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明风华”show time
真实的大明风华即将展开,朱棣登基了。他身上的一个谜团也随之而来,他的母亲到底是谁?
笔者看过许多关于大明历史的纪录片,也查阅了很多资料。里面对于这一点似乎讳莫如深,甚至是互相矛盾大相径庭。
根据《明史》里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上文说的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后世史学家一般都认为,这里的“母”指的是嫡母,而非生身之母。
也许是朱棣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关于他的身世一直存在着争议。
朱棣的生身之母究竟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疑似朱棣的生母的有马皇后、碽[gōng]妃、李妃、元顺帝妃洪吉喇氏、翁氏等人。
登基称帝后的朱棣在正式场合时常有句口头禅:“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意思是马皇后生的第四个儿子。
有专家认为,这是朱棣在为自己篡位捞取名正言顺的资本,既然是马皇后嫡子,继承皇位就是合法的,为此,朱棣不惜篡改正史。
最开始修纂的时候第一稿,明初公认的大才子解缙只是反复强调朱元璋是如何多次说“朱棣类我”也就是说朱棣这个儿子很像我呀。
就算解缙固然是杨修式的人物,但是也没有单子大到敢妄议当朝圣天子的生母问题,即使是听过一点流言蜚语,也不敢直愣愣的往上写。
拿到初稿预览的时候,朱棣对这个修改是不满意的。书接上文提到《太祖实录》就是由当时的大才子解缙还有“黑衣宰相”姚广孝主持重修的,目的主要是为新皇帝积累足够的继位合法性,看过初稿后的朱棣发话“朕乃高皇后第四子也。”定了基本调子,修改才得以顺利进行。
得到这么一个大政方针,迅速心领神会写的东西深得朱棣那颗没有安全感的心些许安全感,最终成册的《太祖实录》朱棣较为满意。由于工作出色,解缙一时间获得朱棣的青睐和赏赐,风光无两。
而后世的清朝人修《明史》又是根据《皇明祖训》、《明太祖实录》等细节明朝当朝史官记录亦或是后来出于某种目的修改的。面对早就面目全非的史料,没有那个闲工夫去考证究竟,浪费朝廷资源,对于政治正确也没有一点帮助。满清当权者也没有这个闲工夫去命令底下人修史的时候去注意一个前朝篡位君王的母亲是谁。
更何况《明太祖实录》中又有这样白纸黑字言之凿凿“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恭王棡,次上,次周定王。”这样的记录,费劲去考证干什么?得不到一点好处,说不定还要惹出事端来。索性就按这个说法来就好了。
所以后世更加难以在正史文献中一探究竟了,更莫说当时的百官百姓,即使是知道点是什么,也只能烂在肚子里。朱棣杀人的手段,比起他父亲,可是花样又翻新了许多。敢在当时,或者是明朝尚未结束时候传这种皇家秘闻真的就是活得不耐烦了,“诽谤非议大行高皇帝生母”这种大型等同谋反的大案,锦衣卫、东西厂又有大活干了,没有问题某要给强行找出问题来。
即使这样还不够,朱棣始终没有安全感,就只能在有形的事物上寻求安全感。
朱棣关于这一件事极为用心,相传他耗费白银近三百万两建造了一座大报恩寺。
由于白银并不是明朝的官方货币,白银的推广是由于明代官方钱法,钞法的崩溃才得以逐渐货币化的。
永乐年间,恰恰是大明宝钞流通最为畅通的一个时期,明史学者万明曾对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使用通货进行统计,发现永乐年间的103例交易中,仅有1例用银,81例用钞,可见永乐年间宝钞的坚挺,不过也反映出来永乐年间严禁金银交易。
当时明朝的财政收入总数后世推算纸面上的现银是2000万两百白银,可是加上税粮的3000余万两还有纱钞等2000余万左右折算起来。按《大明风华》里的说法7500万两大致不差。
但是永乐皇帝修皇家庙宇等于朝廷皇家搞大工程,动用府库里的白银作为计量单位计算也不算有违正史。
那么大概300万两等于今天的什么概念呢?永乐年间,税收米麦折银每石合二钱五。也就是一两银子四石,大概八石稻米可以换成一两银子,那么现在一般的大米是3元左右一斤,我们用这个作为一个大概的计算标准。明初的一石大概等于今天125斤,那么125斤乘以3元/斤等于375元一石,八石才为一两银子,那么一两银子就等于3000元,250万两就等于750亿元。
750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著名的广州塔俗称小蛮腰建造大概花费30亿,我们考虑一下通货膨胀的问题就算他等于31亿,那么750亿也就等于是造了24座广州塔。
广州塔建造了4年,那么20年的工期就等于是把24座广州塔叠在了一起造。无法想象,朱棣这位铁血帝王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想要生母得到宽慰,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即使不认可,也过得好一点,所谓视死如事生的道理。
著名表演艺术家雍正皇帝的扮演者唐国强老师在演之前前研究了雍正的一生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书和资料后评价,之后才把雍正演得如此传神,唐国强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雍正帝他的一生是人格上孤独,行为上孤独,由于一直被人怀疑得位不正所以一直缺乏安全感,兢兢业业一生,就是为了能够得到父亲康熙帝的认可。
以此作为参考,不难发现对比下其实朱棣的内心是有多么的煎熬。他这一辈子造反前当燕王的时候杀敌,造反时杀人,当皇帝即位前疯狂杀人,即位后又是各种大手笔。
私下以为他其实最终为了的,不就是那一天阎罗勾魂,他去到地下,可以获得两位母亲的支持,父亲朱元璋的认可。哪怕是默认而已,他只是想着证明自己能做得比别人好。
中国的父亲大多都愿意承认男孩子的优点,一味的指责男孩子这里不如人,哪里做不好。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其实是为了能孩子能更加优秀,无形中给与压力,乃至于说你这里不如我,哪里也不如我。
不愿意正面的肯定孩子,潜意识里或许只是为了激励他,所以很多男孩子穷其一生只为得到父亲的认可。朱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里不是为朱棣的篡位行为平反说好话,是对于这个历史事件本身,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站在一个上帝视角来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朱棣修建的应天府南京城里的大报恩寺,这个皇家寺庙,然而大殿的门常年是关闭的。只有朱棣亲临祭祀的时候才打开正殿的大门,里面供奉祭祀的就是他的真正的生母,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
几百年来穷尽考证也无人知晓,至今成谜团。但是说是碽妃的说法流传最广,根据的考证是:
碽妃在《明史》中不见记载,姓氏不详,“碽”也许是姓氏,也或许是封号,这位地位高贵却又不见于正史记载,令人生疑。
明代史学家张岱也曾去过孝陵,亲眼看到了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
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记载:“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姙,为己子,事甚秘……”
张岱考证认为,明成祖朱棣出生的时候,马皇后也有孕在身,于是就把朱棣收养在自己身边,对外宣称是自己所生的儿子,这件事在当时属于宫廷秘密。
正史没有碽妃的详细记载,笔记类野史则振振有词。不是百分之百,这个话也不是笔者说的。实事求是的说,很多正史上的东西看他记载的出发点,或许真实度存疑。但是往往是文人墨客无意中留下的记录也许才是历史真正的真相。
后世的人们,或许能在这一块有的文献记载中,翔实考证,几方对比,通过文物或者其他文献佐证才能得到真正的历史真相。
其中民国学者陈作霖在《养和轩随笔》一书中记载:“予幼时游城南大报恩寺,见正门内,大殿封闭不开。
问诸父老,云:‘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丽人,生燕王,高后养为己子。”
陈作霖说他幼年时到南京大报恩寺游玩,发现正门内的大殿一直封闭不开,咨询一些当地老人得知,这个大殿是祭祀碽妃地方,碽妃本是高丽人,生下燕王朱棣,后被马皇后收为养子。
明朝时任主管礼仪太常寺官员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了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正中的神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左边第一位是淑妃李氏,她之所以排在左侧的首位,是因为她生了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三个儿子;右边首位是碽妃,生明成祖,这个顺序三百多年没有改动。
再如《枣林杂俎》记载:“孝慈高皇后无子,即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亦李淑妃产也。”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马皇后没有生育,她所谓的四个儿子,都是嫔妃生育。
《南京太常寺志》这本书后来遗失,但是《国史异考》、《三垣笔记》等史料延续了这一说法。
《三垣笔记》还特意强调指出:南明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正月初一,学者钱谦益到孝陵拜谒,他发现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和《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右侧首位是碽妃,很显然,碽妃的地位仅次于李淑妃。
然而关于明成祖的生母,还有元顺帝妃洪吉喇氏、翁氏等说法也有,反正此事是千古谜团皇家秘闻,关乎朱棣一系的统治合法地位,后续的明朝帝王也没有这个闲工夫去动摇太宗皇帝后来改成成祖皇帝的合法地位,也没有必要去动成祖皇帝的帝位,动摇朱棣的帝位,那么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所以这个问题至今是个悬案。
传说朱棣心心天天晚上做噩梦,梦见朱元璋责罚打骂他的母亲生了这么一个忤逆的儿子,心魔作祟久久心不能安。
虽然尽管今天的人们大体无从确信的知道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但是我们能从文献的记载上,大体窥视出朱棣的亲生母亲应该不是马皇后,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解缙改史,或许就是为他自己寻求那一丝丝的安全感吧。
提起永乐大帝人们晶晶乐道的还有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五征漠北,迁都北京等等大手笔。
后文会有讲述,这里要再早早写出来的是,朱棣刚登基时候的一系列大案。
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初步坐稳了帝位,然而忠于建文皇帝的旧臣余部依然忠于建文帝,他们不甘心失败。认为朱棣这一系的人抢了皇位,就算是朱棣再如何安抚,忠于建文帝的旧臣,有血性骨气的那一批人,就是死也不可能去当朱棣的官。
更何况这个时候,朱棣的基本政策是只要是与建文帝有关,只要是靖难余孽。认为通通都是不安稳的因素,这是皇权之争,不可能不做,做就要做到底,本着宁枉勿纵原则办事的官员,一下子抓了大几万人。全部搭配到奴儿干都司去给戍边的军士做苦力活。
搭配充军路上被饿死的,冻死的无算。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奴儿干都司是什么地方,真的这么恐怖吗?
在明初的时候,奴儿干都司真的很恐怖。前文介绍过,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虽然向外扩张,却并没有任何政治理想,也没有任何高尚情操的动力。元朝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一个以旋风般快速崛起的元朝帝国,一座巍然耸立的、庞大的帝国大厦,以同样旋风般的速度轰然倒塌。
后来起义造反成功的朱元璋时期建立的起初的明朝版图是相当于宋朝鼎盛的时代那个版图面积在中原大地,任何一个朝代,在兴起之后大部分会继承前朝的领土,甚至会有所开拓。但明朝却没有做到。元朝那么大的疆域,明朝控制的非常有限。
当时的疆域也就是人们常说两京十三省的疆域范围。
之前父亲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当地土著部落,势力一度抵达大兴安岭、松花江流域。
明成祖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开始设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将东北疆扩充至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
奴儿干都司就是如今东北的苦寒之地,要知道大规模开发东北使得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还是新中国建国后的事情了。
当时的北方之地只有戍边的将士,还有流放的罪人才放到哪里去,犯人们可谓是面对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加上水土不服,又缺医少药,又是属于内地强制迁移过去的罪人,不但要面对恶劣天气及自然条件的挑战,还要应付野兽的袭扰。因为法律意义上,原来这养尊处优的官宦子弟都是朝廷的罪人,所以要再加上军士们的奴役。生活可谓是极为艰苦。
那么活下来的人,仇恨的矛头自然就指向“十恶不赦,造反弑君,千古罪人”朱棣了。
前朝余孽到底该不该处理,怎么处理?其实也是朱棣头疼不以的一个大问题。显示自己的仁德,他们不会认的,只要有机会还会到处联络搞出事情来。惩罚重了,将来史官会要记的永乐一朝杀人无数,又株连无辜残暴无道。即使这一朝的人不写,将来也会有人写的。
朱棣本来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起兵造反的,天下谁都不怕,会怕到地下去见朱元璋吗?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他最害怕的就是这帮大多数的读书人搞事情,乱了他儿子孙子的江山。
真的会是这样的吗?“大明风华”showtime
笔者看过许多关于大明历史的纪录片,也查阅了很多资料。里面对于这一点似乎讳莫如深,甚至是互相矛盾大相径庭。
根据《明史》里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上文说的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后世史学家一般都认为,这里的“母”指的是嫡母,而非生身之母。
也许是朱棣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关于他的身世一直存在着争议。
朱棣的生身之母究竟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疑似朱棣的生母的有马皇后、碽[gōng]妃、李妃、元顺帝妃洪吉喇氏、翁氏等人。
登基称帝后的朱棣在正式场合时常有句口头禅:“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意思是马皇后生的第四个儿子。
有专家认为,这是朱棣在为自己篡位捞取名正言顺的资本,既然是马皇后嫡子,继承皇位就是合法的,为此,朱棣不惜篡改正史。
最开始修纂的时候第一稿,明初公认的大才子解缙只是反复强调朱元璋是如何多次说“朱棣类我”也就是说朱棣这个儿子很像我呀。
就算解缙固然是杨修式的人物,但是也没有单子大到敢妄议当朝圣天子的生母问题,即使是听过一点流言蜚语,也不敢直愣愣的往上写。
拿到初稿预览的时候,朱棣对这个修改是不满意的。书接上文提到《太祖实录》就是由当时的大才子解缙还有“黑衣宰相”姚广孝主持重修的,目的主要是为新皇帝积累足够的继位合法性,看过初稿后的朱棣发话“朕乃高皇后第四子也。”定了基本调子,修改才得以顺利进行。
得到这么一个大政方针,迅速心领神会写的东西深得朱棣那颗没有安全感的心些许安全感,最终成册的《太祖实录》朱棣较为满意。由于工作出色,解缙一时间获得朱棣的青睐和赏赐,风光无两。
而后世的清朝人修《明史》又是根据《皇明祖训》、《明太祖实录》等细节明朝当朝史官记录亦或是后来出于某种目的修改的。面对早就面目全非的史料,没有那个闲工夫去考证究竟,浪费朝廷资源,对于政治正确也没有一点帮助。满清当权者也没有这个闲工夫去命令底下人修史的时候去注意一个前朝篡位君王的母亲是谁。
更何况《明太祖实录》中又有这样白纸黑字言之凿凿“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恭王棡,次上,次周定王。”这样的记录,费劲去考证干什么?得不到一点好处,说不定还要惹出事端来。索性就按这个说法来就好了。
所以后世更加难以在正史文献中一探究竟了,更莫说当时的百官百姓,即使是知道点是什么,也只能烂在肚子里。朱棣杀人的手段,比起他父亲,可是花样又翻新了许多。敢在当时,或者是明朝尚未结束时候传这种皇家秘闻真的就是活得不耐烦了,“诽谤非议大行高皇帝生母”这种大型等同谋反的大案,锦衣卫、东西厂又有大活干了,没有问题某要给强行找出问题来。
即使这样还不够,朱棣始终没有安全感,就只能在有形的事物上寻求安全感。
朱棣关于这一件事极为用心,相传他耗费白银近三百万两建造了一座大报恩寺。
由于白银并不是明朝的官方货币,白银的推广是由于明代官方钱法,钞法的崩溃才得以逐渐货币化的。
永乐年间,恰恰是大明宝钞流通最为畅通的一个时期,明史学者万明曾对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使用通货进行统计,发现永乐年间的103例交易中,仅有1例用银,81例用钞,可见永乐年间宝钞的坚挺,不过也反映出来永乐年间严禁金银交易。
当时明朝的财政收入总数后世推算纸面上的现银是2000万两百白银,可是加上税粮的3000余万两还有纱钞等2000余万左右折算起来。按《大明风华》里的说法7500万两大致不差。
但是永乐皇帝修皇家庙宇等于朝廷皇家搞大工程,动用府库里的白银作为计量单位计算也不算有违正史。
那么大概300万两等于今天的什么概念呢?永乐年间,税收米麦折银每石合二钱五。也就是一两银子四石,大概八石稻米可以换成一两银子,那么现在一般的大米是3元左右一斤,我们用这个作为一个大概的计算标准。明初的一石大概等于今天125斤,那么125斤乘以3元/斤等于375元一石,八石才为一两银子,那么一两银子就等于3000元,250万两就等于750亿元。
750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著名的广州塔俗称小蛮腰建造大概花费30亿,我们考虑一下通货膨胀的问题就算他等于31亿,那么750亿也就等于是造了24座广州塔。
广州塔建造了4年,那么20年的工期就等于是把24座广州塔叠在了一起造。无法想象,朱棣这位铁血帝王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想要生母得到宽慰,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即使不认可,也过得好一点,所谓视死如事生的道理。
著名表演艺术家雍正皇帝的扮演者唐国强老师在演之前前研究了雍正的一生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书和资料后评价,之后才把雍正演得如此传神,唐国强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雍正帝他的一生是人格上孤独,行为上孤独,由于一直被人怀疑得位不正所以一直缺乏安全感,兢兢业业一生,就是为了能够得到父亲康熙帝的认可。
以此作为参考,不难发现对比下其实朱棣的内心是有多么的煎熬。他这一辈子造反前当燕王的时候杀敌,造反时杀人,当皇帝即位前疯狂杀人,即位后又是各种大手笔。
私下以为他其实最终为了的,不就是那一天阎罗勾魂,他去到地下,可以获得两位母亲的支持,父亲朱元璋的认可。哪怕是默认而已,他只是想着证明自己能做得比别人好。
中国的父亲大多都愿意承认男孩子的优点,一味的指责男孩子这里不如人,哪里做不好。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其实是为了能孩子能更加优秀,无形中给与压力,乃至于说你这里不如我,哪里也不如我。
不愿意正面的肯定孩子,潜意识里或许只是为了激励他,所以很多男孩子穷其一生只为得到父亲的认可。朱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里不是为朱棣的篡位行为平反说好话,是对于这个历史事件本身,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站在一个上帝视角来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朱棣修建的应天府南京城里的大报恩寺,这个皇家寺庙,然而大殿的门常年是关闭的。只有朱棣亲临祭祀的时候才打开正殿的大门,里面供奉祭祀的就是他的真正的生母,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
几百年来穷尽考证也无人知晓,至今成谜团。但是说是碽妃的说法流传最广,根据的考证是:
碽妃在《明史》中不见记载,姓氏不详,“碽”也许是姓氏,也或许是封号,这位地位高贵却又不见于正史记载,令人生疑。
明代史学家张岱也曾去过孝陵,亲眼看到了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
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记载:“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姙,为己子,事甚秘……”
张岱考证认为,明成祖朱棣出生的时候,马皇后也有孕在身,于是就把朱棣收养在自己身边,对外宣称是自己所生的儿子,这件事在当时属于宫廷秘密。
正史没有碽妃的详细记载,笔记类野史则振振有词。不是百分之百,这个话也不是笔者说的。实事求是的说,很多正史上的东西看他记载的出发点,或许真实度存疑。但是往往是文人墨客无意中留下的记录也许才是历史真正的真相。
后世的人们,或许能在这一块有的文献记载中,翔实考证,几方对比,通过文物或者其他文献佐证才能得到真正的历史真相。
其中民国学者陈作霖在《养和轩随笔》一书中记载:“予幼时游城南大报恩寺,见正门内,大殿封闭不开。
问诸父老,云:‘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丽人,生燕王,高后养为己子。”
陈作霖说他幼年时到南京大报恩寺游玩,发现正门内的大殿一直封闭不开,咨询一些当地老人得知,这个大殿是祭祀碽妃地方,碽妃本是高丽人,生下燕王朱棣,后被马皇后收为养子。
明朝时任主管礼仪太常寺官员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了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正中的神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左边第一位是淑妃李氏,她之所以排在左侧的首位,是因为她生了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三个儿子;右边首位是碽妃,生明成祖,这个顺序三百多年没有改动。
再如《枣林杂俎》记载:“孝慈高皇后无子,即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亦李淑妃产也。”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马皇后没有生育,她所谓的四个儿子,都是嫔妃生育。
《南京太常寺志》这本书后来遗失,但是《国史异考》、《三垣笔记》等史料延续了这一说法。
《三垣笔记》还特意强调指出:南明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正月初一,学者钱谦益到孝陵拜谒,他发现孝陵神位的排列顺位和《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右侧首位是碽妃,很显然,碽妃的地位仅次于李淑妃。
然而关于明成祖的生母,还有元顺帝妃洪吉喇氏、翁氏等说法也有,反正此事是千古谜团皇家秘闻,关乎朱棣一系的统治合法地位,后续的明朝帝王也没有这个闲工夫去动摇太宗皇帝后来改成成祖皇帝的合法地位,也没有必要去动成祖皇帝的帝位,动摇朱棣的帝位,那么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所以这个问题至今是个悬案。
传说朱棣心心天天晚上做噩梦,梦见朱元璋责罚打骂他的母亲生了这么一个忤逆的儿子,心魔作祟久久心不能安。
虽然尽管今天的人们大体无从确信的知道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但是我们能从文献的记载上,大体窥视出朱棣的亲生母亲应该不是马皇后,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解缙改史,或许就是为他自己寻求那一丝丝的安全感吧。
提起永乐大帝人们晶晶乐道的还有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五征漠北,迁都北京等等大手笔。
后文会有讲述,这里要再早早写出来的是,朱棣刚登基时候的一系列大案。
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初步坐稳了帝位,然而忠于建文皇帝的旧臣余部依然忠于建文帝,他们不甘心失败。认为朱棣这一系的人抢了皇位,就算是朱棣再如何安抚,忠于建文帝的旧臣,有血性骨气的那一批人,就是死也不可能去当朱棣的官。
更何况这个时候,朱棣的基本政策是只要是与建文帝有关,只要是靖难余孽。认为通通都是不安稳的因素,这是皇权之争,不可能不做,做就要做到底,本着宁枉勿纵原则办事的官员,一下子抓了大几万人。全部搭配到奴儿干都司去给戍边的军士做苦力活。
搭配充军路上被饿死的,冻死的无算。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奴儿干都司是什么地方,真的这么恐怖吗?
在明初的时候,奴儿干都司真的很恐怖。前文介绍过,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虽然向外扩张,却并没有任何政治理想,也没有任何高尚情操的动力。元朝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一个以旋风般快速崛起的元朝帝国,一座巍然耸立的、庞大的帝国大厦,以同样旋风般的速度轰然倒塌。
后来起义造反成功的朱元璋时期建立的起初的明朝版图是相当于宋朝鼎盛的时代那个版图面积在中原大地,任何一个朝代,在兴起之后大部分会继承前朝的领土,甚至会有所开拓。但明朝却没有做到。元朝那么大的疆域,明朝控制的非常有限。
当时的疆域也就是人们常说两京十三省的疆域范围。
之前父亲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当地土著部落,势力一度抵达大兴安岭、松花江流域。
明成祖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开始设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将东北疆扩充至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
奴儿干都司就是如今东北的苦寒之地,要知道大规模开发东北使得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还是新中国建国后的事情了。
当时的北方之地只有戍边的将士,还有流放的罪人才放到哪里去,犯人们可谓是面对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加上水土不服,又缺医少药,又是属于内地强制迁移过去的罪人,不但要面对恶劣天气及自然条件的挑战,还要应付野兽的袭扰。因为法律意义上,原来这养尊处优的官宦子弟都是朝廷的罪人,所以要再加上军士们的奴役。生活可谓是极为艰苦。
那么活下来的人,仇恨的矛头自然就指向“十恶不赦,造反弑君,千古罪人”朱棣了。
前朝余孽到底该不该处理,怎么处理?其实也是朱棣头疼不以的一个大问题。显示自己的仁德,他们不会认的,只要有机会还会到处联络搞出事情来。惩罚重了,将来史官会要记的永乐一朝杀人无数,又株连无辜残暴无道。即使这一朝的人不写,将来也会有人写的。
朱棣本来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起兵造反的,天下谁都不怕,会怕到地下去见朱元璋吗?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他最害怕的就是这帮大多数的读书人搞事情,乱了他儿子孙子的江山。
真的会是这样的吗?“大明风华”show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