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好拿捏
王氏从地上爬起来,还没坐到凳子上,就破口大骂:“哪个混蛋打的老娘?”
没有人回答她。陈帆手里还捧着茶杯,绣娘和韩氏还在绣花,孩子们还在那里玩耍。
王氏一口气把跟前的那杯茶喝完,又倒了一杯,喝完。
“明天我就请个媒婆来说亲。”王氏说。
“不用。我不同意。”陈帆直截了当。
王氏瞪大了眼:“你不同意?我小姑子就在你们村上,大家知根知底。我是看你家二妹漂亮能干才来找你商量的,别家姑娘我还看不上呢。”
王氏嚷完了,就吃糕点。
“你打算出多少彩礼?”陈帆问她。
“你这个妹妹刚到你家,也就养个两三年就要出嫁,人家从小养到大的丫头也只要三五贯钱。我家阔气,给五贯彩礼。我儿子可是有好多媒婆上门说亲呢。”王氏吃完了糕点,又抓了一块。
陈帆又看了眼绣娘和韩氏,她俩还是面无表情,但是已经停下了手中的绣活。
罗氏没喝茶,也没吃糕点,坐在那儿绞手指头。
“你家有几亩地?”陈帆没兴趣问她儿子多大多高多胖,反正是不可能结亲的。她现在不忙,心情也不差,就随意找点问题跟她聊聊呗。
“问地干什么?你家那么多地还在乎我家多少地吗?我家能出五贯钱彩礼会短了你二妹的吃喝?”
算了,不聊了。
“楚笙!”她喊了一声。
楚笙不知从哪儿飞过来的,突然就出现在了王氏面前,把王氏吓得尖叫。罗氏文静一点,吓得呼吸声都轻了。
楚笙把王氏提了起来,走到门口,扔了出去。
陈帆看看罗氏:“王家墩五张嘴都没进我家来瞎说话,你们倒是很有勇气。”
罗氏打了个寒颤。
“我就不送你到门口了,你路上走好。可千万不要摔跤哦。”
罗氏站了起来,三步并作两步,跑远了。
绣娘和韩氏笑出了声,笑了好一会儿,才揉了揉肚子,坐正了。
“她们要是再不走,我怕我牙根咬断了都憋不住笑出声来。”绣娘说。
“我把绣活放下了,怕绣歪了。”韩氏说。
楚笙回来了,站在陈帆面前,说:“姑娘不问问她们什么情况?”
“本来想问问的,后来不想听了。”陈帆说。
周婆婆过来收拾那个装糕点的盘子:“我去重新换一盘过来。”刚走两步,又回过身:“我们搬进来两个月,清静了两个月,孩子们也没机会见识人心哪。”
“他们在村上玩的时候,多少能听到一些事情的吧?”陈帆说。
“那些都是别人的事情。孩子就得知道,事情到了自己身上是什么样的。”周婆婆说完就端着盘子走了。
陈帆托着下巴:让他们也来听听奇葩言论?听听罗氏王氏家的情况和打算?
院子里的风吹着很凉爽,韩氏和绣娘又绣了一会儿,才散了。
孩子们已经回教室里写字了,陈帆坐了一会儿,就去厨房和周婆婆一起准备晚饭。
天色还没有全黑,月色并不明亮。大家坐在院子里,吃着瓜果聊天。
陈帆讲述了今天下午的事情,问他们有什么想法。
“大姐,她们没说男方的情况,你也没问?”陈忠檐先开口,陈帆点了点头。
“你若是说书先生,你觉得你能说几分钟?总共才几段情节?陈忠檐连问了两个问题。
陈帆:“……”
陈雅已经开始模仿:“话说那位王氏的儿子,年方十五,长着一双……”她想了想,“大姐,没词儿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王氏怎么突然来说亲了?她儿子才十五岁呢,这么急?”陈英很奇怪。
“看上我家有钱。”陈忠梁说。
“元丰县的人都知道我家有点小钱。别人怎么没来?”陈忠檐看向他。
陈忠梁回答不上来。
“我去查过了,”楚笙说,“那个王氏的夫君是家中的老二,老大家里生了三个女儿,老三家里生了两个女儿,她生了两个儿子,神气着呢,惯会作威作福。平时那对夫妻啥活儿也不干,就靠老大老三家做活。大儿子已经娶妻,也是对懒货。”
“那王氏还有个姐姐,嫁了个当掌柜的,儿媳妇家里是开饭馆的。她姐总是在她面前显摆,她就想给小儿子找个有钱的。”
“她也可以去找酒楼家的女儿啊,为什么要来我们家呢?”陈秀想不明白。
“大姐是柳家大太太的侄女啊。刚买了地盖了房子,还养了牛羊。”陈英说。
“这么简单?”陈忠楣看向楚笙。
“当然没这么简单。那家出了点事。”她停住不说了。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她。
楚笙犹豫了一下,说:“她那个小儿子,得了一种怪病,越来越没有力气。请了个算命的,说要早点接儿媳妇过门照顾她,病就会好。”
陈忠柱拍了一下桌子,蹭地站了起来:“她怎么敢打上我二姐的主意?”
其他人没拍桌子,但是也很气愤:“她凭什么?”
陈忠檩皱了皱眉头:“那个算命先生是不是还说了什么?”
“聪明。”楚笙点了点头,“那算命先生指了个方位,说要找个大富大善的人家。那王氏就想着,柳家就是大富大善的啊,姑娘家就在这个方向啊。姑娘年轻,刚立户,弟弟妹妹们又是刚收养的,她觉得好拿捏。”
刚坐下去的陈忠柱又拍了下桌子站了起来。
没有人回答她。陈帆手里还捧着茶杯,绣娘和韩氏还在绣花,孩子们还在那里玩耍。
王氏一口气把跟前的那杯茶喝完,又倒了一杯,喝完。
“明天我就请个媒婆来说亲。”王氏说。
“不用。我不同意。”陈帆直截了当。
王氏瞪大了眼:“你不同意?我小姑子就在你们村上,大家知根知底。我是看你家二妹漂亮能干才来找你商量的,别家姑娘我还看不上呢。”
王氏嚷完了,就吃糕点。
“你打算出多少彩礼?”陈帆问她。
“你这个妹妹刚到你家,也就养个两三年就要出嫁,人家从小养到大的丫头也只要三五贯钱。我家阔气,给五贯彩礼。我儿子可是有好多媒婆上门说亲呢。”王氏吃完了糕点,又抓了一块。
陈帆又看了眼绣娘和韩氏,她俩还是面无表情,但是已经停下了手中的绣活。
罗氏没喝茶,也没吃糕点,坐在那儿绞手指头。
“你家有几亩地?”陈帆没兴趣问她儿子多大多高多胖,反正是不可能结亲的。她现在不忙,心情也不差,就随意找点问题跟她聊聊呗。
“问地干什么?你家那么多地还在乎我家多少地吗?我家能出五贯钱彩礼会短了你二妹的吃喝?”
算了,不聊了。
“楚笙!”她喊了一声。
楚笙不知从哪儿飞过来的,突然就出现在了王氏面前,把王氏吓得尖叫。罗氏文静一点,吓得呼吸声都轻了。
楚笙把王氏提了起来,走到门口,扔了出去。
陈帆看看罗氏:“王家墩五张嘴都没进我家来瞎说话,你们倒是很有勇气。”
罗氏打了个寒颤。
“我就不送你到门口了,你路上走好。可千万不要摔跤哦。”
罗氏站了起来,三步并作两步,跑远了。
绣娘和韩氏笑出了声,笑了好一会儿,才揉了揉肚子,坐正了。
“她们要是再不走,我怕我牙根咬断了都憋不住笑出声来。”绣娘说。
“我把绣活放下了,怕绣歪了。”韩氏说。
楚笙回来了,站在陈帆面前,说:“姑娘不问问她们什么情况?”
“本来想问问的,后来不想听了。”陈帆说。
周婆婆过来收拾那个装糕点的盘子:“我去重新换一盘过来。”刚走两步,又回过身:“我们搬进来两个月,清静了两个月,孩子们也没机会见识人心哪。”
“他们在村上玩的时候,多少能听到一些事情的吧?”陈帆说。
“那些都是别人的事情。孩子就得知道,事情到了自己身上是什么样的。”周婆婆说完就端着盘子走了。
陈帆托着下巴:让他们也来听听奇葩言论?听听罗氏王氏家的情况和打算?
院子里的风吹着很凉爽,韩氏和绣娘又绣了一会儿,才散了。
孩子们已经回教室里写字了,陈帆坐了一会儿,就去厨房和周婆婆一起准备晚饭。
天色还没有全黑,月色并不明亮。大家坐在院子里,吃着瓜果聊天。
陈帆讲述了今天下午的事情,问他们有什么想法。
“大姐,她们没说男方的情况,你也没问?”陈忠檐先开口,陈帆点了点头。
“你若是说书先生,你觉得你能说几分钟?总共才几段情节?陈忠檐连问了两个问题。
陈帆:“……”
陈雅已经开始模仿:“话说那位王氏的儿子,年方十五,长着一双……”她想了想,“大姐,没词儿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王氏怎么突然来说亲了?她儿子才十五岁呢,这么急?”陈英很奇怪。
“看上我家有钱。”陈忠梁说。
“元丰县的人都知道我家有点小钱。别人怎么没来?”陈忠檐看向他。
陈忠梁回答不上来。
“我去查过了,”楚笙说,“那个王氏的夫君是家中的老二,老大家里生了三个女儿,老三家里生了两个女儿,她生了两个儿子,神气着呢,惯会作威作福。平时那对夫妻啥活儿也不干,就靠老大老三家做活。大儿子已经娶妻,也是对懒货。”
“那王氏还有个姐姐,嫁了个当掌柜的,儿媳妇家里是开饭馆的。她姐总是在她面前显摆,她就想给小儿子找个有钱的。”
“她也可以去找酒楼家的女儿啊,为什么要来我们家呢?”陈秀想不明白。
“大姐是柳家大太太的侄女啊。刚买了地盖了房子,还养了牛羊。”陈英说。
“这么简单?”陈忠楣看向楚笙。
“当然没这么简单。那家出了点事。”她停住不说了。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她。
楚笙犹豫了一下,说:“她那个小儿子,得了一种怪病,越来越没有力气。请了个算命的,说要早点接儿媳妇过门照顾她,病就会好。”
陈忠柱拍了一下桌子,蹭地站了起来:“她怎么敢打上我二姐的主意?”
其他人没拍桌子,但是也很气愤:“她凭什么?”
陈忠檩皱了皱眉头:“那个算命先生是不是还说了什么?”
“聪明。”楚笙点了点头,“那算命先生指了个方位,说要找个大富大善的人家。那王氏就想着,柳家就是大富大善的啊,姑娘家就在这个方向啊。姑娘年轻,刚立户,弟弟妹妹们又是刚收养的,她觉得好拿捏。”
刚坐下去的陈忠柱又拍了下桌子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