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汉匈对决:白登山之围
平城位于晋北,地处山间盆地。它四周群山环绕,岗峦叠起,有“万峰环列,突中一窝”之称。
刘邦来到平城,他的好运就用完了。
接下来,他要处理很多难题。
1.刘邦率领骑兵,走得太快,战线长,后勤跟不上。
2.各路援军,不能及时抵达战场。
3.上天也帮忙:天寒地冻。
4.汉军缺衣少粮。
汉军上下困难重重,却也抵挡不住刘邦战胜匈奴的信心。
援军没来,不等了。
粮草没到,不等了。
徒留平城,只会被围。不想坐以待毙,那就主动出击。
天气寒冷,没有保暖衣服,不要了。
只要有一腔热血,就能战无不胜。
刘邦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平城,往东推进七里,来到一座山,安营扎寨。
这座山,叫白登山。它不仅是汉匈大规模交战的起点,同时,也是刘邦改变战略部署的起点。
就这样,刘邦和冒顿,即将相遇。一个兼并草原其他部落,一代枭雄。另一个是反秦灭楚,大汉皇帝。
白登山,将会是两位雄主相遇。他们终究会被载入史册,留名后世。
对于刘邦离开平城,有两种观点。
1.好大喜功。
这个观点是贬低刘邦的。说他四仗战胜匈奴,整个人就飘了。
对外战略,实行主动进攻,且听不进去刘敬等人意见。
不顾天寒地冻,也不管汉军将士缺衣少粮,离开坚固要塞,驻扎在白登山。
2.吸引匈奴主力。
这个观点,是赞扬刘邦实行的战略。
刘邦提前抵达平城,战线拉太长。没有援军,没有过冬的粮食和衣服。徒守平城,只会被冒顿围杀。刘邦驻扎在白登山,可以与平城互为犄角,相互支援。
虽然刘邦驻扎在平城的真实原因,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太史公认为是贪兵冒进。
也许是刘邦赢得太快,收集错误情报,低估了匈奴的实力。
或许是刘邦的大战略,以自己为饵,吸引匈奴主力,并为援军到来,合围匈奴争取时间。
总之,刘邦做出驻扎在白登山这个决定,将自己置身险地,差点送了性命。
接下来,看一下汉匈对决:白登山之战。
来看一下,白登山之战的基本信息。
时间: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冬。
交战双方:汉与匈奴。
主角:大汉皇帝刘邦与匈奴单于冒顿。
兵力:汉军五万,匈奴四十万。
刘邦驻扎在白登山,人困马乏,就安营扎寨,睡了一觉。一觉醒来,站在山顶看到壮观的一幕。
漫山遍野都是匈奴人,将汉军围困在白登山。
匈奴人兵精将足,马匹彪悍。
《匈奴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当时,汉朝初建,良马匮乏,能够找到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都很困难。
而,匈奴却能找到数万匹相同的骏马。
匈奴宝马良驹数不胜数,还有精兵强将,其武器装备也不弱。
看到这一幕现象,刘邦得出一个结论:匈奴很强大。
此时,刘邦有了第一个反应:他太大意了,将会有场恶战。
随后,刘邦有了第二个反应:死战。
若不与匈奴死磕到底,等到援军到来,他命休矣。
刘邦不擅长打进攻战,但,他擅长打防守战。尤其是与项羽在成皋-荥阳一线,僵持了数年。
如果说项羽是擅长主动进攻型。刘邦就是善于防守。毕竟,刘邦能够抵挡住项羽的攻势,其军事能力还是有的。
刘邦历经诸侯反秦、楚汉争霸、平定叛乱,他是从战场走出来的人,不怕打仗,也敢打仗。
看着匈奴强大阵型,刘邦也没有吓得两腿发软,磕头求饶。而是做出了两个决定:固守、死战。
就这样,大汉与匈奴,刘邦与冒顿,第一次攻守开始了。
匈奴能够纵横草原,是因为有宝马良驹,骑兵战无不胜。骑兵,有长处,也有短处。
来看一下,骑兵的优势:机动性好、冲击力大、速度快、突袭能力强、高度占据优势。
再来看一下骑兵的劣势。
场地限制:适合在空间宽广,地势起伏较小,平原地带作战。不适合山地、丘陵、草泽、丛林等发动战争。
阵型不稳:骑兵以马为主,排兵列阵,比较困难。骑兵阵型参差不齐,容易被打乱。
骑兵容易失控:宝马良驹虽好,但,不受控制,容易失去控制。
当然,还与骑兵将领的个人素质有关。
刘邦驻扎在白登山,恰恰是匈奴骑兵的劣势。也可以说,刘邦占据地形优势。再加上,刘邦等人一致主张战,还具备人和。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汉匈历经怎样的攻守之战。但,通过脑补以及残存的史料记载。
这场攻守之战,定是有的。
毕竟,冒顿以计,让大汉皇帝进入陷进。冒顿调集重兵,其目的就是为了一战而胜。
眼见,胜利的果实就在眼前。冒顿不摘,就不是他的个性。
刘邦前来,也是为了肃清边患。却因为大意,没有摸清匈奴的真实情况,陷入困境。不战,就会被俘,甚至会被杀。
如今,刘邦被匈奴围困,守不住,他建立的汉家天下,就危险啦。
一个势在必攻,另一个势在必守。
一个攻不破,就抓不到大汉皇帝,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胜利果实。另一个守不住,就会被抓,汉家天下危矣。
所以,这场汉匈对决,首战胜负,对双方都很重要。
剧情就应该是这样的。
冒顿策马扬鞭,指着白登山,来一场即兴演讲,激发草原勇士奋战。
他的话语,要有以下的中心思想。
他们的目标:大汉皇帝。
他们兴师动众,来到这里的目的:抓大汉皇帝。
抓到大汉皇帝,有什么意义:取他们的财富。
所以,冒顿会这样说。
大汉皇帝就在山上,抓到他,我们就等于得到了聚宝盆。汉家天下的财富、美女,我们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草原民族将会入住中原,凌驾在他们之上。
赵武灵王、秦始皇欺压我们草原民族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将由我带领诸位,重整雄风。
我,不仅要成为草原上的单于,还要欺压中原诸侯。
冒顿即兴演讲之后,下达了一个命令:进攻。
面对匈奴重兵围困,刘邦也要发表即兴演讲,他会说什么呢?
首先,刘邦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他是汉军最高统帅,他若一乱,三军必败。
所以,刘邦要干第一件事:稳定军心。
其次,刘邦话中的语气,要充满坚定,激发将士奋战的勇气,以及告诉他们此战必胜的信念。
第三,刘邦告诉汉军将士,他们不是孤军奋战,有强大的援军。
最后,刘邦要给汉军将士一个期限,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
简单说,刘邦即兴演讲,告诉汉军将士。
我们战无不胜,能赢。
赢后,我将会对你们增加赏赐,衣食无忧。
随后,刘邦下达一个命令:战。
匈奴骑兵虽众,但,白登山地形发挥不出他们的优势。相反,汉军虽小,倚靠地形优势,能够最大化抵挡匈奴。
首次作战,双方都付出沉重的代价。
此战,有一个结果:冒顿没有攻破汉军防线,刘邦守住了阵地。
冒顿针对汉军的劣势,比如天气寒冷,缺衣少粮。
冒顿不在进攻,选择了新的战术:围困。
刘邦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天气恶劣。
他不仅要与匈奴斗,还要与天战。
史料记载了,当时天气恶劣情况: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史料没有记载,刘邦是如何解决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他又是如何解决士兵饥寒?
他是如何凝聚汉军士气?
但,太史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答案:刘邦被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从这个数字,可以得出一点:刘邦个人魅力不错,是干大事的性格。他不仅凝聚汉军将士战胜匈奴的信心,守住阵地。还克服种种困难,坚守了七天七夜。
正是,这七天七夜,成为扭转战局最关键的地方。进而,也成为汉匈议和,刘邦突围埋下伏笔。
汉匈对战,进入相持。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进而,也助刘邦白登山脱困。
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秦末汉初被誉为第一阴谋家的美男子:陈平。
刘邦来到平城,他的好运就用完了。
接下来,他要处理很多难题。
1.刘邦率领骑兵,走得太快,战线长,后勤跟不上。
2.各路援军,不能及时抵达战场。
3.上天也帮忙:天寒地冻。
4.汉军缺衣少粮。
汉军上下困难重重,却也抵挡不住刘邦战胜匈奴的信心。
援军没来,不等了。
粮草没到,不等了。
徒留平城,只会被围。不想坐以待毙,那就主动出击。
天气寒冷,没有保暖衣服,不要了。
只要有一腔热血,就能战无不胜。
刘邦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平城,往东推进七里,来到一座山,安营扎寨。
这座山,叫白登山。它不仅是汉匈大规模交战的起点,同时,也是刘邦改变战略部署的起点。
就这样,刘邦和冒顿,即将相遇。一个兼并草原其他部落,一代枭雄。另一个是反秦灭楚,大汉皇帝。
白登山,将会是两位雄主相遇。他们终究会被载入史册,留名后世。
对于刘邦离开平城,有两种观点。
1.好大喜功。
这个观点是贬低刘邦的。说他四仗战胜匈奴,整个人就飘了。
对外战略,实行主动进攻,且听不进去刘敬等人意见。
不顾天寒地冻,也不管汉军将士缺衣少粮,离开坚固要塞,驻扎在白登山。
2.吸引匈奴主力。
这个观点,是赞扬刘邦实行的战略。
刘邦提前抵达平城,战线拉太长。没有援军,没有过冬的粮食和衣服。徒守平城,只会被冒顿围杀。刘邦驻扎在白登山,可以与平城互为犄角,相互支援。
虽然刘邦驻扎在平城的真实原因,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太史公认为是贪兵冒进。
也许是刘邦赢得太快,收集错误情报,低估了匈奴的实力。
或许是刘邦的大战略,以自己为饵,吸引匈奴主力,并为援军到来,合围匈奴争取时间。
总之,刘邦做出驻扎在白登山这个决定,将自己置身险地,差点送了性命。
接下来,看一下汉匈对决:白登山之战。
来看一下,白登山之战的基本信息。
时间: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冬。
交战双方:汉与匈奴。
主角:大汉皇帝刘邦与匈奴单于冒顿。
兵力:汉军五万,匈奴四十万。
刘邦驻扎在白登山,人困马乏,就安营扎寨,睡了一觉。一觉醒来,站在山顶看到壮观的一幕。
漫山遍野都是匈奴人,将汉军围困在白登山。
匈奴人兵精将足,马匹彪悍。
《匈奴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当时,汉朝初建,良马匮乏,能够找到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都很困难。
而,匈奴却能找到数万匹相同的骏马。
匈奴宝马良驹数不胜数,还有精兵强将,其武器装备也不弱。
看到这一幕现象,刘邦得出一个结论:匈奴很强大。
此时,刘邦有了第一个反应:他太大意了,将会有场恶战。
随后,刘邦有了第二个反应:死战。
若不与匈奴死磕到底,等到援军到来,他命休矣。
刘邦不擅长打进攻战,但,他擅长打防守战。尤其是与项羽在成皋-荥阳一线,僵持了数年。
如果说项羽是擅长主动进攻型。刘邦就是善于防守。毕竟,刘邦能够抵挡住项羽的攻势,其军事能力还是有的。
刘邦历经诸侯反秦、楚汉争霸、平定叛乱,他是从战场走出来的人,不怕打仗,也敢打仗。
看着匈奴强大阵型,刘邦也没有吓得两腿发软,磕头求饶。而是做出了两个决定:固守、死战。
就这样,大汉与匈奴,刘邦与冒顿,第一次攻守开始了。
匈奴能够纵横草原,是因为有宝马良驹,骑兵战无不胜。骑兵,有长处,也有短处。
来看一下,骑兵的优势:机动性好、冲击力大、速度快、突袭能力强、高度占据优势。
再来看一下骑兵的劣势。
场地限制:适合在空间宽广,地势起伏较小,平原地带作战。不适合山地、丘陵、草泽、丛林等发动战争。
阵型不稳:骑兵以马为主,排兵列阵,比较困难。骑兵阵型参差不齐,容易被打乱。
骑兵容易失控:宝马良驹虽好,但,不受控制,容易失去控制。
当然,还与骑兵将领的个人素质有关。
刘邦驻扎在白登山,恰恰是匈奴骑兵的劣势。也可以说,刘邦占据地形优势。再加上,刘邦等人一致主张战,还具备人和。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汉匈历经怎样的攻守之战。但,通过脑补以及残存的史料记载。
这场攻守之战,定是有的。
毕竟,冒顿以计,让大汉皇帝进入陷进。冒顿调集重兵,其目的就是为了一战而胜。
眼见,胜利的果实就在眼前。冒顿不摘,就不是他的个性。
刘邦前来,也是为了肃清边患。却因为大意,没有摸清匈奴的真实情况,陷入困境。不战,就会被俘,甚至会被杀。
如今,刘邦被匈奴围困,守不住,他建立的汉家天下,就危险啦。
一个势在必攻,另一个势在必守。
一个攻不破,就抓不到大汉皇帝,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胜利果实。另一个守不住,就会被抓,汉家天下危矣。
所以,这场汉匈对决,首战胜负,对双方都很重要。
剧情就应该是这样的。
冒顿策马扬鞭,指着白登山,来一场即兴演讲,激发草原勇士奋战。
他的话语,要有以下的中心思想。
他们的目标:大汉皇帝。
他们兴师动众,来到这里的目的:抓大汉皇帝。
抓到大汉皇帝,有什么意义:取他们的财富。
所以,冒顿会这样说。
大汉皇帝就在山上,抓到他,我们就等于得到了聚宝盆。汉家天下的财富、美女,我们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草原民族将会入住中原,凌驾在他们之上。
赵武灵王、秦始皇欺压我们草原民族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将由我带领诸位,重整雄风。
我,不仅要成为草原上的单于,还要欺压中原诸侯。
冒顿即兴演讲之后,下达了一个命令:进攻。
面对匈奴重兵围困,刘邦也要发表即兴演讲,他会说什么呢?
首先,刘邦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他是汉军最高统帅,他若一乱,三军必败。
所以,刘邦要干第一件事:稳定军心。
其次,刘邦话中的语气,要充满坚定,激发将士奋战的勇气,以及告诉他们此战必胜的信念。
第三,刘邦告诉汉军将士,他们不是孤军奋战,有强大的援军。
最后,刘邦要给汉军将士一个期限,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
简单说,刘邦即兴演讲,告诉汉军将士。
我们战无不胜,能赢。
赢后,我将会对你们增加赏赐,衣食无忧。
随后,刘邦下达一个命令:战。
匈奴骑兵虽众,但,白登山地形发挥不出他们的优势。相反,汉军虽小,倚靠地形优势,能够最大化抵挡匈奴。
首次作战,双方都付出沉重的代价。
此战,有一个结果:冒顿没有攻破汉军防线,刘邦守住了阵地。
冒顿针对汉军的劣势,比如天气寒冷,缺衣少粮。
冒顿不在进攻,选择了新的战术:围困。
刘邦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天气恶劣。
他不仅要与匈奴斗,还要与天战。
史料记载了,当时天气恶劣情况: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史料没有记载,刘邦是如何解决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他又是如何解决士兵饥寒?
他是如何凝聚汉军士气?
但,太史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答案:刘邦被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从这个数字,可以得出一点:刘邦个人魅力不错,是干大事的性格。他不仅凝聚汉军将士战胜匈奴的信心,守住阵地。还克服种种困难,坚守了七天七夜。
正是,这七天七夜,成为扭转战局最关键的地方。进而,也成为汉匈议和,刘邦突围埋下伏笔。
汉匈对战,进入相持。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进而,也助刘邦白登山脱困。
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秦末汉初被誉为第一阴谋家的美男子: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