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庚辰年正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7.没高粱就酿不出好酒

    烧坊建好,人手备齐,时至处暑,到了巴蜀之域的夏收时节。

    王秉正在烧坊外贴出求购大、小麦及豌豆、高粱的告示。声明质量要求,收粮价在当地市场同品种粮食均价基础上,每石调高一成。

    收来第一批小麦和豌豆,酿酒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制酒曲。

    对酿酒人来说,要把酒做好,每个步骤都很要紧。好酒不仅需要好水、好粮,更需要好曲。制曲这一关键环节,很多酿酒师都有自己秘不示人的独门技艺。

    王秉正从父亲和干大手里学来的酿酒技艺,所用酒曲是以大、小麦为主,以豌豆为辅的麦曲。这种酒曲以麦草包裹,呈大块砖状,因此又称为大曲。王家制曲工艺,是王秉正祖上从淮安师傅那里学来,经几代人摸索总结,改良而成的。

    这种大曲,原料中小麦和大麦占比在七成,豌豆占三成。制作时先将大、小麦和豌豆润水堆积,待水湿均匀,以细磨磨碎,加水拌和,装入曲模,经过多人赤脚踩踏,入制曲室培养,再经翻晾、堆码,最后制成。

    制这种大曲,细节极其讲究,不仅用料和曲种讲究,关键在于踩踏。按王秉正家传要求,制曲全过程都必须在他本人组织和监督下进行。量料量水和拌料得有专人,曲面装入木模后,踏曲工人必须在三十人以上。每个工人踏三五脚,就转给第二人,翻一面后再踏三五脚,继续传与第三人……如此下去,经几十人踩踏,再由专人修曲,使曲块平滑,然后搬入制曲室培养。这样严密的踏曲组织系统,目的是为了使曲块紧密,让酒曲中的微生物加入曲工个体携带的微生物,使其均匀融合繁殖,确保酒曲品质。

    酒曲踩踏成型后,送入曲房,在密闭的曲房内,多种渠道自然接种的微生物开始繁殖,散发热量。温度升高加速水分蒸发,使整个曲房内温度和湿度都大幅上升。使用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制成的酒曲,酿出的酒才更香、更醇。同样的粮食,出酒也才更多。

    在柳林铺时,父辈传下来的酿酒工艺是以高粱为原料。在四川,特别是在铜牟一带,作为旱地作物,高粱的产量并不多。庄户人家偶有种植,目的也不是为收高粱,而是为获取高粱穗来扎笤帚。高粱本身,若非灾荒年月粮食短缺,很少有人食用,大都是拿来作饲料喂养牲畜。

    自开秤收粮,到王秉正做好第一批酒曲,一个多月时间,大、小麦和豌豆已库满仓实,收得的高粱却不过三五石。

    王秉正知道,很多粮食都能酿酒,西南的杂粮酒他也品尝过多次。杂粮酒那醉人的浓香是他所喜爱和向往的,但用了哪些原料?如何酿制?他心中却没谱。对他来说,要做出品质稳定的酒,用高粱更为稳妥。

    买不到高粱,成了王秉正一块心病,这自然逃不过左钧的眼睛。

    一天晚饭时,左钧拿出一壶苞谷烧跟王秉正对饮。席间左钧问起,王秉正说出了市面上收不到高粱的忧烦。

    “没高粱就酿不出好酒?要真买不到就找人种吧。”左钧随口答道。

    “好主意!目下正是高粱播种的时节,我们找人来种,秋后收获,完全赶得上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王秉正瞬间走出了困惑。他兴奋地举杯表达谢意。

    “自家的事,谢啥子谢。明天我就回家,安排家里人把用不上的旱地都种上高粱。烧坊招来的伙计,大都是本地人,你定好价钱,让他们回家,动员乡里乡亲的,都把旱地种上高粱,问题不就解决了。”

    “好!就这么干。”

    第二天回到烧坊,王秉正招来所有伙计,把左钧的主意说给了大家。他承诺,由烧坊提供种子,秋收后按黄谷价钱尽数回收。种得多的,烧坊还可按每亩地五钱银的标准,见苗付定钱。

    铜牟镇当地,除沿涪江两岸的冲积坝区外,丘陵区域田地分为两种。山丘之间低平处叫龙沟,龙沟里多是一年四季都不干的冬水田,用来种水稻。两边山丘上是旱地,一般是春种麦、豆、油菜,夏种红薯、苞谷。这些旱地作物大都不值钱,听说好种好收的烂贱高粱也能卖到黄谷价钱,当地庄户人的积极性一下就提高起来。分光王秉正收到的高粱做种不说,还想方设法找种子来扩大面积。不过三五天,王秉正就得到了几百亩种植面积的保证。

    做好一曲房的酒曲后,王秉正留下几个伙计继续收粮跟照看烧坊,把别的伙计放回家去帮助农忙。自己也细致地做起烧坊的生产准备,添置尚不齐备的用具。

    过了白露,秋收忙活渐渐松下来,天气也渐渐凉了。回家农忙的伙计依约回到烧坊,随后,乡亲们种的高粱也先后送到,数量竟超过了五百石。

    伙计们对烧坊环境做了细致清扫,王秉正还安排人用鲜活柏树枝焖烧出烟,对整个烧坊细熏一遍,采购来新鲜谷壳和烧柴等酿酒必需的辅料。

    重阳后,一切准备都已妥当。王秉正择了吉日,由左钧出面,请铜牟镇上乡老,办了台酒席,正式开锅立窖做酒。

    开业前,王秉正请左钧写下“谪仙烧坊”四个楷书大字,让匠人制成大匾,在开业当天披了红,挂在烧坊大门的门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