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陈英改名
陈忠柱最先开口:“大姐请放心,我们在宫里没受委屈,没人来答理我们。”
皇帝只是拘着他们学规矩?
陈帆抓住他的手,把他的袖子往上一捊,手臂上满是青青紫紫的颜色。她又去扒衣领,陈忠柱急得一边躲一边喊:“男女有别男女有别!”
“我是你姐。”陈帆揪住衣领,陈忠柱不敢用力挣扎,只好任她扒开衣领察看后颈。
依稀能看到背上的情景,也有青紫色。
“怎么回事?”陈帆看着他。
陈忠柱摸了摸头:“就是各种练习,还有比武。”
章辞看了眼陈忠檐,后者点头:“是比武的,我们打不过。”
“你们打得过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陈帆又捊起了陈忠梁的袖子,也是青一块紫一块。
“让楚大夫给你们检查一下。”
章辞带着男孩子们出去了,陈帆让女孩们把裤腿卷起来。膝盖上都是青紫的。
“跪多久?”
“每天两个时辰,说跪也是要练的。”陈月回答。
陈雅昂着头:“但是教养嬷嬷被我们整得筋疲力尽。”
哦?
陈英咽了口唾沫:“那嬷嬷似乎没收到指令打骂我们,就只是让我们做各种练习。陈雅逮着一切能说话的机会,问嬷嬷各种问题,诸如手是这么高吗;垂眸是垂到什么角度,以看到什么为准;嘴角弯到什么程度最好看;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还要注意什么。最后嬷嬷像逃命似的逃走了。”
陈帆看向陈雅,她嘻嘻一笑:“我是想好好表现啊,把规矩学好一点,给嬷嬷留的印象好一点,想她在帝后面前说说好话。”
陈帆摸了摸她的头:“这也容易激怒对方。若是有人存了心要为难你们,问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不过经此一事,你们的意志得了磨炼。”
陈秀说:“五姐十九就要成亲,我们十六才回家,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陈帆回答:“有管家和嬷嬷来教我们,府中很多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
冯府派了人过来操办婚事,太傅也派了人过来。
大型嫁妆需要提前两天送过去,张小楼早早地带着工匠们过来了。待到安装完毕,孩子们过来一看,都发出一声惊呼。
“真漂亮!华贵又不笨重。”陈雅围着家具绕了两圈。
陈忠檩特别喜欢那张书桌,各个角度盯着书桌看。
孩子们把每样东西都夸了一遍。
“怎么运过去呢?”陈忠柱问道。
“有很多车架子,床和高柜子到了那边再安装。”张小楼回答。
送家具也要定吉时,也有仪仗队。工匠们把家具搬到车上,仔仔细细地做好保护,绑牢。
正门打开,台阶上铺架木板,马车一辆一辆地驶出大门。
“快看快看,这椅子光亮光亮的,真好看。”
“这书案一看就很气派。”
“还有这么多木板木棍没装起来?”
“床肯定不会现在就装啊,门不好进。”
“这么长的板子肯定是那种大衣柜,大书柜,一整面墙都是。”
送妆队伍浩浩荡荡地往东宫行进,沿途都有百姓围观。
“这是把卧房书房和会客室的家具都准备了吧?真是阔气。”
“昌平乡君老有钱了。”
家具进了屋,工匠们把床和柜子都安装妥帖,把桌椅按位置摆放,待管家检查完毕,领了赏钱离开了。丫环们开始挂床帐,挂窗帘,布置房间。
太子妃领着一群女人过来参观。
太子妃看着这些家具没说话,承徽陶惠然抿嘴一笑:“如此华贵,妾身可真羡慕。”
昭训于佩玖附和一句:“人家命好,被人收养也就罢了,收养之人还成了乡君,有地又有钱。”
太子妃看着那一长排衣柜,静默不语。
良媛杜溪月胆子也大了些:“据说这一整面墙的衣柜也是从乡君手里风靡起来的。这京城的复廊啊,花窗啊,漏窗啊,都饱含着乡君的智慧呢。”
“还有棉衣和羽绒服,我们就像是没见过世面似的。”昭训纪暄和也加入话题。
太子妃在书案前坐下,调整了一下官帽椅,说:“式样不算多华贵,木材也不是很名贵,就是做工比较精致,线条看着比较舒畅。你们若是有兴趣,可以问问乡君是在哪家打制的家具,给你们也打几样。”
陶惠然作思考状,说:“听说那家木器店最近很火的,工头张小楼就是最初给乡君打家具的,还有个盖房子的王大梁,也接了不少活儿。”
“这是要把乡下那些人都带到京城来吗?”纪昭训惊讶。
“谁说不是呢。”陶承徽捂嘴一笑。
太子妃扫了她们一眼:“宫中有多少东西是出自贫贱工匠之手?要不你们都舍去不用?”
众人不吭声。就算首饰可以不戴,衣服总不能不穿吧。
“妾身就是为娘娘委屈。”陶承徽泫然欲泣。
太子妃看着她:“我乃镇国公之女,需要你来为我委屈?”
陶承徽急忙跪下认错。
太子妃道:“昌平乡是粮仓,是钱袋,若是有谁不服的,也可多拿些钱和粮出来。”
众人齐齐跪下。
太子妃起身:“都谨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说着就走了出去。
等她走出了门,大家才愤然起身,相互看了两眼,离开了。
陈建、柳怀瑾和柳怀珊都在陈府。怀珊拉着陈帆的手说:“你现在身子真的好些了?”
陈帆笑道:“真的没事了,等良娣大婚过后,我们就可以常来常往了。我早就想四处转转了,他们也该多去骑骑马兜兜风。”
陈建看了眼柳怀瑾:“怀瑾兄什么时候成亲呢?”
柳怀瑾神情有点不自然:“我还未定亲呢,不知何时成亲。”
“章兄可要多费点心了,给怀瑾兄物色一门好亲事。”
章辞笑了笑:“国子监同窗没为他介绍?”
陈建搜寻着记忆:“好像还真没什么印象。”
“那以后多出来玩一玩,机会就多了。”
柳怀珊问道:“听说陈英改名叫陈芳英?”
陈帆点头:“当时在乡下,起名和身边的人差不多,男孩子就梁啊柱啊,女孩子就和我一样,单名一个字。现在太子给她加了一个芳字,感觉柔美一点了。”
皇帝只是拘着他们学规矩?
陈帆抓住他的手,把他的袖子往上一捊,手臂上满是青青紫紫的颜色。她又去扒衣领,陈忠柱急得一边躲一边喊:“男女有别男女有别!”
“我是你姐。”陈帆揪住衣领,陈忠柱不敢用力挣扎,只好任她扒开衣领察看后颈。
依稀能看到背上的情景,也有青紫色。
“怎么回事?”陈帆看着他。
陈忠柱摸了摸头:“就是各种练习,还有比武。”
章辞看了眼陈忠檐,后者点头:“是比武的,我们打不过。”
“你们打得过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陈帆又捊起了陈忠梁的袖子,也是青一块紫一块。
“让楚大夫给你们检查一下。”
章辞带着男孩子们出去了,陈帆让女孩们把裤腿卷起来。膝盖上都是青紫的。
“跪多久?”
“每天两个时辰,说跪也是要练的。”陈月回答。
陈雅昂着头:“但是教养嬷嬷被我们整得筋疲力尽。”
哦?
陈英咽了口唾沫:“那嬷嬷似乎没收到指令打骂我们,就只是让我们做各种练习。陈雅逮着一切能说话的机会,问嬷嬷各种问题,诸如手是这么高吗;垂眸是垂到什么角度,以看到什么为准;嘴角弯到什么程度最好看;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还要注意什么。最后嬷嬷像逃命似的逃走了。”
陈帆看向陈雅,她嘻嘻一笑:“我是想好好表现啊,把规矩学好一点,给嬷嬷留的印象好一点,想她在帝后面前说说好话。”
陈帆摸了摸她的头:“这也容易激怒对方。若是有人存了心要为难你们,问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不过经此一事,你们的意志得了磨炼。”
陈秀说:“五姐十九就要成亲,我们十六才回家,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陈帆回答:“有管家和嬷嬷来教我们,府中很多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
冯府派了人过来操办婚事,太傅也派了人过来。
大型嫁妆需要提前两天送过去,张小楼早早地带着工匠们过来了。待到安装完毕,孩子们过来一看,都发出一声惊呼。
“真漂亮!华贵又不笨重。”陈雅围着家具绕了两圈。
陈忠檩特别喜欢那张书桌,各个角度盯着书桌看。
孩子们把每样东西都夸了一遍。
“怎么运过去呢?”陈忠柱问道。
“有很多车架子,床和高柜子到了那边再安装。”张小楼回答。
送家具也要定吉时,也有仪仗队。工匠们把家具搬到车上,仔仔细细地做好保护,绑牢。
正门打开,台阶上铺架木板,马车一辆一辆地驶出大门。
“快看快看,这椅子光亮光亮的,真好看。”
“这书案一看就很气派。”
“还有这么多木板木棍没装起来?”
“床肯定不会现在就装啊,门不好进。”
“这么长的板子肯定是那种大衣柜,大书柜,一整面墙都是。”
送妆队伍浩浩荡荡地往东宫行进,沿途都有百姓围观。
“这是把卧房书房和会客室的家具都准备了吧?真是阔气。”
“昌平乡君老有钱了。”
家具进了屋,工匠们把床和柜子都安装妥帖,把桌椅按位置摆放,待管家检查完毕,领了赏钱离开了。丫环们开始挂床帐,挂窗帘,布置房间。
太子妃领着一群女人过来参观。
太子妃看着这些家具没说话,承徽陶惠然抿嘴一笑:“如此华贵,妾身可真羡慕。”
昭训于佩玖附和一句:“人家命好,被人收养也就罢了,收养之人还成了乡君,有地又有钱。”
太子妃看着那一长排衣柜,静默不语。
良媛杜溪月胆子也大了些:“据说这一整面墙的衣柜也是从乡君手里风靡起来的。这京城的复廊啊,花窗啊,漏窗啊,都饱含着乡君的智慧呢。”
“还有棉衣和羽绒服,我们就像是没见过世面似的。”昭训纪暄和也加入话题。
太子妃在书案前坐下,调整了一下官帽椅,说:“式样不算多华贵,木材也不是很名贵,就是做工比较精致,线条看着比较舒畅。你们若是有兴趣,可以问问乡君是在哪家打制的家具,给你们也打几样。”
陶惠然作思考状,说:“听说那家木器店最近很火的,工头张小楼就是最初给乡君打家具的,还有个盖房子的王大梁,也接了不少活儿。”
“这是要把乡下那些人都带到京城来吗?”纪昭训惊讶。
“谁说不是呢。”陶承徽捂嘴一笑。
太子妃扫了她们一眼:“宫中有多少东西是出自贫贱工匠之手?要不你们都舍去不用?”
众人不吭声。就算首饰可以不戴,衣服总不能不穿吧。
“妾身就是为娘娘委屈。”陶承徽泫然欲泣。
太子妃看着她:“我乃镇国公之女,需要你来为我委屈?”
陶承徽急忙跪下认错。
太子妃道:“昌平乡是粮仓,是钱袋,若是有谁不服的,也可多拿些钱和粮出来。”
众人齐齐跪下。
太子妃起身:“都谨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说着就走了出去。
等她走出了门,大家才愤然起身,相互看了两眼,离开了。
陈建、柳怀瑾和柳怀珊都在陈府。怀珊拉着陈帆的手说:“你现在身子真的好些了?”
陈帆笑道:“真的没事了,等良娣大婚过后,我们就可以常来常往了。我早就想四处转转了,他们也该多去骑骑马兜兜风。”
陈建看了眼柳怀瑾:“怀瑾兄什么时候成亲呢?”
柳怀瑾神情有点不自然:“我还未定亲呢,不知何时成亲。”
“章兄可要多费点心了,给怀瑾兄物色一门好亲事。”
章辞笑了笑:“国子监同窗没为他介绍?”
陈建搜寻着记忆:“好像还真没什么印象。”
“那以后多出来玩一玩,机会就多了。”
柳怀珊问道:“听说陈英改名叫陈芳英?”
陈帆点头:“当时在乡下,起名和身边的人差不多,男孩子就梁啊柱啊,女孩子就和我一样,单名一个字。现在太子给她加了一个芳字,感觉柔美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