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孙若微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说起明朝孙若微的这一辈子,太过于精彩。简直是可以用明朝版的“慈禧太后”来形容她成为太后当权之后权倾一时的霸气,这个形容准确应该是比“慈禧”还要厉害。
算起来她的一生经历过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不久前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以至于最开始的名字叫:《大明太后孙若微传》。
与武则天比孙太后没行“牝鸡司晨女主越权”的事,和慈禧比她没有为了权利荣华而把国家的前途葬送。
北京保卫战,续了明朝200年国祚,保存大明金瓯无缺,奠定了后世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爆起暴揍丰成秀吉的入侵朝鲜的军队,狂妄野心,被打得大明服服帖帖,上一次日本被打服帖,还是唐朝时候的白江口大战。被打服帖的日本后来近500年不敢对中国有异动。
常言道没有过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巧的是笔者对这三个历史女强人都有过无论是文字还是影视亦或是文献资料的研究。
关于这六朝皇帝们的的后续故事,除了以孙太后的一生为线索,后续文字也将以更高的纬度将大幕徐徐展开。
朱元璋励志故事是现代成功学的教科书试的必须学习的人物,可是他的成功之路普通人学不来。
这口陈年老心灵鸡汤,一般人学个皮毛必定受益无穷。就说心狠手辣干掉所有合作伙伴这一条,心怀不满的人可以就把学的人门堵死。
现在要说的大明一代贤后孙若微的人生鸡汤,那也是开挂逆袭之路。
而且是那种超强大女主逆袭:在靠夺权成功的超级霸道总裁的束缚下强行逆袭成功。然后在在人格上征服继任的霸道总裁,可惜生下的儿子是天真的纨绔子弟,轻小人信不争气,把大明集团几乎赔了个精光。为了集团的全局利益把位置让给别人的儿子当总裁,光是这份曲折和魄力,一般人能学到三成,都是非常成功了。
故事从孙氏这个名字说起,也就是电视剧中的孙若微,孙皇后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名字,孙若微只是电视剧杜撰的不要当真。
孙皇后是山东邹平县人,她的父亲孙愚曾经在永城县做过主簿,幼年的孙皇后就以美貌闻名永城县,没有人不知道。
而宣胖胖朱瞻基的外祖彭城伯张麒恰恰是永城人,张麒夫人自然也听说过孙皇后,在某次进宫探望闺女太子妃张氏即后来的诚孝皇后,闲聊中谈到孙主簿家美丽的小孙姑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太子妃就命人把才十来岁的小孙接进宫中养育。小孙可能比小太孙朱瞻基小两岁,小太孙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小孙大约在永乐六年到八年进宫,两人的确算是青梅竹马。
还有一种说法是:
河南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氏自幼在永城长大,并因容貌绝美、恭谨贤淑而闻名县里,渐渐地便引起彭城伯夫人的注意和喜爱。彭城伯夫人是诚孝张皇后即明仁宗朱高炽之妻,朱瞻基的母亲,时时出入宫廷,某次在跟女儿闲聊时,偶然间提起了孙氏,并对她大加赞扬,张氏听后颇感兴趣。
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后世正史《明史》上记载的和当时实录的《明会要》、《明英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明史后妃传》等史书资料记载的事情,就连她的父亲叫孙忠还是孙愚,还是名忠字愚都搞不清楚?那为什么孙氏连个名字都没有呢?
反观第一任皇后胡善祥,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兖州府济宁州人。就记载得这么清楚?是刻意为之,还是另有隐情?
以上问题没有解决,新的疑问又来了。按照《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记载,孙氏入宫后由太子妃张氏亲自教育宫廷礼仪长达七年时间。
这一点值得怀疑,因为历史上以贤惠闻名的张皇后并不怎么喜欢孙氏,后来还处处给孙氏难堪,照理说如果孙氏是出自她的门下,断不该如此。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张皇后为了应付母亲的安排,所以勉强承担抚育任务。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司天监禀报说后星将出现在山东,朱棣当即命太监前往寻觅,结果发现赋闲在家的前锦衣卫百户胡荣三女儿胡善祥就是天象所示的后星,于是便诏她入宫。同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被册封为皇太孙妃,孙氏被册封为皇太孙嫔。从胡善祥和孙氏的出身来历来看想必大家就能很清楚,这两人并非“大明风华”中所说的姐妹关系。
评心而论,文学创作毕竟不是正史,笔者反复强调所写的本书尽量还原历史的事实,在有限的历史资料文献考古发现上较真,尽力还原。“大明风华”无可厚非在笔者看看是视野比较全面,改编得比较精良,在尽量尊重历史原型的前提下改编的一部好剧了。虽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文学改编的大框架下,是一部好剧。但是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剧。完全还原历史,尚需要更多人,更细致的努力。考古研究,文献考据,文物修复等诸多学科的一起努力。
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正如笔者写如此冷门的主题,自然是没有多少人看的道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要知道考古研究等枯燥乏味的工作又赚不到很多钱,博不到很多名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穷尽一生去做。
暂时先不梳理她们的关系,把视野先拉回到既雄才大略又毁誉参半的朱棣永乐大帝和一路辅助他上位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姚广孝。
登基称帝之后,这位人格上孤独一心只求内心安定的帝王,据传最好的朋友是僧人姚广孝,最乐意去的地方是老和尚的鸡鸣寺。
原来在北平的时候本来就崇信佛教的他就喜欢往还是小和尚的姚广孝主持的庆寿寺跑。
老和尚早年,那还是元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一个僧人出家后,不老老实实吃斋念佛居然还曾跑去跟道士学习阴阳术数。看来明朝的和尚都不怎么甘于寂寞。
所谓阴阳术数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等,在古代所谓阴阳术数都不是正经人学的事情。比如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苦读《阴符》;张良从黄石公那里得到并学习《太公兵法》;刘伯温学习《六甲天书》和《奇门遁甲》。话又说回来,哪一个正常的和尚会拜道士为师呢?
前文提过事实上,他本就不甘心做一个“正常人”。
他。登山,则必达绝顶;击水,则随江入海。做谋士就要让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可与孔明、张良并肩的超一流谋臣。
做,就要做最厉害的。即便为此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后来公元1375年即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1380年,经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右善世宗泐推荐,入天界寺,谋一僧职。
公元1382年即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最爱大脚马皇后病逝,也是朱棣法统上的嫡母。明太祖伤心之余马上下旨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有一次,这个少年和尚正在嵩山寺游历,路上遇到了明代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见这小和尚吓了一跳,相士袁珙见到他说:
“这是哪来的奇异僧人!三角眼,形态如同病虎,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这类的人,将来一定是位大人物啊!”语出《明史·姚广孝传》。
前文说过,袁珙相士说他是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刘秉忠是什么人?元朝开国元勋,元帝国的设计师、曾规划了北京城。而后来老和尚也负责了迁都北京事宜,并一手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
按说佛门弟子应该慈悲为怀,听别人说自己喜欢杀戮,早就跟你开撕。可是这和尚听了居然哈哈大笑,喜不自胜。可见这和尚还真就是个危险分子,心里装的不仅有佛祖,更有许多的血腥。
他,是要站在高山之巅,以天下为棋盘,以王侯为棋子的男人。
他的法号叫做道衍,后来明成祖朱棣赐给他另一个俗家名字——姚广孝,人赠外号“谋僧”,又叫他“黑衣宰相”。众所周知是他一手帮助朱棣策划了“靖难之役”
如今老和尚靖难建功,要知道帮朱棣谋的帝位,就是犹如文王的姜子牙一般的人物。如果不是大明有铁律异姓不得封王的话,朱棣恐怕要封他一个王当当,朱棣本来是希望他还俗在朝为官的,还赏赐千金美女给他,老和尚都不为所动。
每天都是穿上官服,过午门进奉天门去到奉天殿上朝议事。下了朝又脱下朝服穿上僧衣袈裟回到寺院打坐念经。
有一年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在外人眼里是一个十足的怪人和蛊惑番王起兵造反阴险恶毒的坏人,可是在朱棣这么一个极度孤独缺乏内心安宁的铁血帝王的眼里,姚广孝是最可以信任的人。
洪武年间,姚广孝途径北固山,赋诗缅怀古贤,抒发志向。诗云: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僧人宗泐听后说:“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
与其说朱棣与姚广孝的相处是心心相惜志趣相投,还不如直白的说是阴谋家与野心家的相遇,如鱼得水那真是一拍即合。
前文有说公元1382年即洪武十五年,跟随朱元璋一生最爱的女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这也许是道衍和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当时担任僧录司左善事的宗泐举荐了他,而他由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燕王朱棣。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道衍与朱棣见面后相谈甚欢,这两个不凡的男人已经相遇,一番大事业已经在冥冥中注定了。这一年,道衍48岁,他已经熬的够久了,一肚子智谋憋得没处发泄。燕王朱棣挑选随侍僧人,经过道衍和尚的时候,道衍马上说了句话,立刻吸引了朱棣的注意力。
“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追随您。
燕王没有料到有和尚会这样,问道:“为何要追随我?”
“贫僧有大礼相送。”
“哦?”尚属于年轻的燕王更好奇了,一个和尚能有什么礼物可拿来送给他这位王爷呢?
“贫僧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
朱棣脸上变色,低声问道:“你到底是何人?想找死么?”
道衍把不便说的话玩了个文字游戏。“王”字头上扣个“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会意。
道衍把不便说的话玩了个文字游戏。“王”字头上扣个“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会意。道衍面对朱棣的斥责笑而不答,开始自顾自的打坐。他太了解燕王这种人了,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怎么可能没野心?果然,不一会儿,朱棣自己就找了回来。“跟我来。”事实证明,野心家的朋友也只会是阴谋家。不久后,道衍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如果他真的老老实实做主持,日后可能就不会发生那场战争了。偏偏道衍这个住持并不满足于每天青灯古佛、木鱼念经。他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旁人都要退避。谈的自然是朝堂大事。
朱棣需要道衍这样的谋士来帮助他,因为虽然贵为燕王,但接近权力中心的他处境并不安稳。
若是天要你当皇帝,管民心作何?
前文说过尤其在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给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上台后,为了集中自己的皇权,听从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可是,要知道,削藩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棘手的大事。
之前,西汉初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削藩策》,要将刘邦当年分封给诸侯王的领地收归中央,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皇位都不稳了,不得不腰斩晁错。之后,清代有康熙削三藩,惹得平西王吴三桂举兵造反,半壁江山沦陷,大清险些被推翻。
但年轻的朱允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他上台一个月,龙椅都还没坐热乎,就开始动手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贬为庶人,其中湘王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不堪受辱,举家自焚而死。建文帝并不在乎,他只是想巩固自己的权力。满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他的胸膛中膨胀起来。一切都那么顺利,看起来似乎还会一直顺利下去……
但他低估了自己另一个其实实力最强的叔叔朱棣,更没想到在叔叔背后有着一个智谋无双的和尚。
其他藩王被削后,燕王朱棣唇亡齿寒。为了躲避朱允炆的注意力,采用了装疯等方式。唯独与姚广孝相处之时卸下了伪装,有一天看着窗外的冬日景色出了神,随口吟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广孝马上接了下联:“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犹豫不决,说:“此时民心都在朝廷那边,我能怎么办呢?”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我只知道上天要让你做皇帝,管它所谓的民心作何?
道衍又让当年给自己看过相的袁珙和占卜奇才金忠前来,为朱棣预测吉凶。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要向皇位进军。
道衍需要一个乱世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没有乱世,他就要创造一个!这就是道衍和尚的志向。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道衍和尚的力劝,朱棣也许就会在所谓的“民心”面前屈膝,将自己的藩国交出,而沦落为一个不知名的皇亲国戚,何来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公元1399年6月,燕王府的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属,幸亏都指挥张信向他偷偷报了信。
事到临头,已经没有退路,反!
朱棣决意立刻起兵,这时,忽然风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来,砸得粉碎。碎瓦,历来都是不祥之兆。朱棣大惊失色,难道天意注定他起兵必败么?要知道在古代封建迷信思想可是非常重的此时,又是道衍出来为朱棣定心。他说:“这是大吉之兆啊,此乃飞龙在天,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
民心阻碍朱棣起兵的时候他不管民心只管天道,如今天意不祥,他又生生把凶兆解释成大吉之兆。管他呢,反正就是要造反。
心一旦有了方向,整个世界都要为他让路。这也许是成大事者的相通之处。
在道衍和尚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而道衍则负责留守北平大本营,辅佐世子朱高炽。这年十月,朱棣带兵攻下大宁城,而朝廷的南军主帅李景隆则趁机攻打北平。道衍指挥将士守城,丝毫不乱。又在夜里用绳子将军中勇士从城墙系到城外,与朱棣派回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朝廷军队,斩首无数。
然而,尽管陆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造反三年后,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而朱允炆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当时朱棣的军队正在攻打济南,可苦战那么长时间,都打不下来。
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落于下风。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朱棣的燕军势必被朝庭围困剿灭。当不上皇帝倒是次要,能活命就算老天保佑了。这可咋整?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关键时刻终于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
算起来她的一生经历过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不久前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以至于最开始的名字叫:《大明太后孙若微传》。
与武则天比孙太后没行“牝鸡司晨女主越权”的事,和慈禧比她没有为了权利荣华而把国家的前途葬送。
北京保卫战,续了明朝200年国祚,保存大明金瓯无缺,奠定了后世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爆起暴揍丰成秀吉的入侵朝鲜的军队,狂妄野心,被打得大明服服帖帖,上一次日本被打服帖,还是唐朝时候的白江口大战。被打服帖的日本后来近500年不敢对中国有异动。
常言道没有过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巧的是笔者对这三个历史女强人都有过无论是文字还是影视亦或是文献资料的研究。
关于这六朝皇帝们的的后续故事,除了以孙太后的一生为线索,后续文字也将以更高的纬度将大幕徐徐展开。
朱元璋励志故事是现代成功学的教科书试的必须学习的人物,可是他的成功之路普通人学不来。
这口陈年老心灵鸡汤,一般人学个皮毛必定受益无穷。就说心狠手辣干掉所有合作伙伴这一条,心怀不满的人可以就把学的人门堵死。
现在要说的大明一代贤后孙若微的人生鸡汤,那也是开挂逆袭之路。
而且是那种超强大女主逆袭:在靠夺权成功的超级霸道总裁的束缚下强行逆袭成功。然后在在人格上征服继任的霸道总裁,可惜生下的儿子是天真的纨绔子弟,轻小人信不争气,把大明集团几乎赔了个精光。为了集团的全局利益把位置让给别人的儿子当总裁,光是这份曲折和魄力,一般人能学到三成,都是非常成功了。
故事从孙氏这个名字说起,也就是电视剧中的孙若微,孙皇后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名字,孙若微只是电视剧杜撰的不要当真。
孙皇后是山东邹平县人,她的父亲孙愚曾经在永城县做过主簿,幼年的孙皇后就以美貌闻名永城县,没有人不知道。
而宣胖胖朱瞻基的外祖彭城伯张麒恰恰是永城人,张麒夫人自然也听说过孙皇后,在某次进宫探望闺女太子妃张氏即后来的诚孝皇后,闲聊中谈到孙主簿家美丽的小孙姑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太子妃就命人把才十来岁的小孙接进宫中养育。小孙可能比小太孙朱瞻基小两岁,小太孙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小孙大约在永乐六年到八年进宫,两人的确算是青梅竹马。
还有一种说法是:
河南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氏自幼在永城长大,并因容貌绝美、恭谨贤淑而闻名县里,渐渐地便引起彭城伯夫人的注意和喜爱。彭城伯夫人是诚孝张皇后即明仁宗朱高炽之妻,朱瞻基的母亲,时时出入宫廷,某次在跟女儿闲聊时,偶然间提起了孙氏,并对她大加赞扬,张氏听后颇感兴趣。
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后世正史《明史》上记载的和当时实录的《明会要》、《明英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明史后妃传》等史书资料记载的事情,就连她的父亲叫孙忠还是孙愚,还是名忠字愚都搞不清楚?那为什么孙氏连个名字都没有呢?
反观第一任皇后胡善祥,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兖州府济宁州人。就记载得这么清楚?是刻意为之,还是另有隐情?
以上问题没有解决,新的疑问又来了。按照《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记载,孙氏入宫后由太子妃张氏亲自教育宫廷礼仪长达七年时间。
这一点值得怀疑,因为历史上以贤惠闻名的张皇后并不怎么喜欢孙氏,后来还处处给孙氏难堪,照理说如果孙氏是出自她的门下,断不该如此。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张皇后为了应付母亲的安排,所以勉强承担抚育任务。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司天监禀报说后星将出现在山东,朱棣当即命太监前往寻觅,结果发现赋闲在家的前锦衣卫百户胡荣三女儿胡善祥就是天象所示的后星,于是便诏她入宫。同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被册封为皇太孙妃,孙氏被册封为皇太孙嫔。从胡善祥和孙氏的出身来历来看想必大家就能很清楚,这两人并非“大明风华”中所说的姐妹关系。
评心而论,文学创作毕竟不是正史,笔者反复强调所写的本书尽量还原历史的事实,在有限的历史资料文献考古发现上较真,尽力还原。“大明风华”无可厚非在笔者看看是视野比较全面,改编得比较精良,在尽量尊重历史原型的前提下改编的一部好剧了。虽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文学改编的大框架下,是一部好剧。但是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剧。完全还原历史,尚需要更多人,更细致的努力。考古研究,文献考据,文物修复等诸多学科的一起努力。
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正如笔者写如此冷门的主题,自然是没有多少人看的道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要知道考古研究等枯燥乏味的工作又赚不到很多钱,博不到很多名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穷尽一生去做。
暂时先不梳理她们的关系,把视野先拉回到既雄才大略又毁誉参半的朱棣永乐大帝和一路辅助他上位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姚广孝。
登基称帝之后,这位人格上孤独一心只求内心安定的帝王,据传最好的朋友是僧人姚广孝,最乐意去的地方是老和尚的鸡鸣寺。
原来在北平的时候本来就崇信佛教的他就喜欢往还是小和尚的姚广孝主持的庆寿寺跑。
老和尚早年,那还是元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一个僧人出家后,不老老实实吃斋念佛居然还曾跑去跟道士学习阴阳术数。看来明朝的和尚都不怎么甘于寂寞。
所谓阴阳术数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等,在古代所谓阴阳术数都不是正经人学的事情。比如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苦读《阴符》;张良从黄石公那里得到并学习《太公兵法》;刘伯温学习《六甲天书》和《奇门遁甲》。话又说回来,哪一个正常的和尚会拜道士为师呢?
前文提过事实上,他本就不甘心做一个“正常人”。
他。登山,则必达绝顶;击水,则随江入海。做谋士就要让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可与孔明、张良并肩的超一流谋臣。
做,就要做最厉害的。即便为此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后来公元1375年即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1380年,经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右善世宗泐推荐,入天界寺,谋一僧职。
公元1382年即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最爱大脚马皇后病逝,也是朱棣法统上的嫡母。明太祖伤心之余马上下旨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有一次,这个少年和尚正在嵩山寺游历,路上遇到了明代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见这小和尚吓了一跳,相士袁珙见到他说:
“这是哪来的奇异僧人!三角眼,形态如同病虎,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这类的人,将来一定是位大人物啊!”语出《明史·姚广孝传》。
前文说过,袁珙相士说他是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刘秉忠是什么人?元朝开国元勋,元帝国的设计师、曾规划了北京城。而后来老和尚也负责了迁都北京事宜,并一手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
按说佛门弟子应该慈悲为怀,听别人说自己喜欢杀戮,早就跟你开撕。可是这和尚听了居然哈哈大笑,喜不自胜。可见这和尚还真就是个危险分子,心里装的不仅有佛祖,更有许多的血腥。
他,是要站在高山之巅,以天下为棋盘,以王侯为棋子的男人。
他的法号叫做道衍,后来明成祖朱棣赐给他另一个俗家名字——姚广孝,人赠外号“谋僧”,又叫他“黑衣宰相”。众所周知是他一手帮助朱棣策划了“靖难之役”
如今老和尚靖难建功,要知道帮朱棣谋的帝位,就是犹如文王的姜子牙一般的人物。如果不是大明有铁律异姓不得封王的话,朱棣恐怕要封他一个王当当,朱棣本来是希望他还俗在朝为官的,还赏赐千金美女给他,老和尚都不为所动。
每天都是穿上官服,过午门进奉天门去到奉天殿上朝议事。下了朝又脱下朝服穿上僧衣袈裟回到寺院打坐念经。
有一年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在外人眼里是一个十足的怪人和蛊惑番王起兵造反阴险恶毒的坏人,可是在朱棣这么一个极度孤独缺乏内心安宁的铁血帝王的眼里,姚广孝是最可以信任的人。
洪武年间,姚广孝途径北固山,赋诗缅怀古贤,抒发志向。诗云: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僧人宗泐听后说:“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
与其说朱棣与姚广孝的相处是心心相惜志趣相投,还不如直白的说是阴谋家与野心家的相遇,如鱼得水那真是一拍即合。
前文有说公元1382年即洪武十五年,跟随朱元璋一生最爱的女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这也许是道衍和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当时担任僧录司左善事的宗泐举荐了他,而他由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燕王朱棣。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道衍与朱棣见面后相谈甚欢,这两个不凡的男人已经相遇,一番大事业已经在冥冥中注定了。这一年,道衍48岁,他已经熬的够久了,一肚子智谋憋得没处发泄。燕王朱棣挑选随侍僧人,经过道衍和尚的时候,道衍马上说了句话,立刻吸引了朱棣的注意力。
“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追随您。
燕王没有料到有和尚会这样,问道:“为何要追随我?”
“贫僧有大礼相送。”
“哦?”尚属于年轻的燕王更好奇了,一个和尚能有什么礼物可拿来送给他这位王爷呢?
“贫僧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
朱棣脸上变色,低声问道:“你到底是何人?想找死么?”
道衍把不便说的话玩了个文字游戏。“王”字头上扣个“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会意。
道衍把不便说的话玩了个文字游戏。“王”字头上扣个“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会意。道衍面对朱棣的斥责笑而不答,开始自顾自的打坐。他太了解燕王这种人了,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怎么可能没野心?果然,不一会儿,朱棣自己就找了回来。“跟我来。”事实证明,野心家的朋友也只会是阴谋家。不久后,道衍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如果他真的老老实实做主持,日后可能就不会发生那场战争了。偏偏道衍这个住持并不满足于每天青灯古佛、木鱼念经。他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旁人都要退避。谈的自然是朝堂大事。
朱棣需要道衍这样的谋士来帮助他,因为虽然贵为燕王,但接近权力中心的他处境并不安稳。
若是天要你当皇帝,管民心作何?
前文说过尤其在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给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上台后,为了集中自己的皇权,听从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可是,要知道,削藩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棘手的大事。
之前,西汉初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削藩策》,要将刘邦当年分封给诸侯王的领地收归中央,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皇位都不稳了,不得不腰斩晁错。之后,清代有康熙削三藩,惹得平西王吴三桂举兵造反,半壁江山沦陷,大清险些被推翻。
但年轻的朱允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他上台一个月,龙椅都还没坐热乎,就开始动手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贬为庶人,其中湘王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不堪受辱,举家自焚而死。建文帝并不在乎,他只是想巩固自己的权力。满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他的胸膛中膨胀起来。一切都那么顺利,看起来似乎还会一直顺利下去……
但他低估了自己另一个其实实力最强的叔叔朱棣,更没想到在叔叔背后有着一个智谋无双的和尚。
其他藩王被削后,燕王朱棣唇亡齿寒。为了躲避朱允炆的注意力,采用了装疯等方式。唯独与姚广孝相处之时卸下了伪装,有一天看着窗外的冬日景色出了神,随口吟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广孝马上接了下联:“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犹豫不决,说:“此时民心都在朝廷那边,我能怎么办呢?”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我只知道上天要让你做皇帝,管它所谓的民心作何?
道衍又让当年给自己看过相的袁珙和占卜奇才金忠前来,为朱棣预测吉凶。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要向皇位进军。
道衍需要一个乱世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没有乱世,他就要创造一个!这就是道衍和尚的志向。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道衍和尚的力劝,朱棣也许就会在所谓的“民心”面前屈膝,将自己的藩国交出,而沦落为一个不知名的皇亲国戚,何来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公元1399年6月,燕王府的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属,幸亏都指挥张信向他偷偷报了信。
事到临头,已经没有退路,反!
朱棣决意立刻起兵,这时,忽然风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来,砸得粉碎。碎瓦,历来都是不祥之兆。朱棣大惊失色,难道天意注定他起兵必败么?要知道在古代封建迷信思想可是非常重的此时,又是道衍出来为朱棣定心。他说:“这是大吉之兆啊,此乃飞龙在天,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
民心阻碍朱棣起兵的时候他不管民心只管天道,如今天意不祥,他又生生把凶兆解释成大吉之兆。管他呢,反正就是要造反。
心一旦有了方向,整个世界都要为他让路。这也许是成大事者的相通之处。
在道衍和尚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而道衍则负责留守北平大本营,辅佐世子朱高炽。这年十月,朱棣带兵攻下大宁城,而朝廷的南军主帅李景隆则趁机攻打北平。道衍指挥将士守城,丝毫不乱。又在夜里用绳子将军中勇士从城墙系到城外,与朱棣派回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朝廷军队,斩首无数。
然而,尽管陆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造反三年后,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而朱允炆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当时朱棣的军队正在攻打济南,可苦战那么长时间,都打不下来。
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落于下风。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朱棣的燕军势必被朝庭围困剿灭。当不上皇帝倒是次要,能活命就算老天保佑了。这可咋整?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关键时刻终于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