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庚辰年正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5.酒窖酿酒未开封

    隔天一早,王耀文略作收拾,去童子营与王秉正叮嘱一番,便带两个随从,轻装赶往凤翔府。

    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是周秦发祥之地,华夏九州之一。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笛,引来吹箫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惺惺相惜,后终成眷属,双双乘凤飞去。唐时,凤翔即依此意得名。

    出得西安,王耀文一行星夜兼程,两天就赶到了柳林铺。

    柳林铺位于凤翔城西。关中平原富产高粱,镇上有清冽的柳林井水。以此为基础,这里自殷商时期就有制酒传统,至今已逾两千年。唐时,当地出产的柳林酒就已被列为贡品。北宋,苏轼曾任职凤翔,留下“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等佳句。到明王朝鼎盛时期,柳林铺酿酒业繁盛到了新高度,遍地烧坊,满城酒香。

    王耀文一行寻了一家客栈住下。饱睡一夜,简单用过早餐,就到镇上寻逛。

    眼中见到的柳林铺与传言相去甚远。整个镇子行人稀疏,大多店铺大门紧闭。尚在营业的,也是门庭空寂。镇上酒坊很多,却没见到几户有煮酒烟火,一些酒坊的院子已长满荒草。

    谪仙烧坊位于镇东头,在清冷的镇子里,是难得还有人气的烧坊。烧坊外面是高大木栅围起的院墙,偶有一两处朽坏也不见修换。从几根高大圆木支起的门下穿过,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中间是青砖砌成的通道,一边整齐码放着酒坛,另一边是一些废旧的藤条瓮。一根旗杆立于院中,巨幅蓝地白字锯齿的白边酒幡上,写着“谪仙烧坊”几个大字。午时光景,阳光灼热,没一丝风,酒幡在旗杆上耷拉着,一动不动。

    王耀文踏着青砖走到院内一排青瓦屋前。屋门半掩,不见人影。

    他轻叩门环:“有人吗?”

    “有人,要弄啥?”门吱呀一声打开一扇,一着青布长裤、白色褂子,头上包着帕子的汉子推门应答。只见他三十出头,脸色黧黑,肌肉健实。

    “买酒呢。”

    “我这不零卖”,汉子转身要走。

    “我也不零买!”

    汉子停下脚步,回头仔细打量王耀文。见其气宇轩昂,不像普通酒贩,回身把两扇门同时推开,说声“请”,将一行人迎进屋内。

    安排三人在一张八仙桌旁坐下,汉子拿出三只茶碗,拎出一只铜把陶瓷茶壶,为三人倒上茶水。

    “客人哪里来?咋挑中了我家?”

    “从东边来,被你家酒香引来的。”

    “客人懂酒?只是,我家这酒,酒好,价钱也大哦。”

    “酒要好,就不怕价大。”

    “客人既然懂酒,看看此酒如何?”汉子回身从屋内排列的众多酒坛中捧出一只,在几人面前摆上酒碗,挨排斟满。

    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在碗沿上溅起了豆大酒花。酒体清澈透明,见不到丝毫杂质。

    王耀文端起来小酌一口,干净醇厚、甘润挺爽,口感优于他在西安时品过的所有好酒。

    “先辈创立谪仙烧坊以来,一直像做人一样做酒,凡事不敢大意凑合,只求把酒做好!”在王耀文的赞美声中,汉子对自己家的酒毫不自谦。

    酿酒如做人,王耀文接掌杏花村酒楼时,父亲也曾这样教诲。但连年乱世,社会礼崩乐坏,好多做酒的也丢了做人根本。市面上,假酒、劣酒自然就多了起来。有些酒坊用霉粮坏米酿酒,有的酒坊摘酒时不再掐头去尾,更有酒坊在酒中掺水。好酒如好人,已成为乱世中的稀罕物。

    王耀文深有同感:“要酿出好酒,不光靠技艺,确实更靠人品。”汉子点头认同。

    谈得兴起,王耀文将碗里的酒一饮而尽。汉子立即拎酒坛再满上。自己也摆上一只酒碗,坐到桌前陪王耀文。

    喝酒,也聊酒。不知不觉已是日沉西山,汉子的酒坛见底,王耀文带去的两个随从也早已烂醉如泥。掌灯时分,王耀文起身作别,与汉子约好,第二天去看他家酒窖。

    半日欢饮,二人互相熟识起来。王耀文得知,汉子名叫李明道,是谪仙烧坊的掌柜。二人经历类似,李明道祖上经营烧坊,传到他跟前已有五代,历时超过百年。

    李明道告诉他,祖上创立酒坊时,因感念李白、苏轼等文人好酒,自家又姓李,所以取名“谪仙”。这个名字,也寄寓了李家祖先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希望自家酿出的美酒能够引得好酒的天人也垂涎来饮。

    在柳林铺遍地的烧坊中,谪仙烧坊规模不算最大,名声也不算最响,但贩酒人却都知道,谪仙烧坊的酒好,价钱高。

    次日一大早,王耀文用过早饭,吩咐随从在客栈待命,准备按约前往谪仙烧坊参观李明道的酒窖。

    正要起身,就听客栈外有人呼喊。

    “耀文大哥起床了吗?”是李明道的声音。

    “起了。”王耀文一边回应,一边走出客栈。他看到,李明道已赶着马车迎在门口,马车上铺着干净褥子。

    互致问候,王耀文坐上李明道的马车。穿过几条小街,马车在李明道家烧坊后院门外停下。李明道下车将马系在院门外一截枣树桩上,从怀里掏出一把锁匙,透开门上的大铜锁。

    推开院门,李明道弯腰,右手伸向王耀文说:“大哥请。”

    “不用客气。”王耀文习惯性地抖了一下衣摆,伸手拉着李明道一起跨进院门。

    后院很大,有道路与外界相连。从后院门进入,院内建筑以一条青砖小道为轴,左边临近院门处是一库房,用于堆放粮食及一些重要杂物,旁边有单独房间用于堆放曲坯。同一边靠近前院的位置是酒窖,长宽二十余丈,用厚厚的麦秆盖顶,半沉于地下,占了整个后院的二分之一还多。青砖道的另一边,进门处是一盘大石碾,石碾后有一处蒸煮粮食的灶房。灶房两头无墙,一头连着石碾,一头连着发酵窖池房。窖池房往前院方向,是蒸馏酒的场地。

    穿过后院青砖路,二人来到酒窖门口。酒窖门开在靠近烧坊前院的地方,很大,足以通过一辆大马车。在紧闭的大门上,还有一道小门。李明道打开小门上的锁,扶着王耀文的腰,让他先行。小门不足容纳两个人同时通过,王耀文也就未做客套,率先迈进了酒窖。

    光线很暗,但很是清凉。里面的地面与院子相比,落差足有一人高。

    除深入地下的空间外,酒窖上部也砌有一人多高的青砖墙。墙柱间大多数面积都被一扇扇可以启闭的气窗占据。由于是夏季,那些气窗扇都支开了。借着由气窗透进来的光线,王耀文看到,酒窖的屋顶是被几抬人字梁支撑着的。除几根安放人字梁的柱子外,整个酒窖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大空间。

    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扑鼻的酒香。窖内放置的竟然不是酒缸,而是清一色用荆条编成的大瓮。这些荆条瓮有大半个成人高矮,两三人合抱大小,外表呈土黑色。

    王耀文自幼伴酒长大,对酿酒工艺的每一个环节乃至细节早已烂熟于心。可是,用荆条编制容具储酒,他还是头一次见到。

    “这是三年的酒,这些是五年的酒……”李明道领着王耀文,沿窖中青砖过道一路介绍。王耀文压抑着心中的好奇,一声不吭地随着他在酒窖里转悠、讲酒。

    半个时辰左右,二人转完了整个酒窖,先后走了出来。

    李明道回身锁上窖门,引领王耀文到蒸酒房和窖池处参观。王耀文看到,窖池空空荡荡,设备上也已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好几年没有开锅了。”李明道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

    “为什么呢?”。

    “连年天灾人祸,粮食连养人都艰难,哪有余粮酿酒。早些年,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粮,现在是二两银子买不来一石。就算有粮,也买不起,更别说无粮可卖了。”李明道摇头叹息。

    “哦。”王耀文应着,没再往下说。

    从谪仙烧坊出来,已近午时。李明道解下马缰,邀王耀文坐上马车,打马径直往自家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