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长安惊变
但是想归想,董卓是那么好杀的吗?现在长安地区的部队几乎都是董卓的旧部,虽然不是精锐但也是西凉老兵啊。
而并州兵早已经被拆的四零八落的了,自己在长安的部队还不到千人。
不过王允早已胸有成竹,他告诉吕布,不但朝中大臣都已经支持他,就连守卫长安的徐荣实际上已经投靠了自己了。
而董卓的死忠部队基本都被派往中原作战了,所以一旦吕布等人能顺利得手,他就有绝对把握稳定住长安的局势,收拢住董卓的部下。
到时候奉天子以令诸侯,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理由呢?
王允这番话说动了吕布,而王允许下的奖赏——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更是让吕布彻底的下定了决心。
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这才是我吕布应该过得生活。
在初平三年的二月,李归再也按耐不住,开始下令大军北上,进入武都郡。
在他到达河池的时候,从长安赶来的密探送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董卓死了。
十七天前,董卓满心欢喜的进京准备接受汉帝的禅让,却在皇宫的侧门被吕布、李肃带兵杀死。
随后王允立刻启用了皇甫嵩,令他率领旧部袭击郿坞,将董卓全族尽皆斩杀,以免留下后患。
而他与吕布借着着皇甫嵩的威势趁机收编了董卓留在长安的部队,杨定、胡轸、徐荣等先后都向王允表示了忠心。
而后在皇甫嵩带兵返回长安时,王允又将他骗到宫里,解除了他的兵权,收编了他的部队。
到这时,王允已经掌握了近五万部队,完全掌控了局势。
他任命自己的同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培植势力拱卫京师。
因为李归的影响,王允、吕布诛杀董卓比历史上提前了一个多月,效果也出奇的更好了一些,因为李傕等人此刻还远在河南。
由于长安一直在封城,所以李归的手下虽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毫无办法。
直到长安局势稳定后,这些密探才得到机会,把消息传到了李归这里。
你不要觉得慢,这已经是跑死了十几匹马、累死了七个人才达到的效率。
董卓服诛的消息对于朝廷的百官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对于广大的关中百姓来说自然也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对于李归来说这个消息实在是糟透了。
倒不是说李归多喜欢董卓,而是董卓不能在这个时候死。
现在李归的部队还未进入关中,整个汉中大军也还未完全动员起来,更关键的是北上的通道还未完全化雪,说直接一点就是李归赶不上去接收董卓的遗产了。
看着李归愤怒的表情,众将都是头朝下、眼观鼻,连大气都不出一声。
这两年李归的才华日渐显露,威势日重,诸将对他的敬畏也与日俱增。
这不仅仅是对他的权力的敬畏,更是对未知的天道的敬畏。
但是有一个人并不为所动,那就是贾诩。
贾诩早就过了畏惧的年龄,而且他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好事。
他对李归道:“此事妙极。要是我们的大军已经进入了关中,那王允一定会和董卓的旧部妥协,一起来对抗我们。”
“现在正因为所有人都明白我们暂时不可能进入关中,那么无论是王允还是牛辅都不会顾虑我们。”
“他们的选择一定是先击败对手,整合关中的全部力量,然后再借助天子的名义来迫使周围的势力屈服。”
“但是王允此人志大才疏,为人又极为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一定不可能打败牛辅等人的。”
“而牛辅此人外勇内怯,又生性多疑,也必定不敢全力进攻长安,所以最后双方一定是在长安僵持。”
“在他们师老兵疲之后,我军再大举进入,定然可以一举平定关中。”
众人听了,都十分赞同贾诩的观点。
但李归却不置可否,而是沉思了一阵后问道:“若牛辅比外人想象的还胆怯,不战而逃了又该如何?”
贾诩笑道:“他若弃军逃走,必定死路一条,此人虽然不智,但还至止于此。”
李归心里叹气,就连贾诩这样的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世事还真是难以琢磨。
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的大趋势居然和真实时空还是一样的,那么牛辅的败亡只怕也是难以避免的。
只是不知道李傕还能不能像历史上那样崛起,还是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这时贾诩看出了李归的忧虑,不以为然的大声道:“就算王子师能邀天之幸,平定了牛辅等人,又有何惧?”
“以万余并州羸弱之兵驾驭数万凉州疑惧之卒,又无粮草外援,我军只要缓缓推进,不给对手以可趁之机,对手一定不战自乱。”
“在退一步讲要是野战不利,就直接退回来,依托城池,消耗他们的锐气。一群乌合之众,彼此防备,绝对不肯尽力攻城的。”
李归闻言顿时大彻大悟,是的,自己怕什么呢?
王允连皇甫嵩都容不下,还能容下谁?
想到这他诚恳的对贾诩道:“非公我几乎自误,你就是我的再世张良啊。”
就算是贾诩这样的老狐狸听到这样的评价内心也止不住窃喜。
但是还是继续道:“但是现在已经不必再用奇兵,当以堂堂之阵威凌关中,陈仓乃是北上的关键,应尽快攻取。”
陈仓啊,这是从故道北入关中的门户,也是一座极难拔取的坚城。
前世李归对它的坚固没有直观认识,十分纳闷诸葛亮数万大军居然拿不下这样地一座小城。
所以他一度认为郝昭乃是神一样的将领。
直到他亲自观察了王国、韩遂等人十余万大军顿兵陈仓城下,最后大败而还,才明白了这座城池的难以攻取。
他对贾诩道:“我亲自带兵去取陈仓,文和立刻返回南郑,协助夫人动员大军北上来接应。”
贾诩等人领命,李归立刻催动大军北上,目标直指陈仓。
;
而并州兵早已经被拆的四零八落的了,自己在长安的部队还不到千人。
不过王允早已胸有成竹,他告诉吕布,不但朝中大臣都已经支持他,就连守卫长安的徐荣实际上已经投靠了自己了。
而董卓的死忠部队基本都被派往中原作战了,所以一旦吕布等人能顺利得手,他就有绝对把握稳定住长安的局势,收拢住董卓的部下。
到时候奉天子以令诸侯,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理由呢?
王允这番话说动了吕布,而王允许下的奖赏——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更是让吕布彻底的下定了决心。
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这才是我吕布应该过得生活。
在初平三年的二月,李归再也按耐不住,开始下令大军北上,进入武都郡。
在他到达河池的时候,从长安赶来的密探送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董卓死了。
十七天前,董卓满心欢喜的进京准备接受汉帝的禅让,却在皇宫的侧门被吕布、李肃带兵杀死。
随后王允立刻启用了皇甫嵩,令他率领旧部袭击郿坞,将董卓全族尽皆斩杀,以免留下后患。
而他与吕布借着着皇甫嵩的威势趁机收编了董卓留在长安的部队,杨定、胡轸、徐荣等先后都向王允表示了忠心。
而后在皇甫嵩带兵返回长安时,王允又将他骗到宫里,解除了他的兵权,收编了他的部队。
到这时,王允已经掌握了近五万部队,完全掌控了局势。
他任命自己的同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培植势力拱卫京师。
因为李归的影响,王允、吕布诛杀董卓比历史上提前了一个多月,效果也出奇的更好了一些,因为李傕等人此刻还远在河南。
由于长安一直在封城,所以李归的手下虽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毫无办法。
直到长安局势稳定后,这些密探才得到机会,把消息传到了李归这里。
你不要觉得慢,这已经是跑死了十几匹马、累死了七个人才达到的效率。
董卓服诛的消息对于朝廷的百官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对于广大的关中百姓来说自然也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对于李归来说这个消息实在是糟透了。
倒不是说李归多喜欢董卓,而是董卓不能在这个时候死。
现在李归的部队还未进入关中,整个汉中大军也还未完全动员起来,更关键的是北上的通道还未完全化雪,说直接一点就是李归赶不上去接收董卓的遗产了。
看着李归愤怒的表情,众将都是头朝下、眼观鼻,连大气都不出一声。
这两年李归的才华日渐显露,威势日重,诸将对他的敬畏也与日俱增。
这不仅仅是对他的权力的敬畏,更是对未知的天道的敬畏。
但是有一个人并不为所动,那就是贾诩。
贾诩早就过了畏惧的年龄,而且他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好事。
他对李归道:“此事妙极。要是我们的大军已经进入了关中,那王允一定会和董卓的旧部妥协,一起来对抗我们。”
“现在正因为所有人都明白我们暂时不可能进入关中,那么无论是王允还是牛辅都不会顾虑我们。”
“他们的选择一定是先击败对手,整合关中的全部力量,然后再借助天子的名义来迫使周围的势力屈服。”
“但是王允此人志大才疏,为人又极为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一定不可能打败牛辅等人的。”
“而牛辅此人外勇内怯,又生性多疑,也必定不敢全力进攻长安,所以最后双方一定是在长安僵持。”
“在他们师老兵疲之后,我军再大举进入,定然可以一举平定关中。”
众人听了,都十分赞同贾诩的观点。
但李归却不置可否,而是沉思了一阵后问道:“若牛辅比外人想象的还胆怯,不战而逃了又该如何?”
贾诩笑道:“他若弃军逃走,必定死路一条,此人虽然不智,但还至止于此。”
李归心里叹气,就连贾诩这样的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世事还真是难以琢磨。
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的大趋势居然和真实时空还是一样的,那么牛辅的败亡只怕也是难以避免的。
只是不知道李傕还能不能像历史上那样崛起,还是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这时贾诩看出了李归的忧虑,不以为然的大声道:“就算王子师能邀天之幸,平定了牛辅等人,又有何惧?”
“以万余并州羸弱之兵驾驭数万凉州疑惧之卒,又无粮草外援,我军只要缓缓推进,不给对手以可趁之机,对手一定不战自乱。”
“在退一步讲要是野战不利,就直接退回来,依托城池,消耗他们的锐气。一群乌合之众,彼此防备,绝对不肯尽力攻城的。”
李归闻言顿时大彻大悟,是的,自己怕什么呢?
王允连皇甫嵩都容不下,还能容下谁?
想到这他诚恳的对贾诩道:“非公我几乎自误,你就是我的再世张良啊。”
就算是贾诩这样的老狐狸听到这样的评价内心也止不住窃喜。
但是还是继续道:“但是现在已经不必再用奇兵,当以堂堂之阵威凌关中,陈仓乃是北上的关键,应尽快攻取。”
陈仓啊,这是从故道北入关中的门户,也是一座极难拔取的坚城。
前世李归对它的坚固没有直观认识,十分纳闷诸葛亮数万大军居然拿不下这样地一座小城。
所以他一度认为郝昭乃是神一样的将领。
直到他亲自观察了王国、韩遂等人十余万大军顿兵陈仓城下,最后大败而还,才明白了这座城池的难以攻取。
他对贾诩道:“我亲自带兵去取陈仓,文和立刻返回南郑,协助夫人动员大军北上来接应。”
贾诩等人领命,李归立刻催动大军北上,目标直指陈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