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简单回首朱高炽的一生,他是明太宗、嘉靖朝改尊为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
明朝第四位皇帝,永乐皇帝自第五次征漠北途中突然驾崩榆木川军中,坐镇顺天府的太子朱高炽,在大行皇帝灵柩回京之后,主持发丧灵前即位;于公元1425年登基称帝正式改元洪熙元年。
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正使被册立为皇太子。
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前文说到,皇帝看似是一怒之下把儿子弄到南京去读书,说得不好听就是这个太子失势了,借此向他二叔三叔示弱,你看大哥我把宝贝儿子打发到南京去了,你们可以消停点了吧。
其实不然,他二叔三叔闹得更欢了,皇帝无能且多病,你看这又太子不堪大用,汉王当为天子!手动兑现老爹的“空头支票”。
为什么要把儿子弄到南京去读书?
其实当朱瞻基认真的读过爷爷朱棣,太爷爷朱元璋处理国事的奏折批示以后,他心里大致明白了一些,又有些不明白。
孙子兵法里说上兵罚谋,仁义道德治国,外儒内法的真谛是什么。也就是今天的人说的大格局思想层面的全面考虑,朱瞻基心里那道心魔—对于权利和权谋的迫切,无从窥测。
这就是读最近的距离读史书,天下也只有他这个皇太子才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大明朝的统治核心,越读朱瞻基那颗心就越被触动。
要知道,在古代读历史,是帝王贵胄王孙公子们的必修课。而读书人天下士子们读的历史其实有很多都是删节版的,无他。历史学了,是拿来用的。
一代伟人读书的时候,就是把书读到一个关键节点的时候把书合上,然后在心里盘算自己如果是他,是李世明,是朱元璋,是爱新觉罗玄烨,是孙中山,是袁世凯,是黎元洪会怎么做。然后在翻开书来,看后面的内容。
古代的帝王之家,就是这么教育子孙,教育接班人来治理国家的。
现在朱瞻基看的就是永乐朝,父亲是如何帮爷爷治理国家的,“仁德”与“杀伐”、“阴谋”与“阳谋”是怎么在权术势,在仁义礼智信五维之间转换治理国家驾驭天下的。
阴谋诡计成不了事,即使成了事也无法立千秋之功,史笔如铁会怎么记?千秋后人会怎么想?这都是现在朱瞻基被父亲太子22年的监国六次的原始资料,爷爷的丰功伟业有父亲一半的功劳。
正是当时,陪都南京紫禁城,夜已深。宫人们,提灯缓步而行。
突然一名太监急着过来禀报,内阁大臣杨士奇杨阁老求见,说是有急事。
朱瞻基心里咯噔一下,意识到了情况可能不对,连鞋都来不及穿鞋,跣足急行上前问询。
赶忙招呼杨士奇座下说话,也没招待他吃喝桌上的酒菜。
杨士奇连夜赶来,其实也就是为了一句话:“皇帝快不行了,太医说大限之日就在近日了。”
太子朱瞻基如同被雷劈一般,楞在哪里,赶紧着就大喊让人备马。他要赶回去见父皇,召集全国名医为父皇续命。
大喊道:“那些御医院的庸医都是干什么吃的?朝廷拿俸禄养着他们,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该杀!该杀!”
杨士奇即刻挡住了朱瞻基,半掩带着哭腔说:“皇上有旨意给你,让你无论如何不能回去见他,你有什么话就赶紧写折子快马递上去吧。”
朱瞻基愕然,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急忙一扫桌面上本来在看的折子,提起笔来字字句句工工整整的写,烛光下:
“皇帝陛下父亲大人台前拜上,儿臣朱瞻基泣泪叩问皇帝陛下父亲大人圣安………”
写罢,恭恭敬敬的把折子高高的贡起,仿佛那个胖胖的慈父就在眼前,穿着明黄黄的龙袍安详和气的笑着,怀里抱着他的“白毛阁大学士”,安然若素。
行三拜九叩大礼,恭敬的递给杨士奇,快马送至北京城。
皇帝一口气不落,就是在等太子的消息。
众人围跪在皇帝卧榻前,低声抽泣,她们知道这个和气的,从来不曾打骂责怪过宫人的主子,大限就在近前了。
人们哭皇帝,也是哭自己,他们不知道新主子会不会如老主子那好般对她们好。人嘛,就是这样,说感恩也对,说自私似乎也没什么毛病。宫人们怀念仁德的君主,并且表示出不舍,这本身就是皇帝的恩泽与这短暂但是辉煌一生对他最好的注脚了。
德从来不是说在嘴上的,一生只换一声好,这一生好,千载之下后世称为仁宗皇帝的朱高炽他当得起。
“信……”
皇后趴在皇帝嘴巴前,模糊的听到皇帝嘴里说出来这个模糊的字。她心里明白,皇帝这是等儿子的信。
“孩子他爹,你可要好好的,好不容易熬到头了,你可不能,快宣御医!”
张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生母,此事已经是强忍泪水,在歇斯底里的边缘。
皇帝用尽了很大的努力,把手搭在了张皇后的手上,轻微的摆动,意思是他已经药石无灵了,不要再耗空费钱财。
“信……”
皇帝只是无力的艰难的吐出这一个字,眼神直勾勾的盯着窗幔的顶上,似乎要把时间空间看透,他在期盼着大限之前,儿子能明白他的一番苦心。
仁德,从来就不是嘴上说出来的。
被尊重,也不是权利可以强制要求人心的。
皇帝短暂的一生,很快就要走到尽头。
“儿子的信!”“儿子的信来了!”
张皇后一把拿过太监急匆匆递上来的信件,一时间泣不成声。
“儿臣朱瞻基…………儿臣自觉自蒙皇爷爷永乐皇帝陛下册封太孙以来,离乱谋近,离正道远…………”
听完儿子的家信,仁宗皇帝含笑而终……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五月,终年48岁。
朱高炽的相对短暂的帝王一生走完了,庙号仁宗,后世上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明朝第四位皇帝,永乐皇帝自第五次征漠北途中突然驾崩榆木川军中,坐镇顺天府的太子朱高炽,在大行皇帝灵柩回京之后,主持发丧灵前即位;于公元1425年登基称帝正式改元洪熙元年。
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正使被册立为皇太子。
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前文说到,皇帝看似是一怒之下把儿子弄到南京去读书,说得不好听就是这个太子失势了,借此向他二叔三叔示弱,你看大哥我把宝贝儿子打发到南京去了,你们可以消停点了吧。
其实不然,他二叔三叔闹得更欢了,皇帝无能且多病,你看这又太子不堪大用,汉王当为天子!手动兑现老爹的“空头支票”。
为什么要把儿子弄到南京去读书?
其实当朱瞻基认真的读过爷爷朱棣,太爷爷朱元璋处理国事的奏折批示以后,他心里大致明白了一些,又有些不明白。
孙子兵法里说上兵罚谋,仁义道德治国,外儒内法的真谛是什么。也就是今天的人说的大格局思想层面的全面考虑,朱瞻基心里那道心魔—对于权利和权谋的迫切,无从窥测。
这就是读最近的距离读史书,天下也只有他这个皇太子才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大明朝的统治核心,越读朱瞻基那颗心就越被触动。
要知道,在古代读历史,是帝王贵胄王孙公子们的必修课。而读书人天下士子们读的历史其实有很多都是删节版的,无他。历史学了,是拿来用的。
一代伟人读书的时候,就是把书读到一个关键节点的时候把书合上,然后在心里盘算自己如果是他,是李世明,是朱元璋,是爱新觉罗玄烨,是孙中山,是袁世凯,是黎元洪会怎么做。然后在翻开书来,看后面的内容。
古代的帝王之家,就是这么教育子孙,教育接班人来治理国家的。
现在朱瞻基看的就是永乐朝,父亲是如何帮爷爷治理国家的,“仁德”与“杀伐”、“阴谋”与“阳谋”是怎么在权术势,在仁义礼智信五维之间转换治理国家驾驭天下的。
阴谋诡计成不了事,即使成了事也无法立千秋之功,史笔如铁会怎么记?千秋后人会怎么想?这都是现在朱瞻基被父亲太子22年的监国六次的原始资料,爷爷的丰功伟业有父亲一半的功劳。
正是当时,陪都南京紫禁城,夜已深。宫人们,提灯缓步而行。
突然一名太监急着过来禀报,内阁大臣杨士奇杨阁老求见,说是有急事。
朱瞻基心里咯噔一下,意识到了情况可能不对,连鞋都来不及穿鞋,跣足急行上前问询。
赶忙招呼杨士奇座下说话,也没招待他吃喝桌上的酒菜。
杨士奇连夜赶来,其实也就是为了一句话:“皇帝快不行了,太医说大限之日就在近日了。”
太子朱瞻基如同被雷劈一般,楞在哪里,赶紧着就大喊让人备马。他要赶回去见父皇,召集全国名医为父皇续命。
大喊道:“那些御医院的庸医都是干什么吃的?朝廷拿俸禄养着他们,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该杀!该杀!”
杨士奇即刻挡住了朱瞻基,半掩带着哭腔说:“皇上有旨意给你,让你无论如何不能回去见他,你有什么话就赶紧写折子快马递上去吧。”
朱瞻基愕然,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急忙一扫桌面上本来在看的折子,提起笔来字字句句工工整整的写,烛光下:
“皇帝陛下父亲大人台前拜上,儿臣朱瞻基泣泪叩问皇帝陛下父亲大人圣安………”
写罢,恭恭敬敬的把折子高高的贡起,仿佛那个胖胖的慈父就在眼前,穿着明黄黄的龙袍安详和气的笑着,怀里抱着他的“白毛阁大学士”,安然若素。
行三拜九叩大礼,恭敬的递给杨士奇,快马送至北京城。
皇帝一口气不落,就是在等太子的消息。
众人围跪在皇帝卧榻前,低声抽泣,她们知道这个和气的,从来不曾打骂责怪过宫人的主子,大限就在近前了。
人们哭皇帝,也是哭自己,他们不知道新主子会不会如老主子那好般对她们好。人嘛,就是这样,说感恩也对,说自私似乎也没什么毛病。宫人们怀念仁德的君主,并且表示出不舍,这本身就是皇帝的恩泽与这短暂但是辉煌一生对他最好的注脚了。
德从来不是说在嘴上的,一生只换一声好,这一生好,千载之下后世称为仁宗皇帝的朱高炽他当得起。
“信……”
皇后趴在皇帝嘴巴前,模糊的听到皇帝嘴里说出来这个模糊的字。她心里明白,皇帝这是等儿子的信。
“孩子他爹,你可要好好的,好不容易熬到头了,你可不能,快宣御医!”
张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生母,此事已经是强忍泪水,在歇斯底里的边缘。
皇帝用尽了很大的努力,把手搭在了张皇后的手上,轻微的摆动,意思是他已经药石无灵了,不要再耗空费钱财。
“信……”
皇帝只是无力的艰难的吐出这一个字,眼神直勾勾的盯着窗幔的顶上,似乎要把时间空间看透,他在期盼着大限之前,儿子能明白他的一番苦心。
仁德,从来就不是嘴上说出来的。
被尊重,也不是权利可以强制要求人心的。
皇帝短暂的一生,很快就要走到尽头。
“儿子的信!”“儿子的信来了!”
张皇后一把拿过太监急匆匆递上来的信件,一时间泣不成声。
“儿臣朱瞻基…………儿臣自觉自蒙皇爷爷永乐皇帝陛下册封太孙以来,离乱谋近,离正道远…………”
听完儿子的家信,仁宗皇帝含笑而终……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五月,终年48岁。
朱高炽的相对短暂的帝王一生走完了,庙号仁宗,后世上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