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之逍遥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零七章 逍遥登基

    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一夜之间死去了三个儿子,他什么话都没有说,就这么一路走着,大步流星的走向皇宫中。此时,李渊的心中只有无尽的寒冷与悲痛,却无法向任何人说明心中的这种的伤痛,唯一能够感受到他心中所想的是徐徐而来的微风。

    一路上气氛都显得异常的压抑,众人皆是沉默不语,只有坚定的步伐声不断地传来;李渊目不斜视的望着前方的皇城,他也是首次感觉到那个地方的寒冷。众位儿子为了皇位,不断地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李渊非常的恨,李家的确坐稳江山,而他却失去了三个儿子,他的心在滴血。

    纵然李渊心中悲痛万分,他都不能有丝毫表露出来,只因他是大唐的皇帝,一国之君。偌大的大唐与李家来说,李渊明显要选择前者。对于大唐的未来,身为一国之君的李渊知道牺牲是有必要的。对他而言,李渊既是庆幸自己成为一国之君,名扬四海;又对自己是皇上的身份感到非常的无奈,有时候身不由己。即使是一天之内死去三个儿子,而且这三个儿子各个都是人中龙凤,却英年早逝;但是,他们又怨不得旁人,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与他人无忧。

    众人抵达紫宸殿,唐高祖李渊稳坐在龙椅上,这张龙椅上雕刻有威武龙腾,饰以金漆,是显示皇帝的尊贵和高尚的地位。但是,李渊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尊贵,只有无奈与孤独。太穆皇后去世,李渊就很少回到紫宸殿,尤其是坐在龙椅之上处理朝政。

    李渊强忍着心中的伤痛,从容不迫地问道:“逍遥,你与朕说实话,今日作乱到底是谁领导的?”

    李逍遥见父皇询问自己,他沉声道:“作乱者乃是大哥以及二哥!”

    “朕问你,你是否之前就已经知道建成与世民要在玄武门发动兵变?”

    面对着李渊开门见山地质问声,李逍遥郑重地点点头,回道:“回禀父皇,儿臣事前就已经知道!”

    “既然你知道,那为何没有劝阻?”

    李渊再次质问李逍遥,不怒而威地眼神目不转睛地盯着李逍遥,使得李逍遥无话可说。如今,李逍遥是百口莫辩,他知道自己没有及时奏明父皇,以致李渊没有制止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的糊涂行径。如果李逍遥早些奏明,李渊可以将事情平息掉;李逍遥却知情不报,暗中部署一切。

    每每想到此处,李渊心中的怒火再也压制不住,毕竟他们也是自己的儿子,在太穆皇后驾崩不到两个月时间,又白发人送黑发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手足相残,李渊实在是恨透了自己。若是早点发现端倪,一切都可以挽回,面对着李渊的质问声,李逍遥无言以对。即使李逍遥解释了,李建成等人也不可能起死回生。

    长孙无忌见李逍遥沉默以对,他躬身回道:“启奏皇上,蜀王等人在玄武门叛变,乃是臣的建议,与逍遥王无关;蜀王等人自刎而亡,逍遥王也是所料未及。自始至终,逍遥王都没有想过真的对他们痛下杀手,然而事与愿违,事发突然,根本就来不及阻止。”

    李渊阴沉着脸,怒目而视地盯着长孙无忌,他心中非常的愤怒。事实上,李渊也清楚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不过他更加痛恨的是长孙无忌。若非长孙无忌的建议,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不可能会走上最后一步,兵行险招。因此,李渊借此向李逍遥发难,目的就是让长孙无忌自己承认是他所为。

    “既然你亲口承认是你所为,朕也不想多说什么!”李渊怒不可遏地大吼一声,道:“来人,将长孙无忌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身为朝中重臣,明知亲王们犯错却不思劝阻,反而变本加厉,蛊惑亲王发动兵变,罪不可赦!……”

    长孙无忌脸上没有丝毫的恐惧,泰然处之,从容不迫地笑了笑。他知道话说出口,唐高祖李渊的怒火必定会迁移到自己的身上来,而这个也是长孙无忌心知肚明的。毕竟,李渊不可能真的对李逍遥下手,必须找一个替罪羊,而这个人又必定是他才行。只有这样,李渊才不会大动肝火,李逍遥才能真正的名正言顺登基为帝;并且,秦王李世民已死,长孙无忌心中的愤怒早已平息。李世民等人死去时,都自行忏悔,为得就是李逍遥能够登上皇位,那么他一人的性命与李逍遥登基为帝来说,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长孙无忌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怡然不惧。

    众人见唐高祖李渊直接下令处斩长孙无忌,李逍遥大惊失色道:“父皇……”

    李渊见李逍遥等人惊诧不已的神情,又看见李逍遥心急如焚地模样,还想到长孙无忌的确有治国之才,对大唐的忠心,李渊是知道的,死者已矣。如果长孙无忌的死,能够换来李建成等人的复活,李渊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将他处死;纵然长孙无忌死了,李建成等人也不可能起死回生,而且大唐还失去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无奈之下,李渊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重新处置长孙无忌,沉声道:“朕念你多年来为大唐立下不少功绩,将功折罪,免除汝斩首之刑;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革除一切官职,杖刑一百,流放外地,永世不得入朝为官!”

    长孙无忌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乍听之下,他愣住了,急忙回道:“谢皇上不杀之恩!”

    随后,李渊命令护卫直接将长孙无忌带出紫宸殿,押赴刑部,交由刑部查办。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以一人之力,抗下所有的罪责,仕途一路再无任何的前景。然而,长孙无忌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他一人的牺牲,换来的是李逍遥的一步登天。

    长孙无忌被贬黜,罢官查办,此时暂且告一段落。此时,紫宸殿不仅仅聚集着李逍遥及其麾下将领,还有一直以来都跟随在李渊身边的肱骨大臣。紫宸殿内气氛再次显得压抑起来,唐高祖李渊打破沉默,略过李逍遥等人,直接望向了黄门侍郎裴寂,李渊开门见山地问道:“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裴寂见李渊询问自己,毫无任何的准备,他沉默不语。毕竟,裴寂也是东宫的人,一直都是前太子李建成的拥护者,李渊询问于他,使得裴寂精神恍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江国公陈叔达站出来,沉声道:“蜀王与齐王虽然参与了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但是没有真正的为大唐立下功劳;秦王率领大军立下些许战功,却在朝中拉帮结派,势力庞大。他们都是嫉妒逍遥王的赫赫战功,军中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逍遥王已经给过他们机会,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珍惜,最后自刎谢罪。逍遥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众人见陈叔达建议唐高祖李渊立逍遥王为太子,皆是大吃一惊,就连李逍遥、李渊两人都惊诧不已。李逍遥自知与陈叔达甚少交集,就连李渊都愣住了,他们都没有想到陈叔达居然开门见山的谏言。众人以为就陈叔达一人如此说道,没想到宋国公、尚书左仆射萧瑀也躬身奏请道:“启奏皇上,臣也觉得江国公所言极是,此乃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理当立逍遥王为太子!”

    萧瑀乃是萧皇后之弟,乃是前隋的国舅爷。并且,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因此,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使得他们两人当年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就非常的好。只不过后来投奔唐朝,效忠大唐。最重要的是,萧瑀曾经是秦王府李世民坚定地拥护者,也是李世民招揽的重要大臣,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李渊授命的,他让萧瑀潜伏在李世民的身边,就是想要知道李世民的一举一动。因此,李渊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不过三个儿子的死,给他造成沉重的打击,必须寻找一个宣泄口,那个人就是罪魁祸首——长孙无忌。

    实际上,萧瑀在朝中一直以为都是唐高祖李渊的人,处于中立;在得到李渊的授命后,他才选择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唐高祖李渊见萧瑀都替李逍遥说情,也是非常的惊讶。李渊知道萧瑀根本就不可能与逍遥有任何的交情,而且萧瑀说话在李渊的心中有些份量。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萧瑀之所以帮李逍遥说话,是为了报答李逍遥当年安全护送自己的姐姐萧皇后回到京城。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随着萧瑀出声附和,唐高祖李渊心中也觉得是时候立逍遥王为太子了,这一天李渊等了很久,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李渊铿锵有力地点点头,抚掌大笑道:“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他的目光又回到目瞪口呆地李逍遥身上,笑脸盈盈的说道:“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的疑惑;事实上,朕心知肚明,逍遥你就安心的接下这份责任吧!”

    于是,李逍遥在精神恍惚之下,蓦然地点点头,被唐高祖李渊立为太子。倏尔,李逍遥放声大哭,众人皆是沉默不语,唯有唐高祖李渊温柔地将李逍遥搂在怀中,轻声抚慰道:“朕多年前就想过立你为太子,如果当时朕这样做了,今天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建成他们的几人的死,不是你的错,你无须将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朕知道你的志向不是天下。但是,朕与你母后都希望大唐未来的新君是你,这也是你母后临终前的心愿,朕就算死去,也可以向你母后有所交代了!”

    李逍遥闻之更是心中难言悲痛之情,嚎啕大哭起来,泪水再也止不住的往下流淌;唐高祖李渊心中的悲痛稍稍好转一点,却也是老泪纵横,两行泪水悄悄地流了下来。众人全部都转身回避,心中都是感概万千。随后,唐高祖命令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领着圣旨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众人便这样安定下来了;李渊又让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开导原李建成麾下的诸将士,派遣萧瑀安抚秦王府众人,使得将士们全部都弃职而散。

    当天,唐高祖颁布诏书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三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僧人、尼姑和男女道士都应当依照原先颁布的诏令处理;国家的各项事务,都任凭逍遥王处置。自此李逍遥成为大唐帝国的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执掌朝政。

    次日,唐高祖李渊在朝堂上,当着众位文武百官的面前,大众传旨道:“自今日起,凡是大唐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并且,唐高祖李渊将亲笔诏书赐给裴寂等人时,说道:“朕是适合加上太上皇的尊号了。”

    李逍遥入主东宫,成为大唐帝国的太子殿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在玄武门阴谋叛变,李逍遥不仅没有对他们的子嗣有丝毫的责罚,使得他们依然享受爵位。只不过,李逍遥撤去了他们手中的实权,只有虚名而已。无论是李建成的几名儿子,还是李世民的子嗣,全部都感恩戴德,根本就不敢有丝毫的野心,全部都安分守己。

    曾经有人劝谏李逍遥将他们斩杀殆尽,以除后患,却被李逍遥拒绝。李逍遥的理由很简单,一是李建成等人的子嗣年纪尚幼,根本就不足为惧,且是李家的后代,他不忍对这些无辜的孩子下手。再怎么说他们也是自己的侄子辈,也是李家的骨血,父辈的恩怨不允许留在下一辈;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李逍遥认为手足相残已经是大大的有悖礼数,若是再下旨除去后患。纵然是明君,也不可如此做。毕竟,李逍遥已经是太子了,群臣归附,民心所向,无人能够撼动得了他的太子之位。因此,群臣建议的谋略被李逍遥全部否决。

    唐高祖担心李建成等人去世,会造成朝野动荡不安,为了进一步促使李逍遥登基为帝,不受任何的干预。他任命秦王府麾下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右庶子,秦王府旧臣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太子洗马,大肆重用秦王府的旧臣,目的就是让这些人与李逍遥相处融洽,使得大唐更加的繁荣昌盛。

    接着,唐高祖李渊又大肆的加封逍遥王府麾下将领,秦琼为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还加封太子及秦王麾下将领,左虞候段志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

    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及齐王李元吉的余党流散逃亡到民间,虽然朝廷连续颁布赦免令,他们仍然感到内心不安,图谋侥幸获利的人争相告发捕捉他们,以此邀功请赏。谏议大夫魏徵将这种情况告诉了太子李逍遥。于是,李逍遥首次以太子的身份,颁布太子令曰:“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以前与东宫、秦王府及齐王府有牵连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与李瑗谋反有牵连的人,一概不允许相互告发,对违反规定的人以诬告罪论处。”

    太子令颁布一个月后,李逍遥担心之前的人心中还有所芥蒂,就派遣谏议大夫魏徵安抚崤山以东地区,并且给予魏徵他见机行事,先斩后奏的权力。谏议大夫魏徵来到磁州的时候,遇到州县枷送前任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前往京城。

    他们两人看见魏徵,就准备远远地逃遁而去,却被魏徵所擒。他见众人惶恐不安,寻思道:“我奉命出使的时候,对原来的东宫与齐王府的属官已经一概赦免,不予追究。现在又押送李思行等人,那么谁会不对赦令产生怀疑呢!虽然朝廷为此派遣了特使,又有谁会相信他呢!我不能够因顾虑自身遭受嫌疑,便不为国家考虑。何况我既然被视为国中才能出众的人士而受到礼遇,怎敢不以国中才能出众人士的本色来报答太子呢!”

    于是,他将李志安等人一律释放。此事,魏徵没有丝毫的隐瞒,毅然决然的上报给朝廷,李逍遥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丝毫的怪罪,还大加赞赏魏徵机智过人。随后,李逍遥一纸诏令让魏徵将之前流放的王硅和韦挺召回,重新录用,唯有杜淹依然在外流放;还任命秦王府的将领屈突通、屈突盖为陕东道行台左、右仆射,镇守洛阳。

    屈突盖得知李逍遥不尽前嫌,不仅没有怪罪自己卖主求荣,还重新重用,愿意誓死追随李逍遥;屈突通得知李逍遥的诏令来到他的面前时,他都无法相信李逍遥如此宽宏大量。但是,屈突通知道这一切都是拖了自己弟弟的福,不然不会重新被朝廷重用。

    至于逍遥王府的其他人等全部都被唐高祖李渊赏赐,担当朝中重要职位,并且兵权也交给了李靖手中,就连逍遥王府的家丁都成为皇宫大内的侍卫统领,地位水涨船高。‘晓’组织中的余下之人,也全部都被李逍遥册封,成为东宫宿卫,他们也是真正第一次走上台面,李逍遥成为太子后,组织就被解散了;但是形成了新的机构,成为直属于皇上的独立部门,表面上是东宫宿卫,实际上是监察百官的官职,而这支机构由伍氏兄弟两人掌管,伍氏兄弟被百官暗地里称之为‘黑白双煞’。凡是被他们两人抓住的官员,无论是职位高低,还是达官贵人一律严惩不贷,甚至是原本是同僚的大臣们,只要犯事的把柄被他们两人抓住,那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情面可将。

    由于朝中在无人能够与李逍遥相抗衡,百官对李逍遥的能力也是心悦诚服,众人都在期待着李逍遥登基的那一天。时间悄然而逝,李逍遥早已将原属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等人势力全部拉拢至自己身边,为了考虑平衡,他也重用了这些人,避免逍遥王府旧部一家独大。若是不及早处理,对于日后的大唐皇上就留有很大的掣肘。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九月三日,唐高祖李渊颁布制书,在紫宸殿中宣布,将皇帝位传给太子李逍遥,自称为太上皇,仍然居于大内皇宫正殿——太极殿。李逍遥闻之大惊,他反复拒绝,却被李渊强逼着接受。李渊这些年来,他已经身心疲惫,只想早点退下皇位,好生休息一下。于是,李逍遥接替皇位后,唐高祖李渊就将李逍遥与长孙秀敏所生的李昇等孙儿全部带在自己的身边,终日逗孙为乐。

    高祖颁布传位制书的第二天,即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太子李逍遥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并大赦天下;李逍遥册立长孙秀敏为皇后,一国之母,掌管后宫,是为文德皇后,李昇为皇太子,入主东宫。李逍遥汲取唐高祖李渊在位的教训,就是一直没有确定太子之位人选,导致手足相残。于是,他就早早的将李昇立为太子,重点培养。

    由于李逍遥在大唐初建时,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文治武功皆是历史少有;登基之后,李逍遥在位期间更是大涨阔斧的改革,重视商人的地位,打击地主以及贵族层级,使得百姓安居乐意,人民丰衣足食,国运昌隆。并且,李逍遥在即位第二年,也就是正月初一乙酉日改元号‘太平’,史称“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