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推动了养鸭大业
中书令和太傅坐在一间茶室里。中书令将一个瓷瓶放在太傅面前,说:“我和夫人试过很多次,总算有些收获。”
“这里面是什么?”
“太傅大人看看便知。”
太傅拔出瓶塞,倒出一些在手心里,又凑近看了看,诧异地看向中书令。
中书令微笑:“喜欢吗?”
“这何止是喜欢。”太傅面容严肃,“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中书令将一张纸推到他面前。他打开一看,石化了。
中书令静静地看着这尊石像。
太傅深吸一口气:“这是从何而来?”
“这就看严大人如何圆说了。功劳是严大人的。”
太傅冷笑:“这种惊天功绩,你就给了一个死对头?”
“这死对头比较有分量。”中书令淡笑。
太傅靠在椅背上:“这白糖一出,你我的对立似乎要更明显了。”
“那挺好。”中书令开始斟茶。
“你可有半成品?”太傅问道。
中书令又拿上来一个包袱,里面是各种成色的糖块。
“我即刻进宫。”太傅没喝茶,站了起来,“你坐一会儿再走。”
中书令看了他一眼:“先回府。府上平时可用黄泥?”
“应该会有一些。”太傅不确定。
“直接带些回去,随便琢磨点什么。”中书令把那瓶白糖拿了回来。
“你儿子都烧出那么多砖了,我就试试烧砖烧罐子吧。”太傅推门离开了。
中书令沉沉地叹了口气。
侍卫苍林走了进来:“太傅大人走得隐蔽,应当不会被发现。”
中书令微微颔首:“太子也该出行了吧?”
“快了,他和二皇子都会出去,看看红薯定植,粟的种植。先收一季小米,百姓能填填肚子。”
中书令坐了一会儿,离开了。
全京城以及郊区的人都听到了一个消息:王家的蛋黄酥需要大量鸭蛋,鸭蛋数量充足,蛋黄酥的价钱就可以降低,数量也可以增加。
没鸭子的人四处打听哪里有鸭子可以买过来养。养鸭的人喜出望外,把家里的鸭当成了宝贝,想方设法让鸭子多吃点活食,多下点蛋。
可京郊地区的鸭子实在太少,卖掉鸭蛋就没法孵小鸭,留着孵小鸭暂时又没鸭蛋卖,真是左右为难。
这一天,很多人都听到了一个消息:有一艘大船来了,船上有很多鸭子。
码头上围了个水泄不通。
传言是真的,一些鸭子扑棱着翅膀从船上飞下来,又迅速排好队。
很多人都没见过鸭子,看着鸭子就觉得很稀奇:嘴巴扁扁的,走路一摇一摆的,神气着呢,他们还能排着队走呢。围观群众指指点点,好不热闹。
那些鸭子一看就是很结实的,油光水滑的,很多人就想买。
“这些是两年三年的鸭子,母鸭都已开始下蛋,买回家就可以下蛋。下蛋后最好先孵一窝小鸭子,再开始卖鸭蛋。鸭子吃草吃菜叶吃虫子,吃谷糠吃米粒吃剩饭……”阿文先介绍一番鸭子的养殖。
众人听懂了,都觉得自己是可以养好鸭子的。有些人便开始问价钱。
“两年的鸭子五百文,三年的鸭子六百文,很容易分辨出来的。”阿文大声说道。
众人嗡嗡嗡地议论一会儿,就有很多人掏钱。
跟来的乡民们捕鸭很有经验,用网兜一兜,装进笼子。
也有鸭子不肯乖乖就擒,扑拉拉地从人们头顶上飞过,惹得很多人尖叫起来。
墨笺他们飞起来捉鸭子,场上又响起了欢呼声和喝彩声,热闹非凡。
两千只鸭子在码头上就被卖光了。接下来是一千鸭苗,每只只要五文钱。鸭苗也销售一空。
忙了一通的乡民都呆愣在那儿。
这生意太好做了,京城的人就跟鸭子不要钱似的。
他们长见识了,几千只鸭的大生意呢,回家可以好好说道几天了。
皇帝听着汇报,咬了咬牙。
中书令又被喊了过来。
“把鸭子卖到京城,谁的主意?说实话。”皇帝面容严肃。
中书令不假思索:“昌平乡君养了很多鸭子。”
“她这么喜欢养鸭?”
“对啊,她喜欢吃鸭肉吃鸭蛋,现在昌平乡的鸭子加起来已经正式突破了一万只!”中书令说得豪气干云。
“要吃一万只鸭?说重点。”
“重点就是吃啊,开鸭肉餐馆,腌咸鸭蛋,就是蛋黄酥里的那种。最重要的是,鸭子吃蝗虫非常厉害,一个村上只要有很多鸭子,蝗灾就不会成为灭顶之灾。”
皇帝沉默不语。
蝗灾,多么惨痛的经历。
皇帝指了指笔墨:“把灭蝗办法都写下来。”
中书令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了两张纸。
皇帝细细地看着。
“所以,蝗虫应该灭,可以灭?”他看着中书令。
“危害庄稼的害虫就该灭,哪有什么天罚之说。不过是蝗虫数量庞大,啃食速度实在太快,百姓们一时应对不了,才对蝗虫心怀恐惧。”
皇帝不得不服:“如果直接叫人养鸭,百姓不明所以,未必乐意。现在你们的蛋黄酥火了,养鸭就成了好生意,真是精妙啊。”
一颗蛋黄酥竟然推动了养鸭大业。
皇帝盯着中书令:“你这老头,究竟是何等福气,竟有这么出色的儿媳妇。”
“那都是为圣上为百姓做的。”中书令深深行了一礼,“她在昌平乡的桩桩件件,都是为了百姓丰衣足食,读书明理。”
皇帝又沉默了。
第二天早朝,皇帝表彰了两件事:太傅大人制出了白糖;陈帆的养鸭大业和灭蝗办法。
太傅已经是太傅了,赏点钱财就好。那昌平乡君赏什么?
尚书令站了出来:“那昌平乡虽然只是乡,面积却不算小,升为县也是可以的,面积小一点的县。”
“那乡君升为县君,还是县主?”户部尚书提问。
“县君即可。”尚书令说。
工部尚书祁良宇反对:“灭蝗之法只是在纸上,并未形成功绩,晋级不合适。推动养鸭大业她是收了钱的,无需奖赏。”
尚书令摇了摇头:“给你两千贯钱,去推广养鸭,你能办成这样子吗?”
祁良宇无言以对。
“养鸭花费了大量的钱和精力,卖钱是应当的。总不能因为鸭子卖到了钱,推广养鸭的功劳就没了?”
“这里面是什么?”
“太傅大人看看便知。”
太傅拔出瓶塞,倒出一些在手心里,又凑近看了看,诧异地看向中书令。
中书令微笑:“喜欢吗?”
“这何止是喜欢。”太傅面容严肃,“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中书令将一张纸推到他面前。他打开一看,石化了。
中书令静静地看着这尊石像。
太傅深吸一口气:“这是从何而来?”
“这就看严大人如何圆说了。功劳是严大人的。”
太傅冷笑:“这种惊天功绩,你就给了一个死对头?”
“这死对头比较有分量。”中书令淡笑。
太傅靠在椅背上:“这白糖一出,你我的对立似乎要更明显了。”
“那挺好。”中书令开始斟茶。
“你可有半成品?”太傅问道。
中书令又拿上来一个包袱,里面是各种成色的糖块。
“我即刻进宫。”太傅没喝茶,站了起来,“你坐一会儿再走。”
中书令看了他一眼:“先回府。府上平时可用黄泥?”
“应该会有一些。”太傅不确定。
“直接带些回去,随便琢磨点什么。”中书令把那瓶白糖拿了回来。
“你儿子都烧出那么多砖了,我就试试烧砖烧罐子吧。”太傅推门离开了。
中书令沉沉地叹了口气。
侍卫苍林走了进来:“太傅大人走得隐蔽,应当不会被发现。”
中书令微微颔首:“太子也该出行了吧?”
“快了,他和二皇子都会出去,看看红薯定植,粟的种植。先收一季小米,百姓能填填肚子。”
中书令坐了一会儿,离开了。
全京城以及郊区的人都听到了一个消息:王家的蛋黄酥需要大量鸭蛋,鸭蛋数量充足,蛋黄酥的价钱就可以降低,数量也可以增加。
没鸭子的人四处打听哪里有鸭子可以买过来养。养鸭的人喜出望外,把家里的鸭当成了宝贝,想方设法让鸭子多吃点活食,多下点蛋。
可京郊地区的鸭子实在太少,卖掉鸭蛋就没法孵小鸭,留着孵小鸭暂时又没鸭蛋卖,真是左右为难。
这一天,很多人都听到了一个消息:有一艘大船来了,船上有很多鸭子。
码头上围了个水泄不通。
传言是真的,一些鸭子扑棱着翅膀从船上飞下来,又迅速排好队。
很多人都没见过鸭子,看着鸭子就觉得很稀奇:嘴巴扁扁的,走路一摇一摆的,神气着呢,他们还能排着队走呢。围观群众指指点点,好不热闹。
那些鸭子一看就是很结实的,油光水滑的,很多人就想买。
“这些是两年三年的鸭子,母鸭都已开始下蛋,买回家就可以下蛋。下蛋后最好先孵一窝小鸭子,再开始卖鸭蛋。鸭子吃草吃菜叶吃虫子,吃谷糠吃米粒吃剩饭……”阿文先介绍一番鸭子的养殖。
众人听懂了,都觉得自己是可以养好鸭子的。有些人便开始问价钱。
“两年的鸭子五百文,三年的鸭子六百文,很容易分辨出来的。”阿文大声说道。
众人嗡嗡嗡地议论一会儿,就有很多人掏钱。
跟来的乡民们捕鸭很有经验,用网兜一兜,装进笼子。
也有鸭子不肯乖乖就擒,扑拉拉地从人们头顶上飞过,惹得很多人尖叫起来。
墨笺他们飞起来捉鸭子,场上又响起了欢呼声和喝彩声,热闹非凡。
两千只鸭子在码头上就被卖光了。接下来是一千鸭苗,每只只要五文钱。鸭苗也销售一空。
忙了一通的乡民都呆愣在那儿。
这生意太好做了,京城的人就跟鸭子不要钱似的。
他们长见识了,几千只鸭的大生意呢,回家可以好好说道几天了。
皇帝听着汇报,咬了咬牙。
中书令又被喊了过来。
“把鸭子卖到京城,谁的主意?说实话。”皇帝面容严肃。
中书令不假思索:“昌平乡君养了很多鸭子。”
“她这么喜欢养鸭?”
“对啊,她喜欢吃鸭肉吃鸭蛋,现在昌平乡的鸭子加起来已经正式突破了一万只!”中书令说得豪气干云。
“要吃一万只鸭?说重点。”
“重点就是吃啊,开鸭肉餐馆,腌咸鸭蛋,就是蛋黄酥里的那种。最重要的是,鸭子吃蝗虫非常厉害,一个村上只要有很多鸭子,蝗灾就不会成为灭顶之灾。”
皇帝沉默不语。
蝗灾,多么惨痛的经历。
皇帝指了指笔墨:“把灭蝗办法都写下来。”
中书令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了两张纸。
皇帝细细地看着。
“所以,蝗虫应该灭,可以灭?”他看着中书令。
“危害庄稼的害虫就该灭,哪有什么天罚之说。不过是蝗虫数量庞大,啃食速度实在太快,百姓们一时应对不了,才对蝗虫心怀恐惧。”
皇帝不得不服:“如果直接叫人养鸭,百姓不明所以,未必乐意。现在你们的蛋黄酥火了,养鸭就成了好生意,真是精妙啊。”
一颗蛋黄酥竟然推动了养鸭大业。
皇帝盯着中书令:“你这老头,究竟是何等福气,竟有这么出色的儿媳妇。”
“那都是为圣上为百姓做的。”中书令深深行了一礼,“她在昌平乡的桩桩件件,都是为了百姓丰衣足食,读书明理。”
皇帝又沉默了。
第二天早朝,皇帝表彰了两件事:太傅大人制出了白糖;陈帆的养鸭大业和灭蝗办法。
太傅已经是太傅了,赏点钱财就好。那昌平乡君赏什么?
尚书令站了出来:“那昌平乡虽然只是乡,面积却不算小,升为县也是可以的,面积小一点的县。”
“那乡君升为县君,还是县主?”户部尚书提问。
“县君即可。”尚书令说。
工部尚书祁良宇反对:“灭蝗之法只是在纸上,并未形成功绩,晋级不合适。推动养鸭大业她是收了钱的,无需奖赏。”
尚书令摇了摇头:“给你两千贯钱,去推广养鸭,你能办成这样子吗?”
祁良宇无言以对。
“养鸭花费了大量的钱和精力,卖钱是应当的。总不能因为鸭子卖到了钱,推广养鸭的功劳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