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你更好看
严守陆两三口就把莲子羹吃完了,说:“也就这么几口,我去把碗洗了,屋里有水还是挺方便的。你那几个侍女侍卫什么时候来,来了也好方便一点。”
“事情办完了就回来。”中书令说。
“您好歹也留一个啊,我也放心一点。”说完,他拖着章辞往外走,“你赶紧去看看,说不定陈姑娘在那儿等你呢。”
章辞快步回了房,果然陈帆在他房间。
“我去找冯大人和严将军说了些事情。”章辞说。
陈帆点头:“他们把莲子羹吃了吗?”
“吃完了,说味道很好,谢谢你用心了。”
陈帆笑了笑:“你也赶快吃吧,趁着还没凉。”章辞吃了一口:“还有点温热。”
他优雅地吃完莲子羹,拭了拭嘴。
“今天你辛苦了。”章辞扶着她的肩,“我帮你揉一揉?”
陈帆笑着摇了摇头,定定地看着他。
“怎么了?”他被看得忍不住了。
“你今天特别好看。”声音很轻。章辞感觉心头像有根羽毛在挠,他哑着声问:“我以前不好看?”
“没今天好看,明天会更好看。”
“嗯,”他一本正经点点头,“将来我会越来越白,你真的会看到一个面如冠玉的夫君。”
“会发光的吧?”
章辞笑了:“在你面前会的。”
陈帆望着他:“你今天就是在发光的,很柔,很安祥的光泽。”是见到京城来客的内心安定与幸福吗?或许,严守陆还是他的好友?或许,中书令还是他熟悉的长辈?
“严将军的父亲是太子太傅,位列三公。严将军年仅十七岁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十九岁班师回朝,被封为骠骑将军。现在北方那边的局势相对平稳,是他和大将军的余威。”
“柳家有七人服兵役,现在相对安全的吧?”
章辞点了点头。
“那升平县为什么有这么多青壮年在家呢?杜里正两个儿子都在家,戚里正四个儿子都在家。”陈帆当时就觉得奇怪:柳家妻妾只要是两个儿子的,都有一个儿子去了战场,甚至大房二房都有嫡子去当兵的;野马山和七家渡却没听到有多少人在服役。
“当初的征兵令并不是很严苛,没说每家必须几个,每县必须多少。升平县这样地多人少的,县衙也指望人留下种田的,百姓也舍不得送儿子去战场。南边反倒是庆州景州等几个富庶的州,很多人家都送了儿子去当兵。”章辞说。
“他们怎么就舍得?”日子好过了不是更怕死吗?
“当然舍不得,但是他们也想搏一搏啊。除了科举,立军功也是一条途径。”
“那柳家去一两个就可以了啊,为何要去七个?”七个要是运气都差那么一点,柳家的损失就太惨痛了。
“大房去了一个,二房能不去吗?这个姨娘的儿子出去了,那个姨娘的儿子能不出去吗?”章辞没有直接回答。
服兵役也内卷?
陈帆看着他:“中书令的儿子,可是今科探花呢。”
章辞笑了:“探花都是选最好看的那个,中书令好看吗?他也是探花呢。”
“风姿挺秀,岩岩若孤松立;宸宁之貌,轩轩如朝霞举。”陈帆拆并了几句诗,夸了一句。
章辞含嗔而笑:“你在我面前,把其他男子夸得这么好?”
陈帆揉了揉他的脸:“你更好看,立如芝兰玉树,笑若朗月入怀。”
章辞失笑:“你倒是真敢夸。”
“真的呢,公子当年定是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章辞神色微窘:“没有,我没做过那样的事。”陈帆笑道:“这般风采,忍心辜负?”
章辞在她腰上轻掐了一下:“岂能随意招惹?”陈帆缩了缩,回了两记:“君子动口不动手。”
“当真?”
当真什么?陈帆没反应过来,却只见一张脸近了,唇已覆上一片柔软,心跳有一瞬失常。
一触即离,陈帆捻了捻手指。
“我希望我长快点。”章辞的语气有点无奈。
陈帆忍不住笑了,肩膀一耸一耸的,章辞手上用了点力,把她肩膀攫住。
“某人还是个孩子呢。”她促狭地看着他。章辞微窘:“我已经算是大人了,但是个子还能继续长,身体还可以更强壮。”
陈帆看向他的颈部,喉结还未像成年人那般。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章辞的身子绷得有点紧,脖子渐渐红了。再看向耳根和脸,都红了。
“过几天可能要去剿匪。”章辞突然冒出一句很煞风景的话,把那几分旖旎冲得荡然无存。
陈帆愣了好一会儿,才恨恨地说:“你是怎么突然拐到这个问题上的?”
章辞的神色变得冷静:“穿过广运县,有座琅山,方圆百里,三县交界。琅山上盘踞着几拨势力,大小匪寨有十几个。”
“三县富庶吗?那么多山匪呢,那块地够他们抢吗?”
“广运县一般,琅山县和临崖县富一点。山边过路的商队很多。”
“你会去吗?”
“我不会去,在这儿招待各位大人。但是陈忠檐可能会去。”章辞轻声说道。
“陈忠檐?他才九岁啊,他去剿匪?”陈帆难以置信。
“严将军十二岁就上了战场,十七岁就领兵打仗了。”章辞说。
“九岁和十二岁还差了三年呢,严将军还有个太傅老爹呢,陈忠檐有武将爹爹教过他吗?”
“他会武功,你知道的。”
“他是要上阵杀匪,还是坐在营帐里出谋划策甚至排兵布阵?他有这个资历吗?”陈帆看着章辞。
“事情办完了就回来。”中书令说。
“您好歹也留一个啊,我也放心一点。”说完,他拖着章辞往外走,“你赶紧去看看,说不定陈姑娘在那儿等你呢。”
章辞快步回了房,果然陈帆在他房间。
“我去找冯大人和严将军说了些事情。”章辞说。
陈帆点头:“他们把莲子羹吃了吗?”
“吃完了,说味道很好,谢谢你用心了。”
陈帆笑了笑:“你也赶快吃吧,趁着还没凉。”章辞吃了一口:“还有点温热。”
他优雅地吃完莲子羹,拭了拭嘴。
“今天你辛苦了。”章辞扶着她的肩,“我帮你揉一揉?”
陈帆笑着摇了摇头,定定地看着他。
“怎么了?”他被看得忍不住了。
“你今天特别好看。”声音很轻。章辞感觉心头像有根羽毛在挠,他哑着声问:“我以前不好看?”
“没今天好看,明天会更好看。”
“嗯,”他一本正经点点头,“将来我会越来越白,你真的会看到一个面如冠玉的夫君。”
“会发光的吧?”
章辞笑了:“在你面前会的。”
陈帆望着他:“你今天就是在发光的,很柔,很安祥的光泽。”是见到京城来客的内心安定与幸福吗?或许,严守陆还是他的好友?或许,中书令还是他熟悉的长辈?
“严将军的父亲是太子太傅,位列三公。严将军年仅十七岁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十九岁班师回朝,被封为骠骑将军。现在北方那边的局势相对平稳,是他和大将军的余威。”
“柳家有七人服兵役,现在相对安全的吧?”
章辞点了点头。
“那升平县为什么有这么多青壮年在家呢?杜里正两个儿子都在家,戚里正四个儿子都在家。”陈帆当时就觉得奇怪:柳家妻妾只要是两个儿子的,都有一个儿子去了战场,甚至大房二房都有嫡子去当兵的;野马山和七家渡却没听到有多少人在服役。
“当初的征兵令并不是很严苛,没说每家必须几个,每县必须多少。升平县这样地多人少的,县衙也指望人留下种田的,百姓也舍不得送儿子去战场。南边反倒是庆州景州等几个富庶的州,很多人家都送了儿子去当兵。”章辞说。
“他们怎么就舍得?”日子好过了不是更怕死吗?
“当然舍不得,但是他们也想搏一搏啊。除了科举,立军功也是一条途径。”
“那柳家去一两个就可以了啊,为何要去七个?”七个要是运气都差那么一点,柳家的损失就太惨痛了。
“大房去了一个,二房能不去吗?这个姨娘的儿子出去了,那个姨娘的儿子能不出去吗?”章辞没有直接回答。
服兵役也内卷?
陈帆看着他:“中书令的儿子,可是今科探花呢。”
章辞笑了:“探花都是选最好看的那个,中书令好看吗?他也是探花呢。”
“风姿挺秀,岩岩若孤松立;宸宁之貌,轩轩如朝霞举。”陈帆拆并了几句诗,夸了一句。
章辞含嗔而笑:“你在我面前,把其他男子夸得这么好?”
陈帆揉了揉他的脸:“你更好看,立如芝兰玉树,笑若朗月入怀。”
章辞失笑:“你倒是真敢夸。”
“真的呢,公子当年定是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章辞神色微窘:“没有,我没做过那样的事。”陈帆笑道:“这般风采,忍心辜负?”
章辞在她腰上轻掐了一下:“岂能随意招惹?”陈帆缩了缩,回了两记:“君子动口不动手。”
“当真?”
当真什么?陈帆没反应过来,却只见一张脸近了,唇已覆上一片柔软,心跳有一瞬失常。
一触即离,陈帆捻了捻手指。
“我希望我长快点。”章辞的语气有点无奈。
陈帆忍不住笑了,肩膀一耸一耸的,章辞手上用了点力,把她肩膀攫住。
“某人还是个孩子呢。”她促狭地看着他。章辞微窘:“我已经算是大人了,但是个子还能继续长,身体还可以更强壮。”
陈帆看向他的颈部,喉结还未像成年人那般。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章辞的身子绷得有点紧,脖子渐渐红了。再看向耳根和脸,都红了。
“过几天可能要去剿匪。”章辞突然冒出一句很煞风景的话,把那几分旖旎冲得荡然无存。
陈帆愣了好一会儿,才恨恨地说:“你是怎么突然拐到这个问题上的?”
章辞的神色变得冷静:“穿过广运县,有座琅山,方圆百里,三县交界。琅山上盘踞着几拨势力,大小匪寨有十几个。”
“三县富庶吗?那么多山匪呢,那块地够他们抢吗?”
“广运县一般,琅山县和临崖县富一点。山边过路的商队很多。”
“你会去吗?”
“我不会去,在这儿招待各位大人。但是陈忠檐可能会去。”章辞轻声说道。
“陈忠檐?他才九岁啊,他去剿匪?”陈帆难以置信。
“严将军十二岁就上了战场,十七岁就领兵打仗了。”章辞说。
“九岁和十二岁还差了三年呢,严将军还有个太傅老爹呢,陈忠檐有武将爹爹教过他吗?”
“他会武功,你知道的。”
“他是要上阵杀匪,还是坐在营帐里出谋划策甚至排兵布阵?他有这个资历吗?”陈帆看着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