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机器布VS手工布(二)
说起来三四钱银子确实不多,一般的贫民家庭,一年到头,买匹布缝几件衣裳也是可以的。可是,谁让陈立家遇到事了呢,剩余的一百钱还要买米,买菜什么的,真正紧张啊。
这么点银子还怎么给妻子买点布料换身衣裳呢?自己不可能将所有的铜钱全换成布吧。
正在此时,一艘大船靠近了广州码头。
此时,已经是除夕,汉人习惯在这一天早早回家休息,虽然是中午十分,大部分的码头工人却已经回家,只有陈立少数几人还在港口附近徘徊,主要是他们为了方便,将家就安在附近。管事如同抓壮丁般将他们拉了过来,紧急卸货。
陈立二话不说,就抓起了一个大包裹往岸上送。以码头工人的专业知识,陈立一眼就故摸出这船货物是布匹,这并不稀奇,只是来的船比较稀奇。陈立这位码头工人眼中稀奇的船,在其他大明人眼中,自然更加稀奇。
这竟然是一个没有风帆的西洋大船。之所以说是西洋大船,是因为此时的大明还没有如此大小的舰船。他当然不会知道,就在大明,鼎鼎有名的三保太监,其座驾已经超过5000料。
这么大一艘船,自然不可能是人力划桨,却又没有风帆,难道能够自己行走?想到这里,陈立心中突然闪过了经常出现在码头工友闲谈中的英雄人物,琼国公李岩。在他们口中,大明琼国公李岩,不仅是一位盖世英雄,将满清打的落花流水;还是一名周瑜式的一等风流人物,与女匪首红娘子浪迹天涯,与秦淮花魁春风一度,更娶了大明长公主,简直就是人生巅峰;同时还是一名诸葛亮式的人物,其发明的稀奇物事数不胜数,最厉害的,就是不靠风不靠人的自走船,这简直就是传说中诸葛亮创造的木马流牛啊。
类似的种种,自然是李岩麾下的报刊杂志的功劳。
陈立对前两点是深信不疑的,因为这是事实,对于最后一点心中是有点不信的,毕竟,木马流牛也是传说不是,琼国公再厉害,难道还能聪明得过诸葛亮?
在将布匹搬到岸上后,陈立再次返回船上,有心的观察了一番,就见到了船上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子,上面绣着一个龙飞凤舞的“琼”字。
船上竟然还有一些士兵,一名士兵笑着对陈立说道,“怎么?你识字么?”
见是当兵的与自己说话,想到大明当兵的种种恶意传闻,陈立心中一颤,赶紧说道,“小的不识字,不敢看了。”低着头就继续搬布匹。
士兵却是和善的一笑,“旗子摆出来就是给人看的,你看一下有什么关系?记住了,这是一个“琼”字,是琼国公的琼,也是琼州的琼。”
陈立心中对琼国公的爱戴让他丧失了警戒心理,“你是说,你们这艘船来自琼州,你们是琼国公的属下?”
“当然,你在别的地方能见到这靠蒸汽机行走的大船么?”那士兵有些骄傲的说道。
“您是说这船真的能自行行走?”陈立有些不相信的说道,当初这琼州来船抵达广州,陈立没在现场,自然没看到这船是如何行走的。
边上的管事担心陈立会被士兵欺负,赶紧上前,“陈立,聊什么呢,还不赶紧搬货?别打扰军爷休息。”
那士兵显然比较喜欢说话,还有些爱秀,却说道,“这船当然是自走的,每个时辰能够行走35里以上呢,比西洋帆船都快多了,毕竟,他们一旦逆风行驶比蜗牛还慢。”
边上的士兵终于说话了,“郑小虎,你又开始显摆了?”大家显然知道这名叫郑小虎的士兵的性格,打趣的说道。
郑小虎却说道,“王大胖,你就是想显摆也没话说吧。”
士兵们都是年轻人,顿时嘻嘻哈哈嘈杂一片。显然由于是非战争状态,官长们也放任这些士兵休闲一会。
陈立见了,心情也顿时轻松下来,“也就是琼国公的士兵,才会如此和蔼吧?”
“那是,我们还曾经替农户家庭收割水稻呢。”又是郑小虎说道。边上的士兵虽然根据纪律不能在军营以外的地方放下枪,却一手持枪,一手帮助陈立将布匹的包裹放在陈立等码头工人肩头,用实际行动验证了郑小虎的话。
“琼州老百姓有了你们,真是幸福啊。”陈立边干活边说道。
“琼国公一直教导我们,我们是大明百姓的子弟兵,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当兵的责任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百姓,保护汉人的利益。”边上另一名士兵说道。
又是搬运了好一会,陈立有些好奇的说道,“琼州不是只有黎锦吗?听说黎锦很贵的?”
“这可不是黎锦,是我们琼国公开办的纺织厂生产的棉布。”那士兵说道。
琼州虽然是黎锦的原产地,但本地只有产量较低的原植棉花,因此,导致黎锦的产量也不高。琼国公这样的大英雄,是成大事的人,想要纺布恐怕也不会小打小闹,这样一来棉花的需求就大了,可不是琼州所能供应得上的。
在明末,最初棉花的价格是每担值银在1.6—1.7两之间。到了崇祯时期,价格大涨,每担棉花涨至银子4—5两之间。如果是运到琼州,即使海运,价格也不会低。
陈立心思还是比较灵活的,很快就想到了一点,“琼国公的纺织厂棉布是什么价位呢?”
“一匹布2钱银子。”那士兵显然知道市场,很是得意的说道。这次选拔护送布匹来广州的士兵大多伶牙俐齿,不仅是护卫,还要兼当销售员。
“两钱银子?这还能赚到钱?”陈立很是困惑的说道。显然,衣食住行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几乎人人都熟知其中的价格,尤其是类似粗阔布这样拥有“亲民价格”劳动人民生活必需品。
这么点银子还怎么给妻子买点布料换身衣裳呢?自己不可能将所有的铜钱全换成布吧。
正在此时,一艘大船靠近了广州码头。
此时,已经是除夕,汉人习惯在这一天早早回家休息,虽然是中午十分,大部分的码头工人却已经回家,只有陈立少数几人还在港口附近徘徊,主要是他们为了方便,将家就安在附近。管事如同抓壮丁般将他们拉了过来,紧急卸货。
陈立二话不说,就抓起了一个大包裹往岸上送。以码头工人的专业知识,陈立一眼就故摸出这船货物是布匹,这并不稀奇,只是来的船比较稀奇。陈立这位码头工人眼中稀奇的船,在其他大明人眼中,自然更加稀奇。
这竟然是一个没有风帆的西洋大船。之所以说是西洋大船,是因为此时的大明还没有如此大小的舰船。他当然不会知道,就在大明,鼎鼎有名的三保太监,其座驾已经超过5000料。
这么大一艘船,自然不可能是人力划桨,却又没有风帆,难道能够自己行走?想到这里,陈立心中突然闪过了经常出现在码头工友闲谈中的英雄人物,琼国公李岩。在他们口中,大明琼国公李岩,不仅是一位盖世英雄,将满清打的落花流水;还是一名周瑜式的一等风流人物,与女匪首红娘子浪迹天涯,与秦淮花魁春风一度,更娶了大明长公主,简直就是人生巅峰;同时还是一名诸葛亮式的人物,其发明的稀奇物事数不胜数,最厉害的,就是不靠风不靠人的自走船,这简直就是传说中诸葛亮创造的木马流牛啊。
类似的种种,自然是李岩麾下的报刊杂志的功劳。
陈立对前两点是深信不疑的,因为这是事实,对于最后一点心中是有点不信的,毕竟,木马流牛也是传说不是,琼国公再厉害,难道还能聪明得过诸葛亮?
在将布匹搬到岸上后,陈立再次返回船上,有心的观察了一番,就见到了船上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子,上面绣着一个龙飞凤舞的“琼”字。
船上竟然还有一些士兵,一名士兵笑着对陈立说道,“怎么?你识字么?”
见是当兵的与自己说话,想到大明当兵的种种恶意传闻,陈立心中一颤,赶紧说道,“小的不识字,不敢看了。”低着头就继续搬布匹。
士兵却是和善的一笑,“旗子摆出来就是给人看的,你看一下有什么关系?记住了,这是一个“琼”字,是琼国公的琼,也是琼州的琼。”
陈立心中对琼国公的爱戴让他丧失了警戒心理,“你是说,你们这艘船来自琼州,你们是琼国公的属下?”
“当然,你在别的地方能见到这靠蒸汽机行走的大船么?”那士兵有些骄傲的说道。
“您是说这船真的能自行行走?”陈立有些不相信的说道,当初这琼州来船抵达广州,陈立没在现场,自然没看到这船是如何行走的。
边上的管事担心陈立会被士兵欺负,赶紧上前,“陈立,聊什么呢,还不赶紧搬货?别打扰军爷休息。”
那士兵显然比较喜欢说话,还有些爱秀,却说道,“这船当然是自走的,每个时辰能够行走35里以上呢,比西洋帆船都快多了,毕竟,他们一旦逆风行驶比蜗牛还慢。”
边上的士兵终于说话了,“郑小虎,你又开始显摆了?”大家显然知道这名叫郑小虎的士兵的性格,打趣的说道。
郑小虎却说道,“王大胖,你就是想显摆也没话说吧。”
士兵们都是年轻人,顿时嘻嘻哈哈嘈杂一片。显然由于是非战争状态,官长们也放任这些士兵休闲一会。
陈立见了,心情也顿时轻松下来,“也就是琼国公的士兵,才会如此和蔼吧?”
“那是,我们还曾经替农户家庭收割水稻呢。”又是郑小虎说道。边上的士兵虽然根据纪律不能在军营以外的地方放下枪,却一手持枪,一手帮助陈立将布匹的包裹放在陈立等码头工人肩头,用实际行动验证了郑小虎的话。
“琼州老百姓有了你们,真是幸福啊。”陈立边干活边说道。
“琼国公一直教导我们,我们是大明百姓的子弟兵,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当兵的责任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百姓,保护汉人的利益。”边上另一名士兵说道。
又是搬运了好一会,陈立有些好奇的说道,“琼州不是只有黎锦吗?听说黎锦很贵的?”
“这可不是黎锦,是我们琼国公开办的纺织厂生产的棉布。”那士兵说道。
琼州虽然是黎锦的原产地,但本地只有产量较低的原植棉花,因此,导致黎锦的产量也不高。琼国公这样的大英雄,是成大事的人,想要纺布恐怕也不会小打小闹,这样一来棉花的需求就大了,可不是琼州所能供应得上的。
在明末,最初棉花的价格是每担值银在1.6—1.7两之间。到了崇祯时期,价格大涨,每担棉花涨至银子4—5两之间。如果是运到琼州,即使海运,价格也不会低。
陈立心思还是比较灵活的,很快就想到了一点,“琼国公的纺织厂棉布是什么价位呢?”
“一匹布2钱银子。”那士兵显然知道市场,很是得意的说道。这次选拔护送布匹来广州的士兵大多伶牙俐齿,不仅是护卫,还要兼当销售员。
“两钱银子?这还能赚到钱?”陈立很是困惑的说道。显然,衣食住行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几乎人人都熟知其中的价格,尤其是类似粗阔布这样拥有“亲民价格”劳动人民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