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十里红妆
“英,感觉英姿飒爽,我觉得挺好的呀,喊着又顺口,还符合陈英爽利的性格。秀,月,雅,也都很美好。”柳怀珊说。
陈帆笑道:“太子宫中的那些女人,名字大多是选自《诗经》典故的。比如叶蓁蓁,听着好像很普通,可是出自‘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有叶子茂盛,快速长大之意,多有生机啊。陈英和她们一比,太寻常了。”
怀珊压低声音,在陈帆耳边说道:“太子妃叫琬琰,一个承徽叫卫琼琚,一个昭训叫佩玖,我们家还有瑾、瑜、珍、珊,好多人都取美玉,这美玉也寻常了。”
陈帆轻拍了她一下:“我懂,我忘了,你没说。”
怀珊轻笑一声,退了回去:“陈英改了名字,其他人要改吗?”
陈帆摇头:“她们暂时没说要换名字。”
怀珊又凑近了:“女人多是非就多,今天送个嫁妆,那些莺莺燕燕说不定就已啼唱一番呢。”
陈帆没忍住笑意:“是是是,我们这两个女人也在咬耳朵呢。”
怀珊笑着拉开距离。
到三月十九,陈府上下凌晨四点就起床了。陈府要先行一套仪式,陈英还要随太子去参加一轮仪式。即便只是良娣,也要敬告祖宗,在皇家玉牒上记载姓名。街道两旁站满了人,看着一抬一抬扎着红绸的嫁妆抬出陈府。
“哇,陈家也是十里红妆啊。”
“这有一百多抬吧?”
“据说是一百二十抬。太子妃嫁妆一百二十八抬,良娣特意少了几抬。”
陈英跪地拜别:“谢大姐和姐夫收养之恩!妹妹在此拜别,望大姐和姐夫珍重,切勿担忧妹妹,望兄弟姐妹们珍重。”
陈帆觉得眼睛又酸又涩,她还没做上母亲,就要以家长身份送妹妹出嫁,不由得心酸不舍。
她抬头忍住眼泪,用世人惯用的那套说辞叮嘱妹妹,却还加了一句:“不要辜负自己为难自己。”
民间有晒嫁妆的习俗。太子和良娣去参加祭礼,嫁妆就在宫门前打开,报礼单,晒嫁妆。
“铜钱一万贯!”太监亮着嗓子唱报。
满街都是吸气声。
“这就是家财万贯吗?”
“这只是家财一部分。”
太监又唱报:“棉被八床,羽绒被八床,蚕丝被八床!”
“羽绒被是啥玩意儿?和去年那个羽绒服是一样做法吗?”
“大概是的,一件羽绒服就贵得要死,这还做成被子,乖乖,那得多少鸭绒啊,得多少只鸭啊。”路人惊叹咋舌。
“光这几床被子,就超过多少人了,以前的不能比,以后的很少有人比得上。”路人很会拉仇恨。
“各色锦缎八十八匹。”大家没什么反应。
“各色玉石八十八块。”众人震惊,立即伸长脖子。
“原来玉石有这么多种颜色,我算是开眼了。”
“原来绿色也分这么多名堂,还有蓝的黄的红的粉的紫的,我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至于东海珍珠,各种钗钿镯子,百姓听得耳朵都麻了。
“这么多首饰戴得完吗?”
“瞎操心了吧?首饰可以传几代人的。还要送人,赏赐,多多益善。”
文房四宝,珍贵字画,百姓习以为常,听到那“书籍一千二百册”,众人愕然。
“一个乡下姑娘,陪嫁这么多书?”
“昌平书院还记得吗?十五位学子应试全都考中举人,春闺中了五名进士,还有几位进士也是在昌平书院读书的。这妥妥的书香门第啊。”
等回到太子府,还有一套宗族仪式要走,到拜堂时,已近黄昏。
陈帆晚饭没什么胃口:“一切都还顺利吗?今晚会顺利吗?”
章辞把汤端到她嘴边:“来,喝一口,晚上你抱住我,就啥也不用多想了。”
陈帆捶了他一拳。
等到送亲的弟弟妹妹们回来,跟她描述了拜堂成亲的场面,她才稍稍放松一点。
回门那天,陈帆端详着陈芳英的神色,貌似不难看。
陈月她们把陈芳英拽了过去:“大姐,我们帮你问问她婚后生活怎么样哦。”
几人在房里密谈小半天,才都面色通红地走出了门。
陈帆瞅了她们一眼:“你们这样能见人?”
陈月摆摆手:“哎呀,我们又不见外人,就姐妹几个一起吃饭。”
章辞他们陪着太子用餐。
陈帆囫囵问了一句:“你还好吗?”
陈芳英脸红道:“还好,请大姐放心,对付女人也跟种花养兔差不多。”
还能这样比喻?
陈雅嘻嘻一笑:“大姐放心吧,有养花养兔的心态和方法,日子不会太差的。”
“你在府中一般做哪些事情呢?”
“除了晨昏定省,我还没主动去找过谁,种花绣花,看书写字,散散步。这两天没顾得上,以后争取把跑步练武日常化。院子里有小厨房,我准备经常下厨做点吃的。”
陈帆笑了:“记得带着人做。”
“知道了,大姐。”
等送走了太子他们,陈帆就把院子里的下仆们都召集起来。
她端坐在椅子上:“前阵子我身子不适,卧床静养,又逢良娣大婚,不想有什么打骂的事情惹我不痛快。现在,有些事情是不是该说一说了?”
下仆们半低着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从洒扫的开始,一个一个,说说你们这段时间做了哪些事情,做得怎么样。”陈帆排了个顺序。
下仆们轮流发言,最后是朝云和暮雨汇报。
初进府几天,两人没有责罚任何人,有些人一直尽职尽力,有些人的骨头就越来越松。她们开始提点,有的及时收敛改正,有的只回了讥讽白眼。
“你们有什么要申诉的吗?”陈帆看着那几个被点名的。
那几人自然是为自己描补一番。陈帆又看向其他人,他们没帮着说好话,也没落井下石。
朝云和暮雨继续说细节。
楚笙走了进来,补充她所了解的情况。
章辞也说话了,他在院子里出出进进,知晓很多信息。
那几人不再吭声。
“一府有一府的规矩,尽忠职守的,赏。”
楚笙端着托盘过来。
陈帆笑道:“太子宫中的那些女人,名字大多是选自《诗经》典故的。比如叶蓁蓁,听着好像很普通,可是出自‘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有叶子茂盛,快速长大之意,多有生机啊。陈英和她们一比,太寻常了。”
怀珊压低声音,在陈帆耳边说道:“太子妃叫琬琰,一个承徽叫卫琼琚,一个昭训叫佩玖,我们家还有瑾、瑜、珍、珊,好多人都取美玉,这美玉也寻常了。”
陈帆轻拍了她一下:“我懂,我忘了,你没说。”
怀珊轻笑一声,退了回去:“陈英改了名字,其他人要改吗?”
陈帆摇头:“她们暂时没说要换名字。”
怀珊又凑近了:“女人多是非就多,今天送个嫁妆,那些莺莺燕燕说不定就已啼唱一番呢。”
陈帆没忍住笑意:“是是是,我们这两个女人也在咬耳朵呢。”
怀珊笑着拉开距离。
到三月十九,陈府上下凌晨四点就起床了。陈府要先行一套仪式,陈英还要随太子去参加一轮仪式。即便只是良娣,也要敬告祖宗,在皇家玉牒上记载姓名。街道两旁站满了人,看着一抬一抬扎着红绸的嫁妆抬出陈府。
“哇,陈家也是十里红妆啊。”
“这有一百多抬吧?”
“据说是一百二十抬。太子妃嫁妆一百二十八抬,良娣特意少了几抬。”
陈英跪地拜别:“谢大姐和姐夫收养之恩!妹妹在此拜别,望大姐和姐夫珍重,切勿担忧妹妹,望兄弟姐妹们珍重。”
陈帆觉得眼睛又酸又涩,她还没做上母亲,就要以家长身份送妹妹出嫁,不由得心酸不舍。
她抬头忍住眼泪,用世人惯用的那套说辞叮嘱妹妹,却还加了一句:“不要辜负自己为难自己。”
民间有晒嫁妆的习俗。太子和良娣去参加祭礼,嫁妆就在宫门前打开,报礼单,晒嫁妆。
“铜钱一万贯!”太监亮着嗓子唱报。
满街都是吸气声。
“这就是家财万贯吗?”
“这只是家财一部分。”
太监又唱报:“棉被八床,羽绒被八床,蚕丝被八床!”
“羽绒被是啥玩意儿?和去年那个羽绒服是一样做法吗?”
“大概是的,一件羽绒服就贵得要死,这还做成被子,乖乖,那得多少鸭绒啊,得多少只鸭啊。”路人惊叹咋舌。
“光这几床被子,就超过多少人了,以前的不能比,以后的很少有人比得上。”路人很会拉仇恨。
“各色锦缎八十八匹。”大家没什么反应。
“各色玉石八十八块。”众人震惊,立即伸长脖子。
“原来玉石有这么多种颜色,我算是开眼了。”
“原来绿色也分这么多名堂,还有蓝的黄的红的粉的紫的,我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至于东海珍珠,各种钗钿镯子,百姓听得耳朵都麻了。
“这么多首饰戴得完吗?”
“瞎操心了吧?首饰可以传几代人的。还要送人,赏赐,多多益善。”
文房四宝,珍贵字画,百姓习以为常,听到那“书籍一千二百册”,众人愕然。
“一个乡下姑娘,陪嫁这么多书?”
“昌平书院还记得吗?十五位学子应试全都考中举人,春闺中了五名进士,还有几位进士也是在昌平书院读书的。这妥妥的书香门第啊。”
等回到太子府,还有一套宗族仪式要走,到拜堂时,已近黄昏。
陈帆晚饭没什么胃口:“一切都还顺利吗?今晚会顺利吗?”
章辞把汤端到她嘴边:“来,喝一口,晚上你抱住我,就啥也不用多想了。”
陈帆捶了他一拳。
等到送亲的弟弟妹妹们回来,跟她描述了拜堂成亲的场面,她才稍稍放松一点。
回门那天,陈帆端详着陈芳英的神色,貌似不难看。
陈月她们把陈芳英拽了过去:“大姐,我们帮你问问她婚后生活怎么样哦。”
几人在房里密谈小半天,才都面色通红地走出了门。
陈帆瞅了她们一眼:“你们这样能见人?”
陈月摆摆手:“哎呀,我们又不见外人,就姐妹几个一起吃饭。”
章辞他们陪着太子用餐。
陈帆囫囵问了一句:“你还好吗?”
陈芳英脸红道:“还好,请大姐放心,对付女人也跟种花养兔差不多。”
还能这样比喻?
陈雅嘻嘻一笑:“大姐放心吧,有养花养兔的心态和方法,日子不会太差的。”
“你在府中一般做哪些事情呢?”
“除了晨昏定省,我还没主动去找过谁,种花绣花,看书写字,散散步。这两天没顾得上,以后争取把跑步练武日常化。院子里有小厨房,我准备经常下厨做点吃的。”
陈帆笑了:“记得带着人做。”
“知道了,大姐。”
等送走了太子他们,陈帆就把院子里的下仆们都召集起来。
她端坐在椅子上:“前阵子我身子不适,卧床静养,又逢良娣大婚,不想有什么打骂的事情惹我不痛快。现在,有些事情是不是该说一说了?”
下仆们半低着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从洒扫的开始,一个一个,说说你们这段时间做了哪些事情,做得怎么样。”陈帆排了个顺序。
下仆们轮流发言,最后是朝云和暮雨汇报。
初进府几天,两人没有责罚任何人,有些人一直尽职尽力,有些人的骨头就越来越松。她们开始提点,有的及时收敛改正,有的只回了讥讽白眼。
“你们有什么要申诉的吗?”陈帆看着那几个被点名的。
那几人自然是为自己描补一番。陈帆又看向其他人,他们没帮着说好话,也没落井下石。
朝云和暮雨继续说细节。
楚笙走了进来,补充她所了解的情况。
章辞也说话了,他在院子里出出进进,知晓很多信息。
那几人不再吭声。
“一府有一府的规矩,尽忠职守的,赏。”
楚笙端着托盘过来。