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奇葩一箩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四章 得来不费功夫的元大都

    关乎尽快进攻元大都的作战,徐达常遇春不敢怠慢,赶紧连夜把这一情况上报南京坐镇的朱元璋,请求圣断。

    要知道这个时候还有一股力量虎视眈眈,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反扑,就是王保保率领的元军残余主力,虽然是残余力量,但是也不容小视。这种关键时刻,可马虎不得。

    王保保,金庸迷们定不陌生,就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哥哥。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真实的历史上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而倚天屠龙记里的父亲是汝阳王,察罕特穆尔,是赵敏和王保保的父亲。明显这里金老爷子是刻意模糊了历史上的细节了。

    消息传到了朱元璋哪里,老朱马上召来了足智多谋的刘基刘伯温商量着出主意。

    要知道元朝些早年御史中丞伯颜以广东朱光卿、河南棒胡等起兵反元,奏禁汉人、南人不得执兵器,并拘刷其马匹。甚至禁农家用铁禾叉,以防造反。又诏禁汉、南人习学蒙古、色目文字;诸中央、地方衙门幕长并用蒙古、色目人,皆出于伯颜。他还荒唐地提出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后因元惠宗不从作罢。

    蒙元丧失人性人伦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汉人被动的反抗措施,就是头胎摔死不养;主动的反抗措施,个别性格暴烈的汉人,就把鞑子杀了,但是单个人是斗不过武装到牙齿的元军的。要反抗蒙元的血腥统治,汉人必须串联和团结,炊饼、烧饼就充当了联络工具,把纸条藏在炊饼里。

    元朝惠宗末年,颍州刘福通及全国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起义,闹得元廷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为了巩固统治,他们一面派兵镇压起义军,一面派家鞑子到各家各户进行控制,大伙儿被卡得苦不堪言。

    住在户上的家鞑子,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不但将兵器没收,连切菜刀都得由他保存,用时去领,用后即还。

    哪家有大闺女、小媳妇,都要出高价钱向他买门槛子。谁家不买门槛子,不管是谁家大闺女小媳妇任由家鞑子淫奸,新媳妇洞房任由家鞑子先睡,他可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坳犟不得。

    如果拿钱买了门槛子,他就稍微规矩一些。门槛子这玩意儿,又没有固定的牌价,他说多少就是多少,又不许你还口。这样,富户能买得起,穷户就作了难,一个门槛子,就能让你倾家荡产。实在买不起的,妻女只得任其糟蹋。

    家鞑子比自家的老祖宗还要尊贵,好东西得尽着他吃他用,稍不顺心,不是打就是骂,甚至处死你都无处伸冤。平时三朋四友在一起聚会,或者两个在一处说悄悄话,你要惹着他,他诬赖你想谋反,连命都没有了,所以那时候,天黑就吹灯,谁也不敢胡遛乱逛,免得祸从天降。

    试想,这暴虐统治,不是一天两天,或十天半月,人们硬硬头皮就熬过去了,成年累月如此,谁能吃得消呀!因此,血气方刚的汉子,有的冒着一死,都跟着朱元璋起义,铲除暴虐。可是毕竟管得太严,卡得太死,起义的人不多,打不过元兵。怎么办呢?

    此时朱元璋向军师刘伯温讨计策。如何利用这个起义破城杀敌。

    要知道,虽然元兵跑了,但是大都城池坚固,马上拿下来是有儿戏的,能不费一兵不足,顺利的拿下大都,准备与王保保的残余主力决战才是上策。

    刘伯温能掐会算。满腹韬略,沉思了一阵说:“天下人都对家鞑子有刻骨仇恨,如果大家一齐动手,别说一家只有一个家鞑子,就算有两个家鞑子,也能斩尽杀绝。”

    朱元璋皱着眉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只是全国这么多人家,用什么秘密办法告诉他们,大家都一齐动手呢?万一走漏风声,就要万民遭劫呀?”

    刘伯温捻着胡须笑道:“你不必忧心,我自有良谋。”

    农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两天,商店里,小滩上,到处都是卖圆饼子的。有的人家买不起,便有人赠送。鞑子不懂,便问:“这是什么东西?”人们就告诉他们:“这是月饼,八月十五拜月的供品。”

    于是他们便解除了戒心,不再盘问了。中秋晚上,每家都捧出月饼、瓜果祭月。举行祭月仪式之后,各家人围在一张桌前,赏月饮酒。家鞑子也趁热闹,喝了个一醉方休。最后把月饼掰开,以便分而食之。

    每个月饼内都夹有一个绵纸纸条,文曰:“请今夜子时杀死你家的鞑子兵。”鞑子兵不识汉文,楞着脸问:“那是啥?”

    有的说是饼芯子,有的说是祝你全家团圆,还有的说月娘娘保你平安。他们便信以为真,乐得咧着傻笑,叽哩呱啦的说:“就你们汉人名堂多,真有意思!”

    子时一到,有的鞑子兵醉倒了,有的鞑子兵睡着了,有的还在嘻闹。天下人都对鞑子都恨之入骨,一家人好商量,挤挤眼、碰肘胳臂时,全都心领神会了。

    几百个人杀一个人还不容易,趁着黑夜鞑子睡了,用木棍打头,用农具砸脑袋,每个村一齐动手,只听这里噢唠一声,那里哎哟一声,未用一顿饭食的工夫,平日嚣张跋扈的鞑子兵,全都报销干净。

    这是一个欢腾的夜晚,各家完成了杀敌任务,都走出家门,互相打听:“你家的鞑子杀死吗?”“杀死了!”“你家的呢?”“那还用说,早呜呼了!”于是人们敲锣打鼓,噼噼啦啦的点放起鞭炮。

    随后人们欢欣鼓舞的打开远打开大都的城门,欢迎徐达、常遇春北伐大军进城。火红的大明气质如一条火龙,长长的队伍进去元大都布防。

    特此说明,以上故事八月十五杀鞑子此事之时、地未见于各史册记载,仅止于传说故事。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故事的雏形见于清朝光绪首次刊行的元初徐大焯《烬余录》,该故事是描绘蒙古兵进入苏州吴县后对当地的残虐。后来有人摘采《元史》及蒙古族相传元朝虐政的记载加以改编,把刘伯温当作策划月饼传讯的主谋,合成完整的“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奇故事。如今,该故事已经经不起推敲。

    不是正史的记载,但是一个深入人心流传了很久的民间故事,写到书里。增加厚重历史的趣味性,改编不是胡说。

    话说徐达北伐,是明朝灭元之战的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显示了徐达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徐达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当年忽必烈令伯颜率军20万灭亡南宋,仅过百年,朱元璋令徐达将其逐回大漠,也是率军20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此役更是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可谓千古奇功。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

     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今开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攻许州今许昌。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今嵩县、陕今陕县、陈今淮阳、汝今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今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

    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今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今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向北挺进。

    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广平今均属河北。闰七月十一日至临清今属山东,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于闰七月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日下长芦今河北沧州、青州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大都城下。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占大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六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同时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又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同时,命冯胜、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进而平定山西。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齐、张思道等十余万人。

    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自二月徐达派常遇春、冯胜渡河趋陕,至十二月明军击溃扩廓帖木儿反攻兰州之军,历时十个月。明军相继攻克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即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庆阳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一地区元军之势力。

    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此时北元尚有军队数十万,分据上都、秦陇、云南、辽东,四川亦尚有明升之夏政权。十二月,徐达分兵三路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小说里的父亲,败逃甘肃,山西归明。

    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齐、张思道等l0余万人。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明军入陕西,克西安、凤翔,迫元将李思齐率部十万奔临洮今属甘肃。

    朱元璋致书招降,右副将军冯胜往攻,李思齐出降。五月,徐达乘胜取平凉、延安。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被歼于兰州今属甘肃东。

    六月,常遇春回师北平,进克上都,元顺帝北逃应昌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八月,徐达克庆阳,斩元将张良臣,占陕西。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北元兵袭扰原州、泾州、大同等地,皆被明军击退。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元顺帝驾崩,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袭位,改元宣光。朱元璋以扩廓帖木儿屡扰西北,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将军,分路出击,先后克定西今属甘肃、兴和今河北张北、应昌等地,大败扩廓所部,俘元郯王及平章以下将士8.6万余人,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北走。邓愈率部自临洮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安抚吐蕃,于是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归附明朝。

    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从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使残存在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为朱元璋最终统一中国,夺取了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有轶事说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各位读者老爷看看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

    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达北伐的大军达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然而,吊诡的是,北伐军事统领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七天。

    七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而言,已经够用的了,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然后,徐达的大军才姗姗来迟,这是第一回。

    第二回发生在不久之后的开平,开平是今天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达的军队懒洋洋地来了,大明王朝的军队兵临城下,看样子应该是瓮中捉鳖,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元顺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这是第二回。

    放跑了元顺帝,常遇春勃然大怒,他们的交情划上了一道裂痕。

    然而朱元璋却说,放得好!

    元顺帝的逃跑路线是先向西北出居庸关,之后偏离皇帝平时前往上都的路线,向西一直绕到中都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然后再折向东北方去上都。而明军情报没有做好,向东北出古北口,一开始方向就搞错了,初八日追到兴州今承德市西部回军,路上倒是截获了一大批回回商人的牲口。

    追击部队回到北平之后向徐达报告,徐达大怒,令傅友德换路追袭,但元顺帝已经跑远了,而明军也必须先应付背后扩廓帖木儿的军队,不能继续远征塞外了。明史学者李新峰认为,《太祖实录》所说的“侦逻”只是掩饰无功之词,应该是可信的。

    开平王常遇春愤怒了,因为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劳,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他的动机:“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老大朱元璋该怎么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不论元顺帝是个昏君还是明君,杀了元顺帝,蒙古王爷就少了皇帝的善意的瞎指挥。

    那些王爷个个能征善战,徐达明军肯定会败。元顺帝多活几年,蒙古王爷就多一份头疼。这是头一次。

    第二次,元兵大溃败,中原已失。但草原还有蒙古势力。杀了元顺帝,草原会立新帝,而放走昏君,元顺帝在中原长大,对草原陌生,还可以继续稳定祸害蒙古。

    使草原陷入瞎指挥。元顺帝一死,草原就会兴旺,而明军北伐就更困难。瞎指挥的皇帝,是难得的宝贝。一定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大家认为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用而言不论有什么传说故事,盘踞中原的大元朝正儿八经的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