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假朕一生十月为帝
朱高炽的皇帝生涯是短暂的,在历史上都是算短暂的。
他这么短的在位时间,可是在明朝,乃至于中国所有的皇帝的成就中,排的上名次。
父亲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起兵造反,打起了“靖国难清君侧”的大旗,一路虽说势如破竹,但是军队有限,不能有效的控制所得的城市,往往攻陷一城,顺利进军,又被朝廷的军队夺了回去。
遥想当年燕京城下,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旌旗蔽天、战鼓如雷,赤红一片压城城欲摧。朙字大旗遮天盖地,大小诸般攻城器械整齐待发。
平日里好与读书人交往,一副儒生打扮的世子朱高炽,箭法还不错的他,不顾自己肥胖多病的的身体,提起利剑登上城头与守军老百姓共存亡。当年皇爷爷御赐的莽纹鱼鳞铠重新上身。
一时间军民皆拼死抵抗,当时正值隆冬,相传朱高炽下令让军士百姓把水倒在往城墙上倒,整个城瞬间皆成冰城。
这位后来的一代千古仁君,当世子的时候死守北平城,用一万残兵百姓守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拼死攻城。成功的支持了父亲朱棣“奉天靖难”攻入南京夺得皇位。
当了太子之后,先后六次监国,每当朱棣外出打仗,他就被任命为建国,耐代行皇帝职权处理国家政务。兢兢业业熬过了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直到朱棣五征归途,榆木川老营龙御归天。
“臣闻,父死,三年不改其志为孝!”
御史曾在朝堂金殿之上,大声顶撞洪熙皇帝,言外之意斥责朱高煦是逆子,老皇帝刚蹬腿他就急不可待的改了父皇朱棣的国策。
“爹,儿臣未能尽孝。可是儿臣所为皆是为了大明。”
时间回溯到洪熙皇帝刚刚登基开始,他的皇帝生涯且刚刚开始。
问题来了朱高炽这十个月的皇帝命,怎么为儿子朱瞻基铺平了道路让二位叔叔的兵强马壮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的呢?
洪熙皇帝刚刚登基,朱瞻基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住在原来的东宫。
原本的太孙妃胡氏、太孙嫔孙氏被重新册立为太子妃、太子嫔。
“儿阿。父皇自知时日无多,想你爷爷在位的时候,我这二十多年的太子当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今即位,你居功至伟。为父心里知道,只是你二叔三叔现在在山东虽然手里有兵,但是大明社稷稳定是第一位的,当年靖难死了太多人了。”
朱瞻基跪在父亲床前一脸桀骜不驯,回答道。
“二位叔叔造反起迟早的事情。现在不如快刀斩乱麻,朝廷大兵一到灭了叛逆。从此以后海内升平。父皇千秋万岁,社稷稳固之功德彪炳史册。儿臣愿领军戡乱。”
“糊涂哇!你!大明朝还经得起你这么折腾吗?太子爷!这江山还不是你的!”
朱高炽被气得不停的咳嗽,要知道就算在这皇城禁宫里,汉王和赵王的眼线都是无处不在的。
汉王的金豆子收买的人心可是不少,效忠于他们的内侍多了去了。
为什么不清理掉?新皇登基就急不可耐的诛杀官宦,导致官宦勾结外地番王起兵造反的例子不就刚刚发生不久吗?建文叔叔的例子可还摆在那里呢。
血气方刚宁折勿弯的年轻朱瞻基可顾不了那么多,发的毒誓不杀叔叔善待他们的诺言,在巩固皇权加强权威,特别是父皇龙御归天之后自己登基之后的皇帝权威显得稚嫩又急不可待。
“这一仗!我一定要打!”
卧床的洪熙皇帝愕然,但是也是在他意料之中。
皇帝黯然的挥了挥手,仿佛全身力气都被抽干了一般说道:
“宣旨吧”
一道圣旨,朱瞻基被贬到南京旧都读书。
陪都南京,朱瞻基无可奈何的被父亲贬谪在旧宫城读书。
提一下,南京当时被当做陪都,有一套与北京一样的备份六部,官员一般都是剥夺了实权,或者是皇恩过来养老,又或者是新进的官员被打发过来熟悉国家政务,官职如旧,一样拿朝廷俸禄,等于是大明朝留在南方的一套备份系统。
朱瞻基随着带路的官员来到一间布满灰尘藏着从大明开国太祖高皇帝到他爷爷朱棣时期的所有官员的奏报和皇帝的批示,包裹军事、河政、农业、文化、教育、刑罚、建设、戍边等等所有大明开国一来的最高决策的原始底档。
平时这个上锁的门是不开的,也不肯让人进去打扫,这里有着大明立国以来的最核心的机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历代皇帝的决策朱批。
这次太子过来,皇帝特旨,允许这位帝国未来的诸君阅读。
朱瞻基随手拿起一册,上面的灰尘怕不是有一寸厚,吹掸开来灰尘弥漫。
“父皇让我读那些呀?”
“全读”
陪同的官员一脸恭敬的侍奉着,他是明白人,太子不存在失势一说,失了势的太子皇帝会让他来读这些先皇治国的奏折朱批?
“知道了,你去吧。有事我会叫你,对了。让下面人给我弄点酒菜来。”
那官员应下,毕恭毕敬的退了出去。
夜里,灯火下,朱瞻基读着爷爷朱棣治国的朱批。
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佩服爷爷治理国家的不易。孙子兵法里说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个道理他从小就读过,但是被权谋和皇帝的宝座蒙蔽了眼睛,杀害亲叔叔的罪名无论如何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污名,朱瞻基是立志要做一个堪比唐太宗胜过汉武帝的伟大帝王的,这一关对于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逼不得已杀了他的太子哥哥李建成从而当了皇帝,而汉武帝晚年则是因为巫蛊之祸错杀了太子,晚年发布了《轮台罪己召》,千古昏君和万世明君其实就在一念之间。
心魔不除,总有一天会酿成难以估计的后果。
朱瞻基在昏暗的灯光下,恍恍惚惚的酒影里,真心悔过了吗?对于父皇,对于二叔三叔,他的心里到底是如何想的?今天的人无从得知,但是故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他这么短的在位时间,可是在明朝,乃至于中国所有的皇帝的成就中,排的上名次。
父亲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起兵造反,打起了“靖国难清君侧”的大旗,一路虽说势如破竹,但是军队有限,不能有效的控制所得的城市,往往攻陷一城,顺利进军,又被朝廷的军队夺了回去。
遥想当年燕京城下,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旌旗蔽天、战鼓如雷,赤红一片压城城欲摧。朙字大旗遮天盖地,大小诸般攻城器械整齐待发。
平日里好与读书人交往,一副儒生打扮的世子朱高炽,箭法还不错的他,不顾自己肥胖多病的的身体,提起利剑登上城头与守军老百姓共存亡。当年皇爷爷御赐的莽纹鱼鳞铠重新上身。
一时间军民皆拼死抵抗,当时正值隆冬,相传朱高炽下令让军士百姓把水倒在往城墙上倒,整个城瞬间皆成冰城。
这位后来的一代千古仁君,当世子的时候死守北平城,用一万残兵百姓守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拼死攻城。成功的支持了父亲朱棣“奉天靖难”攻入南京夺得皇位。
当了太子之后,先后六次监国,每当朱棣外出打仗,他就被任命为建国,耐代行皇帝职权处理国家政务。兢兢业业熬过了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直到朱棣五征归途,榆木川老营龙御归天。
“臣闻,父死,三年不改其志为孝!”
御史曾在朝堂金殿之上,大声顶撞洪熙皇帝,言外之意斥责朱高煦是逆子,老皇帝刚蹬腿他就急不可待的改了父皇朱棣的国策。
“爹,儿臣未能尽孝。可是儿臣所为皆是为了大明。”
时间回溯到洪熙皇帝刚刚登基开始,他的皇帝生涯且刚刚开始。
问题来了朱高炽这十个月的皇帝命,怎么为儿子朱瞻基铺平了道路让二位叔叔的兵强马壮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的呢?
洪熙皇帝刚刚登基,朱瞻基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住在原来的东宫。
原本的太孙妃胡氏、太孙嫔孙氏被重新册立为太子妃、太子嫔。
“儿阿。父皇自知时日无多,想你爷爷在位的时候,我这二十多年的太子当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今即位,你居功至伟。为父心里知道,只是你二叔三叔现在在山东虽然手里有兵,但是大明社稷稳定是第一位的,当年靖难死了太多人了。”
朱瞻基跪在父亲床前一脸桀骜不驯,回答道。
“二位叔叔造反起迟早的事情。现在不如快刀斩乱麻,朝廷大兵一到灭了叛逆。从此以后海内升平。父皇千秋万岁,社稷稳固之功德彪炳史册。儿臣愿领军戡乱。”
“糊涂哇!你!大明朝还经得起你这么折腾吗?太子爷!这江山还不是你的!”
朱高炽被气得不停的咳嗽,要知道就算在这皇城禁宫里,汉王和赵王的眼线都是无处不在的。
汉王的金豆子收买的人心可是不少,效忠于他们的内侍多了去了。
为什么不清理掉?新皇登基就急不可耐的诛杀官宦,导致官宦勾结外地番王起兵造反的例子不就刚刚发生不久吗?建文叔叔的例子可还摆在那里呢。
血气方刚宁折勿弯的年轻朱瞻基可顾不了那么多,发的毒誓不杀叔叔善待他们的诺言,在巩固皇权加强权威,特别是父皇龙御归天之后自己登基之后的皇帝权威显得稚嫩又急不可待。
“这一仗!我一定要打!”
卧床的洪熙皇帝愕然,但是也是在他意料之中。
皇帝黯然的挥了挥手,仿佛全身力气都被抽干了一般说道:
“宣旨吧”
一道圣旨,朱瞻基被贬到南京旧都读书。
陪都南京,朱瞻基无可奈何的被父亲贬谪在旧宫城读书。
提一下,南京当时被当做陪都,有一套与北京一样的备份六部,官员一般都是剥夺了实权,或者是皇恩过来养老,又或者是新进的官员被打发过来熟悉国家政务,官职如旧,一样拿朝廷俸禄,等于是大明朝留在南方的一套备份系统。
朱瞻基随着带路的官员来到一间布满灰尘藏着从大明开国太祖高皇帝到他爷爷朱棣时期的所有官员的奏报和皇帝的批示,包裹军事、河政、农业、文化、教育、刑罚、建设、戍边等等所有大明开国一来的最高决策的原始底档。
平时这个上锁的门是不开的,也不肯让人进去打扫,这里有着大明立国以来的最核心的机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历代皇帝的决策朱批。
这次太子过来,皇帝特旨,允许这位帝国未来的诸君阅读。
朱瞻基随手拿起一册,上面的灰尘怕不是有一寸厚,吹掸开来灰尘弥漫。
“父皇让我读那些呀?”
“全读”
陪同的官员一脸恭敬的侍奉着,他是明白人,太子不存在失势一说,失了势的太子皇帝会让他来读这些先皇治国的奏折朱批?
“知道了,你去吧。有事我会叫你,对了。让下面人给我弄点酒菜来。”
那官员应下,毕恭毕敬的退了出去。
夜里,灯火下,朱瞻基读着爷爷朱棣治国的朱批。
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佩服爷爷治理国家的不易。孙子兵法里说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个道理他从小就读过,但是被权谋和皇帝的宝座蒙蔽了眼睛,杀害亲叔叔的罪名无论如何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污名,朱瞻基是立志要做一个堪比唐太宗胜过汉武帝的伟大帝王的,这一关对于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逼不得已杀了他的太子哥哥李建成从而当了皇帝,而汉武帝晚年则是因为巫蛊之祸错杀了太子,晚年发布了《轮台罪己召》,千古昏君和万世明君其实就在一念之间。
心魔不除,总有一天会酿成难以估计的后果。
朱瞻基在昏暗的灯光下,恍恍惚惚的酒影里,真心悔过了吗?对于父皇,对于二叔三叔,他的心里到底是如何想的?今天的人无从得知,但是故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