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奇葩一箩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三章 该死的 终究会死 下

    书接上文。话说陈友谅称帝欲出兵平灭朱元璋。朱元璋没有准主意,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场怎么也打不赢的仗。

    现在赶紧撒丫子跑吧,第一是没地方可以跑,别忘了还有一个张士诚在虎视眈眈,虽说现在相安无事,但是如果三军一动,势必会引起张士诚的警觉,直接出兵堵截,也未可知。第二吧,这一动或多或少会影响军心士气,且不说粮草的问题是怎么解决,就是当时的行军速度,也是个问题。万一陈友谅派一骑兵部队沿途骚扰粮道,然后再重兵围追堵截,到时候就悔之晚矣。第三点就是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地域差别,丢失了江苏这样的鱼米之乡辛苦建设的粮食基地,是比较难得生存的。

    毕竟,不是谁都有一个韩信。不是谁都可以像天命之子刘邦、位面之子刘秀那样逆天翻盘的。

    想呀,想呀。朱元璋虽然面带浅笑,但是心里愈发不平静。他没读过什么书,但是此时的他能识人用人容人,有刘邦那样的谦容之心,所以手下能人辈出。

    这时候有人答话了,只见得此人蓝衫宽袖神态自若,读书人的气度尽显无疑。

    微微一拱手:“主公,在下看来,走是不行的。咱们坚城高垒,粮草充足,莫不派一上将,死守应天府。吴王亲领全军主力携舟师,与陈友亮一战?”

    咱们复盘一番朱元璋一路崛起的历程。

    至正十二年即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大。

    他采纳朱升、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再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

    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五月,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

    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

    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赣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

    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

    因此,陈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是谁建议朱元璋这么做部署的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能是他自己计划的,也有可能是有人建言的,这里杜撰了这么一个文士烘托气氛。

    前文说到,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

    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

    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

    此刻已经明确的知道了陈友谅称帝的消息,并且遣使者过来宣读圣旨。

    “既已定策,你们先去隔壁房间先回避。宣陈友谅的使者进来,看看他要闹什么幺蛾子吧。”

    众人哄笑着去了旁边的屋子里,站在门口竖起耳朵听。

    不久陈友谅的使者不卑不亢的站着行了礼,朱元璋身边伺候的侍者高声呵斥:见了我主为何不跪拜?

    “吾乃大汉皇帝陛下的使者,前来觐见尔,为何要跪?”

    朱元璋摆了摆手意思是算了,且听来人要说什么。

    来人摇头晃脑语气高声情绪平缓的宣读旨意:意思很简单,就是我陈友谅称帝了,尔等前来归顺,投降者高官厚禄接着做,封一个什么王也不是不可以商量。你老朱看着办吧。如若不然,大军杀到,届时想降,也要看我陈友谅收不收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隔壁屋里的人听得是有人心惊肉跳,有人满脸不屑,也有冷笑的,不安的,有没有反应的。

    人之常情,毕竟对于未知的结果,而且是明看胜算不大的结果。朱元璋也没好到哪里去,没有生气,只是让人把人来带了出去,好吃好喝好礼遇招待。

    众人回到了朱元璋身边,朱元璋赐坐。

    “说说吧,大家伙,想必都听到了。什么个意见?”

    谁能想到这一问,众将差点吵吵着要砍了刘基“刘伯温”,就连坐在帅帐中间的朱元璋都拉下来脸,在心里咒骂刘伯温,最后识趣的刘伯温选择了离开,才避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吵。

    刚刚说道议事的时候,陈友谅派人送来了一道圣旨,大概的意思就是:“我陈友谅已经是汉王了,大家都是义军,希望你们来一起共商国是,为汉朝的江山出谋划策。”这道圣旨一下,让朱元璋手下很多人是怒气不打一处来,纷纷要请战出兵攻打陈友谅,吵吵的是不可开交。

    但是此时北边的元军由脱脱帖木儿带领,已经离应天的朱元璋越来越近,面对着陈友谅的“邀请”,元军的进攻,众将一致赞同李善长的主意,先集中精力防备元军的进攻,而此时的刘伯温却给所有人都泼了一盆冷水。

    刘伯温认为,所有人都错了,而且是直接说出来的:现在最大的敌人是谁?所有人都回答是元军,只有刘伯温说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原因也很简单,刘伯温认为此时的元军是朽木腐水,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了,相反在各地义军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元军了,如果此时不调转矛头对准他们,那么等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继续做大的时候,朱元璋将无胜利的机会。

    因此,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应该派人去恭贺陈友谅称帝,并表示自己愿意归顺。

    此言一出,所有人,包括朱元璋在内的人,都对刘伯温恨得牙痒痒。并不是说刘伯温的话没有道理,而是所有人都认为刘伯温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本来这些人当中就和陈友谅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还要他们归顺陈友谅,这不是捅了马蜂窝吗?

    而朱元璋虽然知道这件事情,刘伯温即使说得对,但是也是在自命清高的数落义军,而且是顺带把朱元璋也给算进去了,这一点是刘伯温没有想到的,但是却让朱元璋心生不满了,这也为以后刘伯温的结局被打压埋下了伏笔。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刘伯温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把自己应该说的说出来而已,但是刘伯温这个人说话总是按照自己的性子来,不知道变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口无遮拦,祸从口出。

    因此在这件事情中,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说话的方式方法是多么的重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是应该注意的,特别是对于领导的面子一定要有所保留,不能不给他面子,有的得罪人的建议,再正确。也应该私底下单独找时间,找领导说。

    以上关于刘伯温这一段是属于野史,但是笔者认为蛮符合当时的情况,未做过多考证。当时刘伯温有没有在应天府,未可知。

    另外一个版本是:

    朱元璋赶忙召集部下商量对付汉军的办法。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在今南京死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新来的谋士刘基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刘基说:“敌人远道来侵犯,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您如果多用财物赏赐将士,再用一点伏兵,抓住汉军的弱点痛击,要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史料缺乏,没有确信翔实的记录,两种版本都写下来。大家自行分断。

    话说当时:

    “大计已定,恭贺陈亮登基称帝,咱们做好打的准备。表示归附,但是不做实际动作。就这样定了,大家分头准备吧。”

    陈友谅得到朱元璋朝贺和归附的消息已经是半个月后的了,但是坐等右等,就是没有等到朱元璋有什么实际动作前来归附。

    一等就等2.3年,都快等疯了的陈友谅。感觉自己被羞辱了,恼羞成怒,再加上自己实力雄厚。干脆发兵攻打此刻还是韩林儿大宋政权麾下朱元璋的地盘老巢,兵峰直指应天府就是南京。

    至正二十年既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

    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

    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

    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

    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丰。

    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

    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

    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

    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江西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决战潘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