经到极致了。
孙什都不敢仔细打量,他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怎么可能有与未出嫁的郡主们碰面的机会。哪怕如今手握重兵,也算是一方人物了,骨子里还是有些自卑的。除了鲁若麟这样有来之后世的灵魂,又深受无产阶级的平等教育,世人对权贵的尊敬与服从那是深入骨髓的,仅凭鲁若麟几年的培养和教育还改变不了这种现实。
孙什离开的时候都有点魂不守舍,这让德王妃非常得意。自己的女儿自然是没得说的,配孙什这样的人绝对是足够了。
在李家庄这边战事即将一触即发的时候,卢象升的奏折也送到了京师。
对于卢象升提供的兴汉军已经攻占辽南的消息引起了朝廷的极大兴趣,立即派人去进行查证。因为北方港口冰冻,不利船只出行,所以要核实辽南的消息还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结合孙什援军南下增援卢象升的情况,兴汉军在这次鞑子入侵中站队大明却是实打实没有折扣的。这样一个有实力的潜在友善势力,朝廷终于起了收编的心思。
这就像一个大型的龙头企业,内有员工造反,外有另外一家上市企业冲击市场,即便如此对于兴汉军这样刚刚创业的小型企业也是不怎么看得上的。现在形势越来越危急,这个龙头企业终于起了收编小型企业的心思,否则还真看不上兴汉军。
不过大明是想收编兴汉军做自己的炮灰,而鲁若麟只是想成为大明这个企业的挂靠子公司,独立核算的那种。挂靠不过是想通过这种手段吸收大明的员工和市场,终极目的是取而代之。
崇祯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将内阁大员们召集起来商讨。
内阁首辅刘宇亮是临危受命的,这几年国事艰难,首辅这个以前权势滔天的隐形宰相也是走马换灯似的变个不停,有的连几个月都待不住,政治混乱可见一斑。
越是如此,国事越颓废,面对败坏的局势朝中大员们想的是如何推卸责任,保全自身,至于解决办法,没有。
大殿内几位阁老正襟危坐,等待崇祯发话。
“首辅,卢象升上言让朝廷收编兴汉军,内阁怎么看?”崇祯是个急性子,没有多客套,直接进入主体。
“回皇上,内阁经过商议,认为可行,但是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的。”历史上的刘宇亮已经没有几天好日子过了,崇祯对他并不是特别信任,崇祯真正看中的是内阁的另外一个成员杨嗣昌。
至于另外的几位内阁成员薛国观、程国祥、蔡国用、范复粹,存在感同样不高,只是资历摆在那里,得以进入内阁艰难维持帝国的运转。
不过如今因为卢象升的几次胜利,崇祯的颜面要好看的多,内阁的处境比历史上也要稍微好一些,崇祯的耐性多了那么一点点,暂时没有换掉首辅的意思。
崇祯没有接话,只是看着刘宇亮,继续听他的解释。
“鲁若麟此任臣也是了解过了的。本是我大明山东水师的军户,因为与上司起了冲突反叛而出,还带走了一艘船,鲁若麟正是凭借此船开始在海上谋生。不过此人还有些许坚持,没有行贼寇之事,做的都是些走私违禁物品的违法勾当。崇祯六年,鲁若麟突然崛起,占据了朝鲜的白翎岛,投靠了朝鲜人,并大肆制盐贩卖货物,积累了不少的钱财,其在海上的势力也愈发庞大。”
“此人占据白翎岛,贩卖南北货物,获利巨大,各方势力多有参与。而且此人在我大明趁着各地战乱,流民众多的机会大肆收拢流民运往外海,据传现在此人手下有汉民接近百万之众。”
“后来此人帮助朝鲜收复被倭寇占据的济州岛,将此岛据为己有,势力开始膨胀,渐有称雄我大明北方外海的架势。”
“十年的时候,鞑子入寇朝鲜,逼迫朝鲜将其定位逆贼,此人就此脱离朝鲜自立,自号为兴汉军,此人自称兴汉军大都督。”
“不过此人对我大明一向恭顺,十年鞑子入寇时就曾派兵在天津抵抗鞑奴,斩获颇丰。战后还留其部下黄济部在天津驻守,不过对外是打着天津总兵沈志祥的旗号。”
说到这里,崇祯点头表示自己知道。确实,黄济借着沈志祥的壳在天津操练兵马的事情他是知道的。
正是因为当初鲁若麟带兵在天津附近杀了三千多鞑子,让朝廷的脸面没有丢干净,崇祯才会允许黄济在天津留下来。否则仅凭天津离京师如此之近,朝廷也不会允许体系外的兵马驻扎。
当然更主要的是黄济一向表现的非常乖巧,从来不掺和其他事情,除了运一些流民就是卖东西,对朝廷下达的指令也没有违背,所以当黄济将兵马扩充到一万五千人的时候,朝廷也没有发难,当然,再多朝廷只怕也坐不住了。
更令朝廷满意的是这次鞑子入寇,黄济二话不说的就拉着队伍上了战场,而且一路上表现非常出色,是明军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为兴汉军加分不少。
这样的军队朝廷还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